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339章 有的同志,有的,像这么强的推进剂,我们一共有三种…

……

事实证明,数值怪带来的震撼往往是最为简单,但又最为直接的。

过了好几分钟之后,沈芳忠才总算回过神来。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就听到旁边李建强的声音:

“所以这就是你们实现双脉冲动力的方式……直接控制固体推进剂的工作参数,不需要在弹体结构上额外增加一个隔舱或者隔层之类的装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固体燃料的不可控性基本上是整个火箭动力领域的底层逻辑。

就像是牛顿运动力学之于19世纪的物理学那样。

因此,刚才看到材料的那一瞬间,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都要崩塌了。

就像是第一次看到普朗克黑体公式,意识到“世界可能是不连续的”时的物理学家那样。

“当然不需要……”

面对这个问题,林成刚非常干脆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概十几年前,反舰导弹还是以火箭动力为主……当时我们为了提高射程,曾经考虑过你说的那种隔层式设计,让导弹在中段低速巡航,最后再高速冲刺。”

“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主持设计了一种用两层橡胶包裹软木制成的软质隔离装置,橡胶与药柱紧密贴合,点火器和Ⅱ脉冲药柱连接在一起……但测试下来发现稳定性太差,Ⅱ脉冲大概有60%左右的概率会紧跟着I脉冲开始燃烧,根本没办法实用化。”

即便在华夏军工业发展的相对蛮荒时期,也并未放弃过对先进理念和技术的追求。

就连双脉冲动力这种在当年看来十分高大上的东西,都并不只有空军装备研究院进行过研究。

而两边的结论也是基本类似的。

这也是为什么林成刚能在开发CT系列推进剂的过程中,想到向其中加入电敏材料的改性方法。

趁着李建强还在消化这些信息的功夫,沈芳忠重新接过了话茬:

“以你的判断来看,同样的技术,有没有可能用在空军地导部队装备的远程防空导弹上面?”

林成刚神秘一笑,然后拿出了那份今天早上才由工建委下发给他的批复:

“实际上,我也正准备去找你们……”

沈芳忠低下头,目光飞速扫过红头文件中的内容。

很快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词:

“常院士建议的?”

显然,事情发展的顺利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原本在看到林成刚的时候他还担心,对方在短时间内抽不出足够的精力来跟自己这边协调工作。

结果完全是多虑了。

“是的。”

林成刚点点头:

“但我的工作关系还是要挂在这边,只能以顾问的身份参与你们的项目……”

对于沈芳忠来说,这点小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要求:

“这些组织层面的要求,我们全都可以同意,资金和人手也会优先保障到位。”

他直接大包大揽地给出保证:

“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对接?”

这个架势,反而让对面的林成刚一愣。

完全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迫切。

“可能还得一阵子,装药成型之后的药柱强度还有些隐患。”

他语气中稍有些尴尬,于是紧接着又补充道:

“但我们已经在跟火炬实验室那边合作,对CTK系列推进剂的工作流程进行理论计算,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以他们的水平来说,应该用不了太长时间……”

好像是为了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一般。

林成刚最后一个字的尾音还没完全落下,办公桌左上角上的红色电话就铃声大作,打断了三人之间的谈话。

他探头看了一眼,然后直接伸出手,做了个噤声的动作。

“喂,栗教授么……”

电话,自然是火炬实验室那边打来的。

由于常浩南最近基本常驻在怀柔科学城,所以之前跟林成刚联系的一直都是栗亚波。

然而这一次,听筒那头却响起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声音:

“是我,常浩南。”

“常院士?”

