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区别

我有一个小世界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区别

作者:迷路行者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6-28 22:48: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诊脉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中医的一套理论体系也为世界所特有。

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

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

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的情况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心脏主动脉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节律,以及动脉的弹性怎样,都可以通过脉搏诊出。

不仅如此。由于循坏系统和身体各内脏都有密切关系,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而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

所以,脉象不单单反映循环系统的变化,还反映其他构脏和系统的变化。

例如,许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变有关,发烧、发炎时。血液中的白血球数相应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变化。从而导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变,并引起脉象的变化。

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有些疾病引起这两种神经的变化时。血管就受影响,从而引起脉象的改变。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强调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是有依据的,只不过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认识罢了。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

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

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我国古代医家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发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书。载有三十三幅脉象图,很是生动有趣。近代用科学仪器描绘脉象,是法国生理学家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以后才实现的。

我国古代医家能在他几百年前凭手指感觉和想像,绘出那么多脉象,是世界脉学史上罕见的。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

脉象中的“浮”、“沉”在《内经》中已有记载。《难经》、《伤寒论》上也都有所论述。它们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出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

“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起,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争于肌表。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脉象中的“迟”、“数”则在《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

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

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

脉象中的“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

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

《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脉象中的“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

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

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

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

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

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

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隋唐时期,《内经》、《脉经》等书已经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以后又传到阿---拉---伯。

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约980―1037)的巨著《医典》中的脉学,明显受我国脉学影响。公元十四世纪。我国脉学传到波---斯,当时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脉学,并且特别引述了《脉经》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

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卜---弥---格(1612―1659)曾经把《脉经》译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铜版,描述我国脉法。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英伦国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1649―173)受我国《脉经》的影响而研究脉学,并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的切脉计数脉搏的表。

他还写了一本叫做《医生诊脉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方认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十七世纪以后,西方译述我国古代脉学著作达十多种。

因此,可以说,我们的中医绝对不必西医差,在某些方面上,中医比起西医来,更加的强!

既然中医在医疗效果和医疗手段上面这么强,根本不逊于西医,那为什么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面的地位还是地院西医,甚至在我们国家里面,中医的地位也低于西医的地位呢?这其实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也在思维方式上。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视它的存在。

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在对付疾病的过程中,用所谓的科技来唱主角戏,甚至唱独角戏。

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地位,在对付疾病上,医生甘心当配角,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与疾病搏斗的战争。

西医遇到慢性病的时候几乎都是采用“饮鸠止渴”的方法。饮鸠止渴是讽刺那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目光短浅的行为。

比如身体有许多排毒的方式,咳嗽、脚气、腹泄、发热、呕吐、青春痘、斑、癣、痔疮、流汗等,都是身体排毒的自疗行为。可是西医根本不理解人体的这种生理现象,而采取阻止症状的方法来干涉身体。

咳嗽就吃止咳的药,发热了就打退烧针等,这样一来身体虽然没有了症状,也没有排毒的痛苦,但是毒没有出来,留在身体里对身体造成更多的危害。

西方现在出现了一种“顺势疗法”。思维方式就完全相反,理解身体的这种自疗行为。并且帮助身体来达到排毒的目的。

疼痛是身体向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这种信号是通过神经来传导的。西医的治疗方式就是服用相关药物,大多是麻醉神经的,阻止这种求救信号的传达。这样就算是治疗。

其实这是一种欺骗大脑的做法,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前面讲过,身体小的问题,人体根本不会求救于大脑,只有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也就是人体自疗系统处于功能衰弱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才向大脑求救的。

安眠药就是典型的中断身体向大脑传达信号的一种药品,长期服用对身体的损伤很大。

中医特点是整体观,辩证疗法。特点是针对个体进行独特治疗,副作用小,药物选择符合自然界的属性。也就是人工合成的成分少。你可以减少担心药物对你的身体其他机能的伤害。

缺点是中医缺乏科学性,有些理论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门第之见,地区分切,用药规格不规范,治疗一般都需要长时间。并且配合饮食和情绪的调解等,也就是麻烦。对于某些新发疾病,尤其是流行病基本上疗效很小,而且最主要的是中医很难培养人才。

西医讲究普及教育,所以传播广,而且由于西医有一整套快速的疗程,往往能迅速解决问题。

缺点是副作用很大,经常用一些药物很快就因为抗药性失去作用。

病毒在西医对抗下进化成了超级病毒,在未来很可能成为灭亡人类的主因,另外西医在外科上优势极大。

中医是个整体观很强的医疗体系,中医师傅不是几年学校教育就能速成的,中医传统是师徒传承,可见培养难度之大。

中医医疗方式是根据具体病情结合天气,季节,人体其他部分,病人个人习惯和特点,药物特点等进行综合治疗的方式,是个真正把人当人进行治疗的医学。

但由于人构造很复杂,导致中医理论也很复杂,中医师傅很难培养,庸医较多,而且一般中医药发展依赖一个个医师本人的努力,如果出了事责任也不好转移,简单说不是一个适应市场化的医疗体系。

西医是标准化治疗,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治疗用什么器械和药物,编成一本书,学校里传授治疗方法,医生相当于操作员,西医是靠实验室研究来获得技术进步,临床的医生一般只管怎么应用好器械和药品,并向上反馈问题。

这样医学好处是医生可以速成,因为医生不管病怎么样,只要照这规定的方法来治就行了,治不好不是医生错,按法责任理归于是实验室或者当代医疗水平问题不够。

西医体系不能只看到医院里的那些医生,西医体系还包括大量实验室里的研究员,甚至是非医学界的研究人员。

这个体系是个很强大能获得广泛资源支持,很能赚钱,没治好也能容易推卸转移医疗责任的体系。

打个比方,一个在医学院学了四年的西医,就能治疗不少病症了,而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医可能才刚入门。中医学的人要聪明要能吃苦,不到一定年头和经验是很难大成的。

中医难学,而且往往有绝学不轻授于人,且长者往往轻视后辈。中医讲究对症下药,理论上没有治疗不了的病,很多疗效比较慢,但是副作用小。

中医的认识是宏观的,整体的,感性的,抽象的,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但绝不意味着是虚无的.比如经脉,元气,脉象等都是一种感觉,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感觉是真实可靠的,是可以作为调治病痛的依据或方法的.

让西医不理解的是,对于一种病,比如头痛,中医并不局限于在头上治疗,更可以在脚上或其它部位进行治疗并且效果不错.

西医是个体的、理性的、具体的,有一个或多个量化的标准,如血压,血蛋白数量,炎症等.西医治病一般是就病论病,炎症就消炎,疼痛就止痛.

现在的西医科目越分越细,令人不解的是,花样百出,难治或者让医生素手无策的病也越来越多,这些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慢性病”.

为什么人们宁愿多花钱去看西医,却不愿去看中医?

这是因为西医的具体化,量化,许多东西都能拿出一些标准出来,更是因为化学合成药剂,如各种抗生素,激素立竿见影的消炎止痛的疗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并且时至今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使得西医的许多方面是中医所远不能及的,比如动手术切除已经严重病变的病灶部位,移植内脏器官,麻醉术,输血等等,的确为挽救以及延长人们的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全值得中医去学习的.

而人们在为西医药剂的简单神奇疗效欢呼的同时,却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滥用抗生素,或采取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破坏力是很可怕的。

当剂量小的时候,还不至于对人的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因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极为严密的,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有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调整的功能.

ps:注:谢谢金桂冠非礼大大的月票支持,谢谢!

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