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86章 在轨加注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486章 在轨加注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1: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火星土壤也称“风化层细粒物质”,其物理化学性质与月壤有显著差异。较高的铁含量使其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特性,而存在的水合矿物则可能在烧结过程中起到粘结剂作用。

果然,吴记立即予以回应:

“梅院士的设计非常出色,但同样的原理完全可以应用于火星。”他调出一组对比数据,“实际上,火星土壤的颗粒特性反而更适合原位生产——平均粒径50微米,形状系数0.7,且含有2%-3%的氧化铁,这些都是理想的烧结原料,而且据我所知,京航大学方面已经进行过不少相关研究。”

“另外。”不等梅元洪有所反应,他又继续道,“火星大气虽然稀薄,但仍然能提供约5%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力,这对充气结构的应力要求更低,即便从使用寿命和失效概率的角度,火星也更具优势。”

“各位,请允许我插一句。”紧跟着吴记的发言,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乔突然开口:“根据萤火一号的磁力探测数据,我们发现火星表面存在局部强磁异常区。”

他调出一张火星磁场分布图:

“我们知道,火星没有很强的固有磁场,但其地壳中仍保留了古代磁场的‘化石’记录。这些磁异常区域跨度可达1000公里,强度在10-1500nt之间,能偏转部分太阳高能粒子。特别是在南半球高地,磁场强度可达地球表面的15%,虽然不足以完全阻挡宇宙射线,但仍然可以提供足够的辐射防护。”

张荣乔展示了最新的辐射剂量模拟结果:

“在磁异常区的地表,如果结合必要的防护技术,设备,或者宇航员接受的年辐射剂量可控制在150msv以下,基本相当于国际空间站的水平,这比月球表面的500msv要安全得多。”

会场内又一次活跃起来。

只不过,大家的兴趣被转移到了火星上面。

“但登陆火星的难度呢?”

顾印东不能放任大好的局势反转,只好祭出杀招:

“月球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而火星是三分之一,着陆过程需要更复杂的减速系统,更不用说运载能力的问题……我们眼下最强大的运载火箭是长征五号,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有大约14吨,但要将载荷送往火星,由于需要更高的逃逸速度和更长的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会大幅下降至5吨左右。”

“即便是计划中的长征九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预计140吨,火星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也只有20吨左右,对于载人任务来说仍然非常极限,而且就算成功,也会像阿波罗任务那样,无法开展太多复杂的研究活动。”

说到这里,他敲了敲面前的桌面,以示强调:

“而如果要建设科研站乃至基地,那就需要单次50吨甚至更高的火星转移能力……这样的数据,即便放眼整个人类航天史,也只有仅停留在设想阶段的祝融星-大力神火箭能够实现,而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内,我们还没有这一级别运载火箭的研发计划。”

祝融星-大力神是能源项目的最终版本,体量几乎两倍于运送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能源号。

因为指标过于夸张,一般都被算作是“设想”范畴。

应该说,顾印东这一波确实命中了火星计划的死穴。

上限偏低。

争夺领导权这种事情主要看一个噱头,在这种事情上,你哪怕发射一百个无人探测器,也不如真的把人送上去一次。

而以10年的窗口期来算,搞出支持载人登月的长征9号尚有可能,但要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近一倍的推力……

时间方面属实来不及。

一直没有明确表态的孙燕来局长也紧跟着开口:“张总师,你们的发现确实重要,但正如顾院士所说,登陆火星本身的技术挑战仍然存在……“

会场陷入了沉默。每个人都知道他说的是事实——

除非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就在这僵持时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平建清了清嗓子:“各位,我想提一个可能被忽视的方案。”他停顿了一下,“常浩南院士在几年前曾提出过一个深空探测中转站的设想”

会场立刻响起一阵低声议论。

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听说过这个项目,只是都没有被纳入到“未来十年”这个期限的考虑当中。

实际上,如果换个人提出类似设想,那么甚至都不会被当做一个正经的“项目”来看待。

最多只能算是规划。

也就是常浩南今年还不到四十岁,眼瞅着未来还有二三十年能亲自跟进,所以才多了几分严肃性。

孙燕来微微皱眉:“周总师,那个项目太过超前了。在地月拉格朗日点建设中转站,需要的技术和资源——“

“但理论上可行,“周平建坚持道,调出一张轨道力学示意图,“如果在l4点建立中转站,我们可以分阶段向火星,或者月球运送物资和人员。先使用常规火箭将组件运到中转站,在那里进行在轨加注,或者组装成更大的飞船。”

他事先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因此只好临时绘制一个简单的图形演示:“如果考虑在轨加注的方案,那么无论月球还是火星,单次发射的质量要求都会大大降低了,更重要的是,从中转站出发的任务可以容许更大范围的时间窗口,使用更低能量的转移轨道,节省30%-40%的推进剂。”

这一次,就连最先主张瞄准火星的吴记都忍不住摇头:

“可是那需要数十次发射和太空组装,前置的成本和时间都难以估量,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相关技术还全都处在技术论证乃至初步方案阶段,很难说什么时候才能正式转入开发阶段……”

“……”

他想要推进火星项目不假,但还不至于为此而不择手段。

现场的环境重新变得嘈杂起来,来自不同单位和研究方向的技术人员纷纷发表看法,一时间竟显得有些焦灼。

突然,会议室角落的小门被推开。

一名年轻的联络员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并快步来到孙燕来局长身后,俯下身子低声说了几句话。

在近百道目光中,孙燕来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惊讶变成茫然,接着迅速转为震惊。

他先是抬起头,扯过话筒,似乎想要对所有人说些什么,但犹豫片刻之后又重新捂住麦克风,再次跟那名联络员耳语了几句。

直到后者连续点了三次头之后,孙燕来终于深吸一口气,重新看向面前的几十号人。

几秒钟后,才抬起双手向下压了压,示意所有人安静:

“各位,我们刚刚收到消息……”

直到此时,他的声音仍然有些颤抖:

“常浩南院士和彭觉先院士主持的核反应堆磁流体发电验证专项,于昨天晚上在金城504厂成功实现临界,至今已稳定输出12小时,功率稳定在7.7兆瓦。”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掌声,但明显滞后了片刻。

很明显,仍然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孙燕来给出了更直接的解释:

“这项技术,就是老周刚才提到过的,空间转移基地的核心。”

现场瞬间炸开了锅——

几分钟前,他们还在说着不能把这东西纳入中短期的考虑。

结果反转竟然来的如此之快。

核心技术的验证竟然在不声不响当中就完成了?

孙燕来这会儿也同样处于懵逼之中,大脑几乎停转。

只不过作为领导,不能表现得过于明显。

只好祭出缓兵之计。

“常院士正在赶来的路上,他将在下午的会议上详细介绍这一成果……所以我们暂时休会”

孙燕来环视众人:

“我想,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所有选项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