林成刚的身体反应比脑子更快,尽管隔着一根电话线,但还是蹭地一下就站直了:

“您怎么……”

“你那个体系的情况有点意思,正好这两天怀柔那边事情不多,我就抽出时间过来看看。”

常浩南的声音中带着些许笑意:

“也是碰巧,就出结果了……”

对于常浩南口中诸如“碰巧”、“运气”、“顺便”之类的词,林成刚已经有了十足的抗性,连个标点符号都不会信。

想必是有什么栗亚波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才摇来了自己的导师进行支援。

只不过这属于人家师门内部play的一环,他也不好过问太多。

“那我马上过去……”

正准备结束通话,林成刚又突然瞄了一眼办公桌对面二脸懵逼的沈芳忠和李建强:

“常院士,二院负责红旗9型号研发的沈芳忠总师和空军装备研究院的李建强主任正好在我这边,您看……”

他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常浩南自然也不会拒绝:

“一起过来吧。”

……

因为时间紧张,常浩南甚至来不及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而是直接在计算中心的地下机房里接待了一行人。

“因为不是理想溶液体系,加上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相变,所以整个计算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所以我就长话短说。”

他说着调出了一张大约100个分子厚度的表面模拟图:

“二次点火失败实际上涉及到了两个独立原因,所以成刚同志你单从宏观工作参数上分析不出结论也是正常的。”

林成刚一时间有些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应该为此而感到欣慰。

好在常浩南也没给他太多纠结的时间,便从旁边的桌上随手抄起一支笔,指向图上的一个位置:

“为了保证控制效果明显可见,你用三维多孔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提高了整个体系的电阻,使其只有同时满足高电压与高压强两个条件时才能实现高速燃烧,又通过金属钨进行调节,应该说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这才刚听完主题部分的第一句话,林成刚就已经呆立当场——

对方讲出的这些内容,几乎和自己在开发时的心路历程完全一致。

而他此前却并未跟任何人透露过。

“但这个体系不仅对电压敏感,也对热敏感,持续暴露于高温火焰中会因过热而发生熔融软化和化学分解,所以在你的测试中,冷却状态下一次点火的成功率是100%,而二次点火就容易发生失败,这也是为什么你能在收集到的残骸中观察到的药柱开裂现象。”

林成刚深吸一口气,露出恍然大悟状:

“难怪……”

稍等了几分钟之后,常浩南又打开了另外一份计算文件,继续介绍道:

“另一方面,钨的燃烧特性和电学特性确实都很好,但密度却达到19.35……根据我的计算结果,在推进剂组分混合搅拌或药浆静置固化成型过程中,大概会有70%的钨粉沉淀在药浆混合液底部25%的区域内,这个很容易导致药柱结构内部缺陷。”

如果说前半段内容还让三人听得云里雾里,那这后半段就相对比较易懂了。

沈芳忠面色旋即严肃起来:

“这是不是意味着,药柱的体积越大,留下的隐患就会越大?”

红旗9防空弹的体积是陆军所用短程弹的几倍不止,如果真如常浩南所说,那应用前景可就不太乐观了。

“这是必然。”

后者点头:

“实际即便不考虑钨粉的问题,CTK-2也只能在极小电极间距下通过交流电点火燃烧,对于大型药柱还需要额外涂覆导电层,更进一步降低了体系稳定性……”

这个结论,让带着巨大期待的沈芳忠难免感到有些失望。

他刚想再说点什么,常浩南却又话锋一转,抢先开口:

“其实林研究员的思路,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

“CTK-2的基底体系问题不大,尤其硝酸羟胺这个氧化剂的选择非常到位,只需要把粘合剂换成聚合度较高的聚乙二醇,再以硼酸作为交联剂,就能在降低点火功率的同时,明显提高力学强度,缓解熔融软化问题。”

沈芳忠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胸口。

这大落大起的剧情,实在让他一个老头子吃不太消。

而林成刚则愣愣地看着眼前屏幕上的结果,突然有点怀疑世界:

“那钨粉……”

“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件事情了,也是你这个体系中最有趣的部分。”

常浩南饶有兴致地回答道:

“只需要调整金属添加剂的类型和工艺,就能从CTK-2的统一基底出发,延伸出至少三种性能各异,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配方体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