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 第22章 五年计划!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22章 五年计划!

作者:放羊小星星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27:3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心累。

看完起亚汽车的最新数据,陈道俊很是心累。

并购完顺洋,集团业务愈发的臃肿。

该砍了!

此刻。

他也明白裁员不完全是企业,或者老板的问题,有时候,不得不裁。

市场没有打开之前,继续保持那么多员工,迟早会拖垮企业。

接下来几天,他召集公司中高层,开了一场又一场的会。

然后。

即将裁员的消息便从与会人员口中传了出去,一时间,人心惶惶。

不少员工都担心自己被裁。

同时,也有一大批员工后悔,早知道这样,应该去华夏分部啊,那边虽然是异国他乡,但发展的好像不错。

他们从一些老员工家属的口中知道一些事。

反正是一片热火朝天。

员工们想着华夏分部,陈道俊也在想。

华夏那边的事,母亲跟他说过,但两国国情不一样,适合华夏的策略,未必适合国内。

不过。

那几款车型可以引入国内。

先向华夏分部下定单,如果国内反响不错,到时候再在国内这边开设新的生产线。

“引进吗?”

李杰挑眉道:“是道俊跟你说的?”

“嗯。”

李海仁点了点头。

“他说国内起亚的情况不是很好,市场竞争太激烈,起亚和顺洋合并又占用太多资金。”

“行,那你让他发函件吧,回头我跟生产部门说,挤出一点份额送回国内。”

如今,起亚分部和总部严格来说已经是两家公司。

所以。

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

陈道俊的行动速度很快,半个月后,来自韩国的订单就发到了东风悦达起亚。

起亚工厂设计之初,产能就有设计冗余,别说国内下定几百台,就是订几千台,起亚工厂也能交付。

如果火力全开,起亚的年产量是八万辆。

月产六千多台车。

不过。

那是极限状态,工人需要三班倒,常规状态下,起亚工厂的年产量大约是2-3万辆。

月均2000 。

目前,全国4S店的订单只有5-800左右,勉勉强强混个温饱。

想要真正达到设计产能,还要等到那十几家经销商门店陆续开业。

一家店一个月卖出2-30辆车,月订单2-3000量,正好达到常态下的产能。

如果订单继续增加,那就两班倒。

再增加?

只能一边三班倒,一边投建二厂。

不过。

短时间内,李杰不会投建二厂,在他最初的设计中,02、03年左右投建二厂,04、05年左右投产。

双厂齐开!

主战场是国内,次战车是国际市场。

签完陈道俊发来的单子,沈良隔天就飞去了日本。

他要布局电池产业。

90年代初,充电电池几乎是小日子的天下,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据着全球90%的市场份额。

95年,比亚迪公司涉足电池生产,如今,比亚迪已经先后拿下日本Nikko、飞利浦、伟易达等厂商的订单。

但,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容量太低,只能供应一些数码产品使用。

李杰这一次飞日本是为了挖人。

80年代,小日子科学家水岛工一和美国科学家古迪纳夫合作发现钴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这一成果被英国原子能研究所申请专利。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专利的价值。

直到1991年,英国原子能研究所把专利授权给索尼,用于全球首款商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然后。

锂离子电池市场开始大爆发。

小日子也成了锂离子电池的主要供应商。

如今,国内相关的技术储备人才太少,李杰准备挖两个小日子专家回去,以老带新。

至于他本人,他不准备参与科研。

他要去搞科研,那不是大炮打蚊子嘛,顶多偶尔关注一下,给科研团队提供一点‘思路’。

出成果,国内的科研团队得名,他得利。

电池研究所,李杰不准备设在内地,而是放在香江。

没办法。

内地的产业政策限制太严,很多领域都禁止外资进入,香江那边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

反正都是自己人。

放在哪都一样,李杰也没想着出成果跑路。

未来成功,不存在什么断供、卡脖子。

……

一周后。

李杰闪现来到香江,先去了一趟悠游公司,然后他便去了香江科技大学。

千禧年之初,香江高校的科研实力还是挺强的,更加商业化。

很多国内没有的专业,这边都有。

相关的人才储备也足够多。

唯独一点。

贵。

眼下香江人均月收入的中位数是1.2万港币,如果是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价格要翻几倍,甚至十倍。

月入十万,年入百万,都不是特别夸张的数字。

如果组建一个30人的小组,一年随随便便烧掉几个亿。

当然。

贵也是相对的,李杰是挣美元花港币,严格来说,也不是特别贵。

等到九月份,他还能吃一波大的。

一口气能把十年的研发经费挣回来。

“谭教授,感谢,感谢。”

香江望北楼,李杰举着酒杯,敬了对面那位留着强者发型的教授。

谭志远,香江科技大学化工系的教授,同时,他也是起亚电池研究所的科研带头人。

“陈总,谢谢。”

谭志远端着酒杯道:“感谢您的支持。”

一年上亿的研发资金,对于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那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合作愉快。”

碰了碰杯,李杰笑眯眯一口喝掉杯中的白酒。

99年的茅台,口感稍微差了一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人移步来到酒店的咖啡厅。

谈正事!

