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今天毁灭世界了吗? > 第5章 这个世界......出大问题了!

林序跟江星野吃了一顿普普通通的午饭。

甚至都不是去餐厅,只不过是在开着空调的车上吃了一顿营养师送过来的打包好的盒饭而已。

但这顿饭吃完之后,他确实轻松了许多。

江星野总是来的那么及时,回想起来,好像很多时候,自己几乎要走到悬崖边的时候,都是被她一把拽回来的。

这种“被拽回来”的瞬间在当时或许并不明显,但事后回想起来,多少有些惊心动魄。

吃着盒饭的时候,林序旧事重提,问起了有关“两人关系的重要节点”的事情,江星野的回答只有一个:

“等哪天我们成了最亲密的革命战友的时候再告诉你”。

所以这是某种反向求婚吗?

听到这个回答的林序也是哭笑不得,但他也知道,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捏吗,表白都还没表白过,现在就要进化到求婚?

也太扯淡了点。

但,似乎两人的关系,也确实正在自然而然、顺水推舟地发展。

或许,真的不用太着急。

送走了江星野,林序坐着车前往协调小组办公室。

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突如其来”的变化。

大量工地正在开工,整个金陵市区的基础建设工作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围绕着天穹科技、围绕着发射场,许多工人如同辛勤的蚂蚁一般汇聚而来,为这个他们并不知道具体意义的项目而努力。

世界已经开始改变了。

就在自己手里。

林序默默无语。

他低头看向挂在背包上的那个小小的模型,上面的六个字清晰可见。

星星永远都在。

她会在,星星也不会消失。

因为,这个世界的末日,终将被解决。

向前!

林序走进协调小组的办公楼,在自己的会议室里召集了一场简单的会议。

参会的所有人,都是协调小组的核心人员。

其中包括主要负责高能物理领域基础研究的王一帆,负责总体情报协调和调度的陈义心、秦风,负责各工业部门调度支援工作的军民融合委办代表赵士程,以及国资委代表贺炔。

他想要讨论的问题很简单。

关键节点已经达到,但下一个节点具体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

那么在这个“空窗期”内,协调小组的工作应该怎么走。

林序首先通报了自己在节点之后、在看到新的世界之后发现的重大科技进展,并列明了后续可能推动现实世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包括量子技术、引力波探测技术、核热液氧发动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更完备、更高效的工业生产技术。

而在听完他的介绍之后,委办的赵士程首先发言。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哈。”

“从目前的特征来看,林序同志看到的那个‘未来世界’,一定是经过了生产力大发展阶段的。”

“而生产力大发展,肯定不只是跟量子技术、基础物理学进展有关。”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核热液氧发动机,这分明就是90年代的技术,但因为其设备制造难度大、材料要求高、加工精度要求严苛,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把它当做主流技术来发展。”

“而那个世界-——我们暂且就称之为未来世界吧,竟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说明,他们一定是在‘工业体系’上有突破。”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节点,很可能就跟工业体系突破有关。”

“当然,即使无关,我们从这个方面下手,也是最稳妥、收益最大的选择。”

“这个观点大家赞同吗?”

赵士程虽然是委办的代表,但他本身是搞工业的,年轻的时候甚至还在早就已经取消的重装办任职过。

所以他关注的重点也是工业,这无可厚非。

他提出的观点多少是带着点个人色彩的——林序本来以为这会招来反对,但没想到,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点了头。

包括王一帆。

“我认为老赵说的是对的,哪怕是基础物理的发展,也一定跟生产力强相关的。”

“我们要建造更好的实验设备,也必须依靠更强大的生产力。”

“所以,用一段时间,先把基础打好,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先举手了,其他同志呢?”

话音落下,众人纷纷举手。

林序当然也表示赞成,随即问道:

“如果从工业体系升级的角度来寻找那个‘节点’,那我们具体要做什么?”

“或者说得直接一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三板斧。”

赵士程回答道:

“能源,通讯,智能化。”

“因为林序同志的精力也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就不要搞得那么繁杂。”

“我就说得武断一点。”

“能在短期内、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化水准、生产力水平的技术,就那么几样。”

“核聚变,室温超导,量子计算,高级人工智能。”

“如果再加上一条,那就是高速率低延时的工业物联网体系。”

“后续的技术探索,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这些领域上,各位认为可行吗?”

“我没有意见。”

王一帆首先回答,但紧接着又问道:

“时间呢?这个发展推动的时间,我们要定在多长才合适?”

“上一次节点推动我们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这一次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吧?”

“更何况,我们推测的节点是否正确,都还不能下定论。”

“这个时间,我们是不是要先做一个预设?”

“那就要看林序同志怎么说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林序,林序沉默片刻,开口说道:

“情况相对复杂,我暂时也不能下定论。”

“但是.我们就暂时定三年吧。”

“三年,完成工业化体系的全面升级,然后我们再继续往后走,怎么样?”

“可以!”

“没问题!”

会议室里的众人一一回答,林序略微顿了一顿,紧接着说道:

“不过,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需要立刻验证。”

“量子通讯。”

“在那个世界,那里的人已经实现了利用超距作用进行量子通讯,这显然是违背现在的客观物理规律的。”

“我不认为他们是有了什么新的技术。”

“很可能,只是世界发生了改变。”

“所以.”

“既然他们的世界发生了改变,那我们的世界,会不会也已经变了?”

