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第二千二百三十五章:求月票!!!求订阅!!!

李世民在私德上当然一塌糊涂,要知道,他差一点,就能达成暴君大满贯了!

他弑兄、囚父、纳嫂弟,就剩下杀子了!就算是杀子,也就差一点点就达成了,他的儿子李承乾,也造反了,经典复刻玄武门之变,但可惜,他老爹是老反贼了,自然不可能翻车。

李承乾被李世民给予厚望,在很早之前就着力培养,李世民居丧的时间,让李承乾来处理政务,在李世民出巡在外,也是李承乾来处理国家大事。一次,李承乾患病,从来不信佛家、道家的李世民,却请来了有名的道士,为儿子祈福。等到李承乾痊愈,李世民还请了几千名出家人,修建了普光寺等寺庙。贞观七年,李承乾生病,李世民请来了天竺高僧,并特许其可以暂时不用读书。为了教育李承乾,李世民他还特意叮嘱于志宁等人,要多让太子了解民间疾苦,如果太子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加指点。总而言之,李世民在李承乾身上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倾注了真心,但反而得到了一个太子谋反的结果,这个结果让李世民无法接受。

(其实李世民也达成了杀子的成就,是太宗时期的齐王李祐,这位就是纯纯的没逼数,李承乾造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世民的逼迫,算是悲剧,这位就不一样了,纯纯的来搞笑,被自己舅舅撺掇几句,就造反了……另外这位不是皇后长孙氏的儿子,不是嫡子,所以李世民弄死他没半点犹豫,而且影响也不大,知道他的人很少)

不管李世民的私德怎么样,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历史评价!

明君,千古一帝。

李世民成为帝范也不能仅是纳谏和仁君,他有辉煌的文治武功成就做背书。对于帝王来说道德当然是重要的,首先是政治公德,其次是个人私德,如何理解它们对于帝王的评价影响。

我国德治理念早在西周就出现了。《周书》:“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文王有很好的君德,慎于苛罚,对孤寡都礼敬有加,使得民众都愿意在他的统治之下。正因为如此,我周人便取代了殷人的统治。)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只有做国王的能继行崇尚德政,以德行事,才可以求得上天的福佑,保持王位的长久。)。

“佳敬德,亡攸违。”(只有崇尚德政,才可不致发生悖乱。)

后来,忠、信、卑、让、元、亨、利、贞等都被纳入了“德”的范围。如:“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左转.文元年传》);“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狡,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德”的根本内涵在于“聿修厥德,永言配命”(《大雅.文王》)

“德”的概念是“君德”,是对于统治者的要求。天命只降临给有德之人,统治合法性以德取代了上天神灵的神圣性,这是一种跨越和冒险,它体现了周王朝的恢弘气魄。从此,为华夏民族开启了脱离鬼神和宗教的人治理念,并持续发展。在《周书》中,出现有“天不可信”;在《大雅.大明》中,出现有“天难忱斯,不易维王。”(真的只有我的王室的统治能够垂久吗?上天的这种旨意很难可靠啊。);在《诗经》中,出现有“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昊天没有恩惠,降下如此大罪。),“浩浩昊天,不骏其德。”(浩荡的昊天,不常保它的恩德。)等等。

进一步倡导“仁治”,并发明出“天道”概念称量君德。“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左转》),“上失其民,作则不济,求则不获,其何以能乐?”(《国语.周语下》)。进而,“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国语.楚语上》)则将满足民众,减少君王的私欲纳入到了“君德”的范畴。这些讨论,建立了一种民众对于国与君的否定关系。亦即——执政的合理性的缺失可以构成对于执政的合法性的质疑的合法依据。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的基本范式。用执政合理性维持巩固执政合法性,说白了,德治也是一种功利哲学或者说统治工具理论,它的任务目标是利于统治。

此前的夏朝的“天命论”,奴隶们再被压榨再惨不忍睹,也不可以反抗夏朝,否则就是反抗天!商朝的“神鬼论”,一切都是鬼神的意志,奴隶主是遵从鬼神意志,鬼神既背书了合法性,也赋予了执法权,也剥夺了反抗权,因为你不可以反抗鬼神。商鞅变法法家的摒弃善政德政论,认为善政会导致奸民,因此摒弃一切善政,要烧毁儒家诗书,用严酷法令治国,用立功、法律来管理国家社会。

因此,道德对于统治,不是必需品,而是辅助品。

德治理论当然是一种进步,是统治者成功的好途径,但要分清主次,谁是成绩谁是途径。衡量标准应该是以成绩,而不是以途径为标准。赵构再有德治措施,成吉思汗再凶暴,赵构也无法获得高于成吉思汗的评价。因此,对于帝王,衡量不能用道德为标准,应以功业为标准。

这是古代政治,现代政治更是如此。

更加没底线,更加**裸!

