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骑砍 > 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

三国骑砍 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34: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有名,万物之始也。无名,则无物无始无终。”

“古之诸羌,风俗迥异,各不知所出,生活愚昧,彼此争杀,或有争而相食者,或有争捕而做祭品者。彼时,诸羌各部内争于河湟之西,不知有夏商,更不知有宗周成周。如井底蛙,不知天地广阔无垠。”

“后秦拓边,西戎略尽,始与诸羌接壤。”

“及汉代秦,诸羌犯境。汉初诸人谓之曰羌,诸羌始知自身为羌,遂有羌部联合结盟之事,推选盟主,与汉争锋。”

“昔年之羌,如今之南方蛮夷诸部。”

“臣思虑不如先贤深远,但也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故而,臣以为当开路径,使蛮夷能归华夏。”

“蛮夷者,蚩尤之裔也。”

“今不能同化,千百年后更难矣。”

“伏望陛下明鉴之。”

成都,依旧简陋并未增修的行宫里,刘备在桑园里晒太阳,六只瑞兽就在不远处的围栏里攀爬树桩、假山,给寂静的桑园带来一些生气。

他握着这卷田信的奏表久不言语,逼着眼睛仿佛在温热阳光下睡着了。

脚步声由远渐近,关兴背负玄钢剑,引着卫将军赵云来到桑园。

卫将军,顾名思义,是拱卫中枢的将军。

城门校尉习珍被派到江都尹接管城内治安工作及各门值守大权,自然地,卫将军也要调到江都尹。

原来的万余卫军,算上刘备带来的中军、后军五万人,将合并重组为中军、后军。

赵云将带一部分军吏前往荆州,筹建卫军框架,等刘禅抵达江都后,卫军将与刘禅的太子群臣相互融合,方便北伐时配合。

刘禅亲征,自然要带自己的军队,若带着三恪家族的军队……这算什么事?

荆湘二州有没有多余的兵员?有没有供养卫军的预算?

没有,可关羽、田信会压缩编制,帮赵云完成卫军重编工作。

赵云的工作压力很重,故面容沉肃……他始终都是这副模样,很少露出笑容。

论体格,赵云长得十分雄壮,臂膀比关兴的腰粗,四方脸,略有双下巴,目光沉静,看不出情绪波动。

刘备细细看着赵云面庞,似乎已经记不起赵云笑容模样。

张飞是个爱笑的人,喜怒哀乐不做掩饰,热情奔放;关羽在得意时会做笑,得意洋洋又自矜的笑容。

马超平日阴郁,若能占到一点便宜就能又唱又跳的,身上依旧有游侠习性。

诸葛亮生活张弛有度,该笑笑,该严肃则严肃,十分得体、从容。与诸葛亮坐在一起办公,久久不言也不觉得尴尬,沉闷,突然开口彼此也能相互理解,默契深厚。

而田信呢,有些不适应地位的跃迁,也不适应战争的创伤,也只有面对江陵之战前认识的老朋友时才会流露自然笑容,其他时候的笑容缺乏诚意。仿佛在敷衍周围人,也在敷衍本人。

赵云的笑容……想不起来了。

刘备看着日光下的赵云面庞,只觉得恍惚,一时之间甚至想不起初次见赵云时的场景。

“子龙,北府吏士考核之法颇有优异之处,卫军更该效仿。”

“是,臣明白。”

赵云拱手答应,静静等待下话。

刘备迟疑模样显然在犹豫,还是说道:“子龙,公胤立志要争,是朕失算。公嗣安危,就托付于子龙。”

要保护好刘禅,现在刘禅若出问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动荡。

组织规模越来越大,涉及到的人也越来越多,竞争的烈性也在上升。

刘封为了履行诺言,不得不保护曹植的性命;自然地,刘封也失去了今后退往辽东、朝鲜的退路。

为了最终的胜利,刘封可以守底线,刘封身边的人可不会守底线。

赵云不做犹豫,还是回答:“是,臣明白。”

刘备也就遣退赵云,关兴送赵云离去。

关兴这边离去,接替夏侯献成为驸马都尉的法邈趋步来见刘备:“陛下。”

法正孝期结束,法邈以亭侯的身份入仕,征入内廷担任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关兴一起负责典持刘备的日常宿卫和出入仪仗。

没错,堂堂大汉皇帝的宿卫工作就握在两个少年手里,一个十八岁,一个将近十四岁。

暖暖阳光晒的刘备昏昏欲睡又懒洋洋十分惬意,不愿多语,将田信的奏表递出,询问:“卿可愿前往湘州,将此事询问明白?”

“臣愿往。”

法邈应下,才摊开这封白纸奏章阅读,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素绢裱裹硬木片制成的折子,素绢质地的折子里夹带书写奏表的白纸。

这份奏表……奏折外表精美,还能重复利用,里面夹带的白纸取用方便,原理虽说跟折扇一脉相承,可真的非常令人惊奇。

物美而实用,法邈细细打量奏折的工艺,看一眼就能明白……事情就这么简单,可谁又能想到硬木片、素绢还能制成这种实用的东西?

奏折中除了田信对刘备的陈述外,还有相关蛮夷制度的改进政策。

第一是以军功册封积极效力的蛮夷酋首为封君;功勋略逊一筹者,封为士。封君赐姓赐氏,士赐氏,在姓氏、名称方面与大汉靠拢,方便今后同化。

封君为一部、乡邑之长,士有上士、中士、公士之分,为村落头人。

第二是荆蛮、五溪蛮、百越之民愿编户造册缴纳税租的,则受汉律保护,称之为汉土之民;其中愿意服徭役的,则与汉一视同仁,能有被推举为孝廉、方正的资格。

第三是凡为汉军出力,征战过的土民及后裔,允许自取姓氏,子嗣血裔称之为汉僮。州郡于土民中募兵时,优先选拔汉僮。

退役的汉僮,另造户帖,名列汉籍。

尤其是第三条,哪怕你外祖父的外祖父是汉僮,那你也是汉僮,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姓氏。

你想用什么姓氏都可以,为了纪念老家山上的杉树,你可以弄个上杉氏……或木氏、林氏,或大林、小林什么的。

等过个百年左右,官吏们誊抄户籍档案时嫌麻烦,会帮你简化的。

不管怎们弄,必须要让蛮夷之民拥有姓氏文化,拥有姓氏承载的荣耀感……而姓氏来源于为汉军效力,即荣耀与汉一体。

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汉僮群体占据主要资源,自然能不断繁衍、扩大;原有的土民群体被挤压,会渐渐消亡。

也不能说消融,应该是通过结婚的方式,被这个有姓氏的群体兼并、融合。

最少七八代人,南方就没土人了,就剩下拥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汉僮。

有姓氏,可能学汉字,也要说蹩脚、走音严重的汉话。

同化,就这么从姓氏、血脉传承两个方向贯彻、达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