一小时后,青海德令哈地面站。

实验员张霖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显示的是单光子探测器的自检数据。

而他身边坐着的同事兼未婚妻尹娟则正在对即将过境的墨子号卫星做最后的检查,预备进行新一轮的纠缠粒子对分发实验。

实际上,这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的工作了。

早在2017年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通过墨子号卫星对青海德令哈站、丽江站两个地面站分发纠缠粒子,并通过贝尔实验验证了在超远距离上进行纠缠粒子对的超距作用。

这个实验给两人带来了不小的“成绩”,也让他们拿到了各自需要的“职称”,在这个地面站安安稳稳地待了下来。

转眼8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他们早就已经升到了更高的岗位上。

但今天,这两老搭档又坐在了一起。

并没有什么大事,德令哈站要做的也仍然只是一次基本的贝尔实验。

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地面站、即金陵站启用了,出于某种默契的浪漫主义惯例,两人准备亲手完成这一次实验。

“墨子号准备完成了。”

“光子源自检通过,发射系统自检通过。”

“A镜、B镜状态良好。”

“跟瞄误差小于3微弧度,跟瞄稳定。”

“金陵站准备就绪了。”

“预计1分30秒后进入发射窗口,准备执行观测。”

“老张,你那边怎么样?”

“我这边OK的。”

张霖随口回答道:

“偏振系统运作正常,测量基切换时间小于60ns,状态很不错。”

“SNSPD没问题,暗计数率小于100Hz,完美。”

“倒计时1分钟吧,准备开始试验。”

听到他的话,尹娟放松地靠倒在了座椅上。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次实验对他们而言都没有太大压力。

它甚至只是一次日常的操作,就跟拿个扫把打扫自己的办公室一样简单。

所以,两人实际上都没太把这次实验当回事,只不过是作为一种例行的“仪式感”保留下来而已。

静静等待1分钟后,墨子号过境,进入发射窗口期。

尹娟敲下发射指令,墨子号上的BBO晶体辐射源瞬间开始产生纠缠光子对,通过双望远镜组成的光学发射、跟瞄系统,每秒钟向德哈令、金陵地面站发射超过5.9×10对纠缠光子。

这些纠缠光子对的亮度比实验室级别高出十几个数量级,也是空地实验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张霖那边,随着纠缠光子到达,单光子探测器立刻开始运作,并根据偏振系统的实时调整,开始不断记录实验参数。

10分钟后,墨子号离开发射窗口。

而几乎在同时,在强大的计算系统分析下,最终的结果也输出到了张霖的屏幕上。

尹娟凑近张霖,开口问道:

“结果如何?”

“很不错。”

张霖指了指屏幕,回答道:

“S值是2.43正负0.09,比我们之前跟济南站、丽江站联动测量到的数据稍微高一点。”

“距离2.828的极限数据还差比较远,不过噪声实在是太大了,大气环境也不算特别完美,还是有一定损耗。”

“但哪怕是这个结果,也足以证明金陵地面站的成功了。”

“把结果上传吧。”

“这次实验成功,后续金陵站就可以进入稳定运作阶段了。”

“以后新增一个金陵密钥分发中心,对后面的加密通讯发展也有好处。”

听到张霖的话,尹娟忍不住笑了笑,略带调侃地开口说道:

“啧啧.你想的倒是挺远的。”

“满嘴官话-——咋的,才刚当上官,就要开始过官瘾了?”

“拉倒吧。”

张霖一边随手划拉着鼠标,一边回答道:

“我这叫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推动祖国科技发展为己任。”

“再说了,以后密钥分发任务分一点出去,咱们站里也可以更轻松嘛.”

“那倒也是。”

尹娟起身准备回自己的座位去上传结果,但也就在这时,她却突然注意到,张霖的表情略微发生了些变化。

她停住脚步,重新回到张霖身边,看着紧皱眉头的张霖,开口问道:

“怎么了?”

“数据有问题吗?”

张霖缓缓摇头,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把数据划到了详情页,仔细看了几秒钟后,才开口说道:

“我感觉这个测量结果有点不太对.”

“你看这个角度组合,不觉得有点奇怪吗?”

“这跟典型组合完全没有一点相似.它不像是随机的,倒好像是固定的?”

“固定的??”

尹娟愣了一愣。

“什么意思?你是说观测结果是固定的,还是说观测发生之前,结果就是固定的?”

“当然是后者。”

张霖点开结果详情,继续深入到每一次单光子探测仪接收到的数据中去。

而当密密麻麻的结果呈现在两人眼前时,就连尹娟也立刻看出,这样的结果有很大问题。

结果呈现出规律性。

仅看的德哈令站这边的数据,测量到的单光子偏振后的角度数据,似乎是一种.

固定的循环??

500多次22.5度,500多次67.5度,然后又是接近500次22.5度!

循环往复,直到测试结束,规律似乎完全没有被打破。

如果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这就好像连续扔了1500次的硬币,但结果完全是以正反正的规律排列一样!

“出大问题了。”

尹娟深吸了一口气,紧接着说道:

“你确定设备检查没有问题?”

“我百分之百确定。”

张霖的手指都开始微微颤抖。

他太知道这样的发现意味着什么了。

这很可能意味着,单光子监测结果的“随机性”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而这种随机性一旦被打破

那就意味着,纠缠粒子对之间的超距作用,真正变成了“可控”的作用!

人类此前从来不能通过改变一个粒子的状态,使得另一个纠缠粒子达成理想的、固定的状态。

就好像把一片树叶投进河里,你只知道它一定会顺流而下,但却永远不知道这片树叶最终会飘到哪里。

而现在.随机性被打破,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提前预知树叶的终点。

但这

怎么可能??

张霖茫然地转头看向尹娟。

尹娟深吸一口气,强行压制住自己的情绪,随后开口说道:

“我们必须立刻上报。”

“出大事了。”

“如果不是墨子号、不是我们的地面站出了问题。”

“那就是这个世界,出了大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