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82章 拦阻降落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482章 拦阻降落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1: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架飞机开始协调转向。

随着高度降低,海岸线的轮廓逐渐清晰,旁边那座模拟航母甲板的陆上训练设施格外醒目。

“07号机,进入三边,高度3000米,速度500。”郑辉报告着自己的位置,同时开始进行着陆前的检查程序。

“07号机,可以进入四边,风向280,风速8米。”塔台管制员回应道。

郑辉熟练地操纵着飞机,依次完成转弯、放襟翼、放起落架等动作。

虽然这次是陆基降落,但他们仍然按照航母着舰的标准程序进行操作——这是舰载机部队的铁律,每一次起降都是训练。

“07号机,进入五边,对准跑道。”郑辉全神贯注地控制着飞机,确保下滑道和航向都完美无缺。

“07号机,可以着陆。”塔台发出最终许可。

郑辉轻轻调整操纵杆,让飞机沿着理想的下滑轨迹接近跑道——

舰载机的降落过程相当反直觉,由于降落平台本身不完全稳定,因此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飞行员的技能。

时刻都要做好复飞准备。

不仅油门需要保持一定开度,减速板更是绝对不能升起来,以免影响加速。

“尾钩放下。”郑辉按照程序操作,同时注视着前方的拦阻索位置。

在触地前的最后一刻,他微微拉起机头,让主起落架率先接地。

飞机平稳地落在跑道上,随着一阵剧烈的震动,郑辉感觉到飞机被猛地拉了一下。

尾钩成功挂上了第二条拦阻索。飞机在短短不到百米的距离内迅速减速,最终完全停下。

“07号机,拦阻着陆完成。”

郑辉报告道,同时开始进行关车程序。

与此同时,08号机和03号机也相继着陆。林书岩的着舰稍显保守,下降率偏低,导致他错过了前两条拦阻索,但最终还是成功挂上了最后一条。王炜则和郑辉一样,完美地挂上了第二条索。

与此同时,塔台内,常浩南和毕奉春等人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每一架飞机的降落过程。

当看到三架飞机全部安全着陆后,一众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电磁拦阻系统的表现很稳定嘛。”

常浩南突然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肯定。

“常院士,您怎么知道我们用的是电磁拦阻?”毕奉春惊讶地转过头,“我好像没跟您提过这个细节。”

作为一名普通的副师级干部,他对于常浩南的认识其实也大多来自于上级给出的有限介绍。

概括地说,就是知道是个猛的人,但是不知道具体猛在哪。

常浩南并没有放下望远镜,只是一笑:

“传统的液压拦阻系统会让飞机在减速过程中有明显的顿挫感,但从刚才三架飞机的减速曲线来看,力度非常均匀。这种平顺性只有电磁系统能做到。”

毕奉春眼中的惊讶更甚:“这您也能看出来?”

“略懂一二。”常浩南谦虚地说,“我看你们这套系统的表现,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

“确实如此……”

毕奉春点点头,接着又补充道:

“虽然16号舰没有弹射器,拦阻储能大部分都只能浪费掉,但电磁拦阻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精确控制力度,对飞机和系统的损伤都更小……所以海军决定直接跳过传统的液压拦阻,采用这套电磁系统,从目前的测试数据来看,效果非常好。”

这个时候,旁边另一名军官也插进话来:

“因为福特号的建造工作延期,所以不出意外的话,16号应该会是全世界第一艘采用这项技术的航空母舰……”

控制明室里面顿时弥漫起一阵快活的空气。

……

停机坪上,地勤人员已经开始围着三架降落的飞机忙碌起来,飞行员们也陆续从座舱中爬出。

郑辉刚踏上地面,就看到了走过来的常浩南和毕奉春。

立刻立正敬礼:“报告首长,07号机完成任务归来!“

常浩南上前,按照惯例把一捧花束递到对方手里:“辛苦了,郑辉同志,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郑辉有些受宠若惊,但一时间又觉得有点别扭。

只好有些僵硬地回答道: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常院士。”

“走,一起去看看数据。”常浩南在前面带头,“我需要听听你们飞行员的直接感受。”

……

一小时后,基地数据分析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已经显示出了刚才任务的各种参数曲线,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整理数据,不时低声讨论着。

“从传感器记录来看,导弹的脱离和点火过程一切正常。”常浩南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了导弹发射前后的关键数据:“你在11500米高度的感觉如何?”

