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554章 是时候利用一些人脉了

这一次,张韬没有任何迟疑。

他知道,常浩南基于强大计算和精准诊断开出的“药方”,就是最高行动指令:

“明白!我们马上调整方案,优先攻克h-BN单原子层在碳管上的均匀沉积!”

连海化物所的实验室再次进入高效攻坚状态。

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精密调控,反应气体比例、温度、压力参数被反复迭代优化,逐渐迫近那个理想中的结果……

一时间,偌大的实验室里,只剩下脉冲激光器发出的吱吱声。

在诱导操作台上,单原子层厚度的六方氮化硼如同最完美的“原子级地毯”,均匀、致密地覆盖在碳纳米管载体表面,形成光滑惰性的新界面。

随后,激光诱导薄膜收缩自组装的流程再次启动。

钴金属酞菁前驱体分子平整的h-BN表面上,随着偏振激光的有序引导,开始了新一轮“集结”。

这一次,合成过程的气氛明显不同。

虽然连续几个批次的产品之间仍旧略有区别,但每一次合成出的样品,其色泽的均匀度和质地的致密感都显著优于之前所有批次。

“激光功率密度锁定在12.7兆瓦/平方厘米,偏振角度θ=34.5度,近红外波段λ=1064nm窄带滤波……”

“……”

王令骁报出最终参数——

两次迭代结果之间的差别已经接近可编程激光器允许调节的最小分度值,继续下去已经没有意义。

换句话说,这已经是在当前算法、当前仪器设备水平下所能够拿出的最好结果了。

至于具体有多好……

那只有等到电极测试之后才能确定。

“沉积完成!”

负责监控的研究员已经连续在屏幕前坐了十几个小时,此时的声音中甚至带上了些许解脱的感觉。

腔室开启,一片均匀覆盖着深邃蓝黑色物质的碳纳米管薄膜被小心取出。

电子天平显示:本次合成产物,7.283克。

由于增加了额外的表面负载,因此同等条件下的产物质量也比过去更高。

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但如果真能实现理论中的性能提升,那这点问题根本不会有人在意。

没有欢呼,只有更快的行动。

样品被迅速分切,一部分送往隔壁的电池测试线,另一部分则通过再次飞向羊城孙飞的“缝合怪”表征平台。

电极制备、电池封装、上测试架……一连串动作在高效沉默中完成。

接下来的等待过程,更是显得漫长而煎熬。

就连张韬都破天荒地表现出几分坐立难安。

或许是为了活跃气氛,王令骁突然开口:

“老师,您觉得……我们应该往哪个期刊上投稿?”

现在就讨论这种事情似乎有点半场开香槟的意思,但作为一名苦逼了好几年的博士生,他已经实在忍不住继续往下想了。

看着一脸希冀的弟子,张韬脸上露出会心一笑——

跟绝大多数同一时代的院士不同,他并没有留学经历,而是完全由连海物化所培养出来的“土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韬想要发一篇高水平论文的难度,几乎不亚于后来评院士。

而如今的王令骁,仿佛和二十多年前他自己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

张韬突然产生了跟对方开个玩笑的想法。

“其实我觉得……这种文章应该发JCAS。”

一句突如其来的回答,差点把王令骁给急得跳起来。

虽然华夏科学院学报的影响因子在近些年来一路上涨,但无论是认可程度还是实打实的文章水平,距离传统的行业内顶刊都还有一些差距。

看着气氛已经差不多到位,张韬终于话锋一转,改口道:

“不过考虑到国际影响,这次应该还是会选择国外期刊……”张韬摸了摸下巴,“估摸着……至少也是个Nature Materials吧……”

“呼——”

心情坐了次过山车的王令骁终于长舒一口气。

“哪怕是个子刊,我这几年也总算是能圆满了……”

“……”

“别想那么多了,先回去休息一下吧。”张韬拍了拍他的肩膀,“哪怕是纽扣电池,循环测试也没那么快能做完。”

……

当第一条充放电曲线在屏幕上缓缓生成时,整个测试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而其上的数据更是堪称开幕雷击:

起始容量密度:1680 mAh/g。

0.5C倍率下,第100次循环:1595 mAh/g。

第200次循环:1448 mAh/g。

……

第600次循环:1421 mAh/g!