没有什么会所嫩模。

谭志远是李杰精心挑选的一位带头人,这个人他专门调查过,属于是那种‘怪人’。

醉心学术,很少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类似性格的人,自然属于比较‘边缘’的位置,毕竟,学术圈也有团团伙伙,也有山头主义。

也讲究派别。

不过。

谭志远的专业能力绝对没问题。

“谭教授,稍等。”

接过对方提供的预算表,李杰打了声招呼,然后便看了起来。

【三元聚合物锂电池项目可行性报告及预算表】

名字很简洁。

日后大量应用于新能源车的三元锂电池,其实也不是特别新鲜的东西。

准确来说,也新鲜。

它是目前学术界的热门风向。

从97年磷酸铁锂材料问世以来,镍钴锰、镍钴铝等三元材料也陆续问世。

不过。

三元锂电池不够打。

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更强,成本也更低,是当下商业端的主流。

日后,比亚迪旗下新能源电车的动力电池也是磷酸铁锂。

但。

磷酸铁锂有一个缺点,能量密度更低。

三元锂电池成本高,能量密度也比磷酸铁锂更高,在续航方面表现的很有限。

不过。

它安全性低。

容易爆燃,不够稳定。

未来,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之争,就是两种技术路线之争。

三元锂电池的方向是李杰定下来的,他选择走,当然有对应的方案。

但,技术力没到之前,他准备让研究团队先刮彩票。

研究材料跟刮彩票没什么区别。

说不定哪天就刮出了头奖。

看完大致的研发思路,李杰没有改动,继续翻,看到后面的预算。

首先是设备采购。

既然是研究锂离子电池,高温固相合成炉必然少不了。

四台炉子,一千万。

放在科研器材领域,跟白菜价没什么区别,后面的真空涂布机、电化学工作站、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等设备,也不是特别贵。

所有设备采购也就5000万不到。

看了这一页清单,这位确实是‘老实人’,不是负面的老实人,而是褒义词。

没搞什么花活。

这个价格差不多要比市场价还要低一点,基本没什么回扣。

相比于设备,研发人员的工资才是大头,最贵的是谭志远这个带头人,年薪120万。

资深研究员10位,平均年薪70万,累计700万。

然后还有助理研究员、研发工程师等等职位,零零总总,一年人员开支就要2000多万。

这个钱是每年的硬性开支,一毛都少不了,如果后续要扩大,还要招更多的人。

不像设备,一次性采购能用很久。

“大体没问题。”

半晌,李杰合上企划书。

“一些小问题,后面会有专人对接。”

虽然谭志远是一个老实人,但李杰更相信制度的制约,毕竟,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上一秒,谭志远是老实人,下一秒,巨大的利益面前,他就可能变质了。

所以。

得上一层保险。

那两个小日子过来的研究员是一层,小西八国内招来的行政总监又是另外一层。

除了这些,李杰跟首尔大学、东京大学也有合作。

三方团队,互相竞赛。

起点一样。

谁跑得快,谁才有更多的资金,更好的待遇。

片刻后,谭志远走出酒店,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他心底不禁有几分振奋。

这位韩国来的老板,好大方。

那种信任,也弥足珍贵。

很快。

谭志远对李杰的‘感激’又进一步加深。

快。

太快了。

见面第三天,行政总监都带着钱,带着财务团队来了香江。

实验室?

什么租?

买!

大笔一挥,买下一处研究所,虽然谭志远觉得有点浪费,但人家是买下个人名下,然后再租给研究所。

租多少,算多少。

空着的两层楼,就空着。

用陈老板的话来说,那是为他后面准备的。

想要填满三层的研究所,那不得一两百号人?

不。

两百号人可能都填不满。

他还是格局小了。

人员到位,钱到位,项目即刻启动,谭志远天天都忙着筹备。

而李杰已经飞去了阿美莉卡。

他要购买NiCoMn三元材料的基础专利授权,这也是三元材料的基础核心专利。

研究三元材料,避不开这一专利。

好在基础专利不是很贵,只是授权而已,又不是买断,其实,哪怕不专门跑一趟也没什么关系。

他之所以飞去阿美莉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筹备东风悦达起亚的北美分部。

只是搭一个架子。

目前,他没有开拓北美市场的准备。

北美大舞台,有活你就来,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阿美莉卡的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远比国内高得多。

谁都想赚老美的钱。

真要开拓北美,怎么也得等SUV上市。

SUV只是试水。

老美不太青睐这种车型,真要开拓,要么搞皮卡,要么搞轿跑。

不过,这两个赛道都很卷。

即使打价格战,也未必能得到市场的青睐。

最重要的还得是有活。

上干货。

最后。

一个韩国人开的华夏合资品牌,这也是一个劣势。

慢慢来吧。

李杰不是很着急,先把华夏市场稳住,再开拓亚洲市场,最后再进军欧美。

转眼。

时间来到9月11号。

这一天。

李杰正好在纽约。

当然。

他没去世贸大楼。

他又不傻,明知道有危险还望那边钻。

他离得很远很远。

两公里那么远。

他在华尔街,双方隔了至少四个街区。

“OMG!”

倏地,看到电视上的插播画面,李杰对面那位基金经理,顿时双手抱头。

紧接着,他立刻把视线投向了旁边的大屏。

坏了!

电视都报道,绝对不是玩笑。

这是一起大事件,足以引发金融海啸的超级大事件!

“陈,抱歉,我需要临时离开一段时间。”

“请便。”

旋即,爱德华面色凝重,行色匆匆的走出了小会议室。

此刻。

外面已经慌成了一团,走到门口,爱德华又往回走了几步。

“陈,你要不要去楼下,说不定这里也会成为目标?”

“谢谢,我正准备下楼。”

“OK,我先走了。”

提醒完,爱德华又走了,他没有下楼。

下什么楼!

争分夺秒啊!

之前定下的投资策略通通都要调整,那些事比他的命还重要!

钱就是命!

另一边。

李杰不紧不慢地走出了基金公司,他没有去坐电梯,因为那里已经人满为患。

走楼梯更快。

花了五分钟时间,李杰来到楼下,街道上到处都是人,穿过密集的人流,他来到了一处电话亭。

他得给国内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免得他们担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