没办法,西方政治观念中,道德本身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

关于西方文明道德水平如何,不妨先看一看两位名人的观点:其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不无担忧地指出:“我们虽然在技术上已进入原子时代,但道德上却仍停留在旧石器时代。”即,汤因比认为西方道德还在万年之前。

其二,1960年英国蒙哥马利访华时,教员曾经指出:“西方人的道德标准太随意了,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道德标准就降低。”

网上,有人宣称“我抽烟、我喝酒、我**、我喜欢逛夜店”、但结论却是“我是好女孩”,比这个还荒谬的是西方文明,在过去500年内“我杀人、我放火、我殖民、我抢劫、我欺骗”、但结论却是“我最道德”。虽然没做过这些事的国家未必“道德”,但做了这些事情还宣称“我最道德”,显然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所谓“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以其行为而论,说西方文明缺“德”并没有冤枉它。问题在于:西方文明为何缺“德”,背后原因何在?

其实就是西方缺位轴心时代。

所谓“轴心时代”,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提出,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一历史时期,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这一时期人类文明出现重大突破。轴心时代的轴心文明主要是中国、古希腊、印度等少数几个。轴心时代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关注“人”,比如孔子“仁人、爱人”,墨子“非攻、兼爱”等。后世中国人文道德框架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奠定的,不光有相关理论,而且还有实现的标准,西汉董仲舒将孔孟的君子标准总结为“仁义礼智信”。古希腊的人文道德体系,虽然没有中国这么完善,但也开始关注“人”,也有一些道德建设。

问题在于:即便古希腊真的存在,即便欧洲宣称“古希腊文明是欧洲的纯洁的童年”,但一方面如今的欧洲人并不是古希腊人的后裔,也不是罗马人的后裔(罗马时代,现在欧洲人还是蛮族),一方面欧洲是在文艺复兴时才“发现”阿拉伯人保存、翻译的古希腊典籍,此后只是吸收了部分古希腊思想,不是、也不可能完全继承古希腊文明。因此,西方没有经历过轴心时代的爆发,自然也没能早早的开启重视“人文”的时代。当然,没有经历轴心时代并非重点,因为接下来依然可以开启人文时代,建立相应的道德体系。

根据西方历史记载,罗马时代基督教成为“国教”,此后到启蒙运动,宗教都一直统治着欧洲,王权需要来自教会代表的“神意”的认可,否则就没有合法性。因此,这一阶段总体为“宗教统治时代”,那么此时西方有没有建立道德体系呢?首先,圣经中最大的道德是信仰耶和华,十戒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反之,最大的不道德是不信耶和华,异教徒是没有道德的、是野蛮的,恰如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所说:“如果没有上帝,道德何以可能?”因此,有没有道德的第一前提是信不信耶和华。其次,圣经中也有一些道德要求,比如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等”等,但总体比较零碎,远没有到形成体系的程度,更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中国有完整的道德体系,圣经中自然没有、也不允许有。

总之,西方宗教统治时代,没有建立道德标准体系,只是在“教友”范围内形成了一些道德规范,略有“人文”上的突破。尤其重要的是,这种道德规范并不适用于异教徒,教会主导的、以国家为骨干的十字军东征的诸多暴行就是明证。

西方启蒙运动之后。开始重视“人”,启蒙运动时更是提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等等,看起来很美丽,但问题有二:首先,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核心都与反对宗教束缚密切相关(中国没有宗教束缚,有人遗憾中国历史上没有启蒙运动,其实没有考虑到中国国情),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人文思想,显然会更偏向于突出个人权益的正当性(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私?),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建设呢?没有!

其次,只是西方范围内的“天赋人权”等等,西方殖民运动中对待非洲人、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原住民、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的态度,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其实,西方殖民时期,还曾以“是否信仰耶和华”作为“文明”标准,不信者就是野蛮、就可以随意被杀戮。当然,非西民族如果坐拥宝山,那么信教也没用,比如印第安人信教还是会被杀。

总之,启蒙运动看似“伟大”,但实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尤其糟糕的是,宗教束缚瓦解之后,西方“人性”得到释放,却依然没有建立一套道德规范约束人性,偏偏此时西方开始强大起来了,于是这就成了全世界非西国家的灾难,极度残忍的殖民运动也就出现了。首先,相信有人对人文道德体系不屑一顾,因为这东西不如科技看得见、摸得着,但其实道德体系非常重要,因为科技可以在短时间内追上(比如中国70年赶英超美),而道德体系却非一时能成功(从中国历史可见其建立、普及的难度),缺少这一环节,国家治理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今,欧美内部乱象,国家逐渐衰弱,或许这是其中原因之一。其次,直到今天,西方有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道德体系呢?读过很多西方书籍的人,可能高谈阔论一堆理论,让人眼花缭乱,但重要的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事实胜于雄辩,以今日西方的内部乱象、以及对外蛮横态度,早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他们不是没有道德,而是觉得道德无用!

所以他们根本不理解托尔那种天真到底是从何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