容量保持率:84.6%。

“嘶——”

不知是谁倒吸了一口冷气。

与相同结构和测试条件下使用普通单原子钴催化剂的对照组相比,性能提升幅度超过25%。

更关键的是,其电压平台异常稳定,高压区段的衰减被显著抑制。

“这还只是…一维链?”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喃喃道,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如果真能扩展到二维甚至三维阵列……”

张韬没有立刻回答,他紧盯着那条几乎呈水平延伸的循环曲线,如同凝视着一座刚刚显露出基座的宏伟金字塔。

这意味着什么?

消费电子产品的续航可能翻倍。

电动汽车将真正有可能进入商品化。

甚至,为深空探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尖端领域提供革命性的能源解决方案。

也就在这时,电脑邮箱的提示音响起。

是孙飞从羊城发来的紧急邮件,附带着几张令人血脉偾张的图像。

高分辨TEM图像上,碳纳米管载体表面,清晰可见一条条沿着特定晶向延伸的、明亮而连贯的“亮线”。

“高密度的钴原子!”

旁边的APT三维点云重构图与之完美迭加,每一个代表钴原子的光点,都精准地落在TEM显示的链状结构上。

“断裂率被成功压制到了惊人的25%以下!局部区域甚至观测到了长度超过50纳米的链状结构……”

“成了!”张韬猛地一挥手,力道之大让周围的人都能感觉到风量。

“令骁,论文!立刻动笔!”

王令骁的心脏在胸腔里狂跳,眼前的数据梦幻得不真实。

“张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全力把专利壁垒筑得更牢靠一些?”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仅仅12个小时之前,论文对于他来说还跟性命差不多重要。

但在这样的结果面前,似乎已经可以退让到第二位了。

“怎么,不急着**文了?”

张韬打趣道。

王令骁却郑重其事地摇摇头,继续问道:“还有,合成工艺的核心细节,特别是hBN界面层的精准控制和激光参数的动态匹配算法,是不是暂时不要完全披露在论文里?万一被竞争对手……”

他的担忧合情合理。如此颠覆性的成果,足以让任何一家巨头垂涎三尺。

张韬理解学生的谨慎,但他更清楚全局的节奏:“令骁,你的顾虑有道理。但常院士那边面临的国际专利围剿压力是迫在眉睫的,我们需要这篇论文作为战略反击的第一枪。”

“况且。”他语气笃定,“最核心的黑箱——也就是常院士那边开发的、指导激光参数精确调控的量子化学动态模型,以及氮化硼过渡层与特定缺陷屏蔽机制的关联函数,本来就不会出现在论文里。”

“这样,别人就算拿到论文,也只能在Co-hBN这个特定体系下尝试复现我们的结果,没有那套计算模型,他们想摸索出新的高效体系,无异于大海捞针,时间成本巨大……这个时间差,足够我们完成全球专利布局了。”

……

一周后,带着报告和满心期待,王令骁跟随张韬连夜飞抵京城,直奔火炬实验室。

在常浩南的办公室里,王令骁将文稿呈上。

标题赫然是——

《基于三维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构筑及其电化学反应性》。

“数据扎实,逻辑清晰,总体……非常出色。”常浩南放下文稿,看向王令骁,目光中带着赞许,但随即话锋一转,“唯独预设的标题稍显冗长,而且冲击力不足。”

王令骁心头一紧,连忙虚心请教:

“常院士,您的意思是?”

常浩南拿起笔,在稿纸上划掉了原标题,写下一行新的文字:

《光场编程原子阵列实现超稳定电化学界面》。

“如何?”常浩南目光扫过二人,“光场编程——直接点明我们操控原子的核心手段,这是前所未有的主动控制精度;原子阵列——突出材料的本质特征;超稳定电化学界面——直指应用价值的核心,也是我们数据最震撼的地方。简洁、有力、抓人眼球。”

王令骁反复咀嚼着新标题,眼中光芒越来越亮:“‘编程’这个词用得太精准了!把激光干预描述为一种对原子的编程,瞬间将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满了未来感和控制力。我完全赞同!”