郑辉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在这个高度下,飞机的动力表现非常出色,即便速度达到1650公里每小时,我仍然感觉发动机有充足的推力储备……总之在有足够时间爬升和加速的前提下,构成发射条件并不成问题。”

“但在低空呢?”常浩南敏锐地追问,“我注意到你在6000米以下的高度时,操作输入明显增多了。”

郑辉点点头:“是的,在相对低的高度,尤其是6000米以下,即使导弹挂在机腹中线位置,也能明显感觉到额外的飞行阻力。”

稍微停顿一下之后,他继续补充道:

“操作手感……怎么说呢,就像飞机突然变沉了。”

王炜插话道:

“从刚刚收集到的数据看,这种阻力增加主要集中在亚音速阶段。一旦突破音障,情况反而会好转。”

常浩南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若有所思:

“这符合乘波体的气动特性,吻切锥设计重点优化了马赫数5以上的升力系数,在更低的速度,尤其亚音速下主要提供的是阻力。”

说完之后,又突然转向技术人员:“把飞行迎角和速度的关联曲线调出来。”

一名上尉军官迅速操作,几条新的数据曲线随之呈现出来。

常浩南盯着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屏幕前,拿起一根伸缩天线指向其中一条:“在亚音速,尤其是800公里每小时以下的范围内,带弹飞机的操控特性主要受飞行迎角影响,而非速度本身。”

他转向毕奉春和飞行员们:“你们看这里——当飞机在爬升过程中,虽然速度有所降低,但控制响应反而更加线性。这是因为较大的迎角改变了弹体周围的流场分布。”

毕奉春若有所思:“所以问题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飞行姿态?”

“正是如此。”常浩南肯定地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改进建议。”

他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起来,

“第一,从我们弹药研制方的角度来讲,未来的导弹可以加装一个发射后可抛的整流罩,在亚音速阶段改善气动外形。”

他的画功这些年总算有了些进步,虽然还是很难称得上好看,但至少不至于在别人面前露怯。

“第二,载机方面……考虑到弹射型航母没办法给飞机施加初始迎角,所以歼15的前起落架可能需要一定的突伸能力,这样在弹射起飞时能获得更大的升力保障。”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搞导弹的人,开口就要求飞机为了适应武器而做出什么什么样的变化,那大家基本不会太当回事。

但眼前这位显然不一样。

王炜眼睛一亮:“突伸式前起?就像美国人的F-35C那样?”

常浩南点点头:“原理类似,但具体设计肯定会有所不同,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甲板风的情况下,提高离舰时的安全余度。”

讨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技术人员记录下了大量改进意见。

会议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为基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那架午后起飞的电子战飞机刚好从远处的云层中现身,对准跑道缓缓下降高度。

作为飞行员,郑辉和林书岩最先走出会议室,而其他人还需要继续整理数据。

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林书岩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今天真是收获满满啊。常院士果然名不虚传,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郑辉点点头:“是啊……”

他和常浩南之间的关系仍然只有少数基地领导知道,并且也没必要大肆声张。

林书岩只以为对方的注意力不在这个话题上面,于是顺着郑辉的目光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二号跑道:“等电磁弹射器装好了,等16号舰出海了……到时候,咱们就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了。”

郑辉这才回过神来。

电磁弹射装置在暮色下显得格外壮观。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中国的航母编队驰骋在远海,而他们,将是那支钢铁雄鹰中的一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