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565章 欧洲人要绷不住了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565章 欧洲人要绷不住了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1: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锂硫电池……”听到这个名词之后,万主任当即来了兴致,“靠这一种材料,就能解决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还有正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

这个反问也是把常浩南整得一愣:“万主任对这方面也有研究?”

锂硫电池这一块直到2009年才成为相对热门的研究领域,满打满算也就两年不到的时间。

没想到对方竟然能直接点出当前最亟待解决的点。

“研究谈不上。”对方摆摆手,“上世纪末,我还在奥迪公司任职的时候,对这方面进行过一些调研。”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顿了一下,接着露出感今怀昔的神情:“那时候,这东西还是个纯粹的概念,我印象里甚至连最基本的可充电都做不到,只能仗着还算可观的能量密度勉强当一次电池用……没想到,现在已经快要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了。”

常浩南点点头,语气中带上了几分钦佩:“您的印象没错,直到2002年采用凝胶电解质体系之后,锂硫电池才真正具备有价值的充放电能力。”

对方开口就能锚定到当前要害,只靠十几年前的一次调研显然是做不到的。

必定是持续关注具体技术的结果。

不过,既然对方不愿多提,常浩南也不准备深究,而是直接开始回答刚才的问题。

“体积膨胀可以通过物理层面来解决,我们设计的大分子包含足够的多级孔道和中空结构,完全可以在宏观上限制硫单质和硫化锂的扩散,抑制体积膨胀。”

“至于穿梭效应……本质比较复杂。”常浩南俯身轻点两下鼠标,屏幕上虚拟模型随之放大到了一个局部,“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系列材料——原子阵列中的活性点位,还有载体基材中的配位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不同的原子,包括阵列本身的排布形式也能进行设计。”

万主任低头盘算了一下:“比常规材料多了个阵列排布形式的自由度,那岂不是可以引申出几乎无限种变化?”

“理论上是这样的,所以未来材料学专业的论文恐怕要大灌水了……”常浩南先是半开玩笑地吐槽了一句,但很快又恢复严肃:“不过,实际有价值的二维排布应该只有两三种,三维也算上的话……也就是十种左右。”

“那也是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了。”万主任又往前走了两步,来到屏幕近处,“所以,常院士您是要从这一系列材料中,分别找到一种适合正极使用的,和一种适合负极使用的?”

“差不多。”常浩南点点头,“还有分别用在隔膜两侧的……实际这两种才是抑制穿梭效应的关键。”

“不对吧?”万主任转头看向常浩南:“多两种要筛选的材料,工作量恐怕不是加倍那么简单。”

听到对方的顾虑之后,常浩南突然笑了。

笑容中充满了对于技术突破的自信:

“实际上,这正是我们敢于公开那些研究成果的底气。”

万主任的目光中流露出疑惑,但只是等着进一步解释。

“我们的工作有计算材料学进行辅助,就算做不到指哪打哪,至少也是有的放矢,只需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筛选即可。

常浩南伸手敲了敲屏幕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计算公式:

“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就算看到,并且看懂了那些专利和论文,也只能用接近盲晒的办法去碰运气……更何况在碰运气之前,他们还需要额外解决合成过程中激光编程的问题。”

科学研究这东西,一旦在方法论层面取得领先,那就能获得碾压级别的优势。

万主任深吸一口气,内心的震撼和激动几乎难以抑制,但还是很好地控制住了表情。

他终于明白了常浩南带他来看这个的用意。

“总之,万主任您大可不必为这份发展规划担心。”常浩南轻轻弹了一下手中的报告,动作从容,“那些国外巨头们现在看到的‘先机’,只是我们故意露给他们去追赶的尾灯而已……”

“……”

实际上,上述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设计虽然不能说是临时拼凑吧,但至少也可以算是半路出家。

锂硫电池确实算是他手中握有的底牌。

但这张底牌是在之前的研究过程中顺便发现的,并不在一开始的计划之内。

至于常浩南原本的想法,其实非常单纯——

哪怕放任松下或者LG跟华夏在同一个起点竞争,他们也不可能在锂电领域实现领先。

只不过,显然还是这种“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解释,更容易让人放心。

而对方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好!好!好!”万主任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振奋的神情,“既然如此,科技委就等着你们的喜讯了!”

常浩南笑着纠正:“在具体电极材料这方面,应该是等待连海化物所的喜讯才对。”

“哦?”

“火炬实验室每年的招生和聘用人数有限,科研牛……科研人员数量不够。”常浩南差点把牛马俩字给说出来,好在及时改口,“所以我们只负责解决最核心的原理和计算问题,而材料合成和测试环节则会交给连海化物所来完成。”

常浩南本来就没有涉足电池方面的计划,这几个月所做的一切,最初只不过是为了得到一台能够稳定商用的TEM-APT联用设备而已。

火炬实验室真正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负折射材料。

那才是接下来一个阶段的杀招。

当然这件事,即便是科技委一把手,常浩南也暂时不准备透露。

就在此时,超算中心的大门再次打开。

柳晨晨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常总,万主任,抱歉打扰,有一通来自航空动力集团的紧急电话接入,刚刚已经转接到您的办公室。”

常浩南和万主任同时一怔。

“常院士,既然您有紧急公务,我就不继续打扰了。”后者顺势转过身,并示意随行人员准备离开,“今天收获巨大,改日再向您详细请教!”

他主动伸出手,与常浩南有力地握了握。

“万主任慢走,后续规划若有需要我协助之处,随时联系。”

常浩南也没再客套,让柳晨晨送万主任离开,自己则快步返回顶层的办公室,迅速拿起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听筒。

“我是常浩南。”

“常总,是我,任炳达。”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EASA那边有新的动向了?”常浩南左手微微攥拳,兴奋地问道。

早在三年前,任炳达就已经从镐发调入航空动力集团总部,此时正在负责AE1500涡扇发动机的适航审定工作,以及更重要的,中欧适航互认协议谈判。

这是关系到新一代国产大飞机如C919能否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关键环节。

此前,虽然AE1500发动机本身的性能表现优异,技术审定工作已近尾声,但牵扯到双边适航互认协议的谈判却因涉及复杂的标准对接、程序互信、甚至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博弈而步履维艰,进展缓慢。

尽管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确实如协议所承诺的那样持续斡旋,谈判仍然多次陷入僵局。

此时突然来“紧急”电话,绝非寻常。

“是的。”电话那头传来任炳达略显急促却又带着难以置信语气的声音:“就在一个小时前,EASA的首席谈判代表主动联系了我方谈判组,表示……他们愿意在后续所有悬而未决的谈判细则上,做出建设性让步”

“包括我们之前分歧最大的持续适航监管责任划分、事故调查主导权、以及部分特定极端工况的审定标准统一问题……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我们之前提出的方案框架,只要求在一些表述细节上稍作调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