张韬也颔首笑道:“常院士画龙点睛。这个标题,编辑和读者想不点开都难。”

“好,标题就这么定了。”常浩南当即拍板。

“篇幅方面呢?”张韬再次开口问道,“我们完成这篇报告的原则是内容详实,尽可能体现完整的工作量,但直接作为论文的话,似乎有些太长了,而且结构上也比较松散。”

“确实。”常浩南点点头,略加思索后回答,“这样吧,把应用层面的具体内容剥离出来一部分,我会安排在国内的《华夏科学院学报》(JCAS)上,同步快速发表一篇产业导向的姊妹篇论文。”

“姊妹篇的标题可以更直白些,比如:《光场编程单原子阵列涂层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重点展示Co-C-hBN在锂电池中的具体性能数据,特别是600圈2021mAh/g这个‘硬核’指标,以及其对于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产业的重大意义,这样,基础突破与应用价值,两翼齐飞。”

对于这样“买一送一”的结果,张韬和王令骁自然没有意见。

“至于核心论文。”常浩南手指点了点面前的报告,“我看这样的结果,干脆也不用考虑什么子刊了,直接投稿Nature正刊都没问题。”

听到结果的王令骁瞬间如释重负。

但张韬却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担忧:“常院士,根据经验,Nature的审稿周期平均在5-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方面会不会……毕竟FEI那边的诉讼和舆论压力,怕是等不了那么久。”

他知道常浩南制订的全部计划内容,深知时间就是战略主动权。

然而常浩南却摆了摆手:“五到八个月那是正常投稿。”

“?”

对面两人同时愣住。

“我有快速投递通道。”常浩南漫不经心地解释道,“如果内容没问题,最快两个月左右就能见刊,插队发表的话下个月都行。”

“啊?”

王令骁万万没想到,在他心中无比神圣的、像是Nature这样的权威期刊,竟然还能有如此玩法。

就像自己舍不得的女神,有人却……咳咳。

总之,心中的某种东西,碎了。

常浩南则继续点开电脑:“还有,我们也不一定非要被动等待Nature走流程。”

他旋转显示屏,展示出arXiv预印本平台的界面:

“论文定稿后,第一时间上传arXiv!物理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所有相关分类都挂上。预印本拥有法定的学术优先权,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成果首发宣告平台。”

“arXiv?”张韬当然知道这个平台的情况,但基本都只是浏览,很少在上面发表什么内容,“预印本平台的影响力和覆盖性会不会有些不足?”

传统化学研究对时效性的要求并不苛刻,所以不是所有人都会日常关注arXiv这样一个平台。

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以期刊为主。

“影响力不用担心。”常浩南语气笃定,“真正颠覆性的成果,其力量在于数据本身和思想的创新性,预印本足以将其快速、无障碍地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期刊的背书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等论文在Nature正式发表时,预印本引发的全球讨论早已如火如荼,只会进一步推高其影响力。”

“至于覆盖性……”他顿了顿,然后拉开抽屉,从里面抽出一张名片放在桌上:“我会联系康奈尔大学图书馆(arXiv的运营方)的朋友,让他们将我们的论文列为‘编辑精选’,在平台首页和邮件推送中进行重点推荐。”

“编辑精选?”

三十年科研经验的张韬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刚进实验室的本科毕业生。

“对。”常浩南点点头,一边在电脑上编辑邮件一边解释道,“只要用户注册了arXiv、并且没有在网站设置中选择拒绝接收推送,那么就算他们不登上网站,也会在邮箱中收到预印本文件,以及网站编辑对内容进行的提炼总结。”

“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个功能?”张韬目瞪口呆,“而且除了我选择特别关注的研究者以外,也从来没收到过其它内容的推送?”

“嗯……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常浩南停下手上动作,露出回忆状,“当年那篇解决庞加莱猜想的论文没有正式发表,而是独家登载在了arXiv上面,张院士您应该知道吧?”

张韬点头。

“那次之后,为了表达感谢,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专门给我们两个作者设计的这个功能……”常浩南重新开始敲键盘,“相当于让全体用户默认关注我们两个,只是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没用上,所以知道的人确实不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