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现言 > 盛芳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松墨

盛芳 第二百六十四章 松墨

作者:须弥普普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15 05:16: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流内铨本在御街同潘楼街相接处的内街上,一走出去便是繁华闹市,除却商铺酒肆,也有不少小贩或挑担或铺布在街边叫卖。

郭安南本就心中烦闷,听着街上的烟火嘈杂声响,更觉难受。

方才在流内铨中听得那等不入流的官员议论,他虽是当着傅令明的面做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实际上耿耿于怀。

郭家一个武门世家,他是嫡系长子,跑去学士院中做官,今日已是看到了职事,实在不是什么拿得出手的,眼见就要报道,届时左右都是甲次极高的进士,上峰更是状元出身,对自己这个并非科举出头的,又会如何看待?

比之文学一道,便是同僚不说,郭安南也难免自惭形秽。

父亲的安排没有同他细细解释,只在临行前匆忙交代过一回,说朝中此时形势微妙,叫他好生在学士院埋头读书抄书,将来再行科考,不要惹事,也不要想着冒头云云。

郭安南先入为主,就总觉得这说法莫名其妙。

明明他已经荫庇得官,前次还说要现在江南西路做官攒资历,立下几个大功,将来好行转官,本是外放、回京、部司、外放这般轮番转官晋升的路径,怎么眨眼之间,就又要重新去科考了?

如此做法,由不得郭安南不多想,觉得这是父亲郭保吉对自己失望透顶,已是放弃扶持。

只他又不能去细问,更不能表露自己的心虚,只好老实应下。

傅令明却不知道身边这同龄人在想些什么,他只同郭安南说些京城轶事,又引他说话,看他谈吐应对,越看就越觉得此人不行。

他觉得郭安南心不在焉,双目无神,看着既不精神,也不机敏,谈论事情时没有半点真知灼见也就罢了,毕竟不是进士出身,也只在外做了一年不到的县官,可与之说话,也毫无志趣可言,实在乏善可陈。

只是再想到其人郭家的背景,郭保吉如此一员大帅,又兼家中并无正经主母,只有一个继母,妹妹嫁进去就能当家做主,郭安南又是嫡长子,好似又勉强算得上不错。

世上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婚姻既看人,更看家世门第,为着郭保吉同枢密使郭骏,傅令明也愿意再多给几次机会。

他往前走了小半里地,见得边上不少小摊贩摆了一地的书画,便指着同郭安南道:“京城里头,除却大相国寺外每月万姓交易时有小书摊子,这潘楼街上也时常有人出来摆坐,有拿家中私藏的,有在外收了来此处做倒卖的,时不时就能淘到一两样好东西,听闻刘翰林就常来此处逛,你那学士院中不少人都喜欢聚集于此,将来若是有意,可以过来看看。”

傅令明做这一番提醒,已经算得上是好心了,毕竟郭安南初来乍到,又不是文士圈子里的,如若能借用一两桩由头同众人拉近关系,未必不能融入。

他说这话,就是想看看郭安南如何反应,如果这一位晓得借势而上,倒也不算没救,可要是连这样的杆子都不知道顺着爬,那也没甚前途可言了。

傅令明一面说,一面转头去观察郭安南,欲要等他回话。

然则郭安南却是一下子站在原地,眼睛直直看着路边一个小贩的摊子,半晌没了声响。

傅令明循着他的目光望去,却见得那小贩正笑呵呵说话,道:“姑娘倒是好眼力,这两锭墨乃是我家中传下来的,听闻是前朝开国皇帝李附在潜邸时亲手所做,当年我有个先祖在他身边伺候,因功得了赏赐,一直就将此物供奉在家,我原也不想发卖的,只是而今手头实在紧,不得不拿出来换一二银钱养家糊口,姑娘若是看上了,我也不同你胡乱开价,二十贯钱,两块一并拿了去!”

小贩对面的小几子上半坐着一个少女,正低头弯腰去看地上摆着的两块墨锭,她手上隔了一层帕子,正轻轻翻捡查看细节,笑道:“如若单买怎么算?”

声音清柔,十分好听。

小贩为难了一下,劝道:“若是单买却不合算,这两枚乃是一对,拆开就不好卖了,拆开我要收十二贯。”

那女子手中捏着两锭墨,一时也没有说话,只低头看着,仿佛有些犹豫。

傅令明一下子就认了出来,这应当是自己方才在流内铨门口遇到的两兄妹当中妹妹。

潘楼街上的买卖旧物的小贩确实很多,可其中假货更是不少,多有人拿新物做旧行骗,傅令明对这兄妹二人印象倒是不错,此时见得妹妹好似要受骗的样子,很有些不忍,不过他一向不是个多事的人,只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然则他不动,边上的郭安南却是走了上去,招呼道:“沈姑娘。”

傅令明愣了一下,暗想:这女子不是姓裴吗?只好也两步跟了上去。

对面那人正是同裴继安出门的沈念禾,她听得人声,转过头来,见来人是郭安南,顿时也十分意外,站起身来,客气地回应了一声,又道:“不想在此处偶遇。”

她看了看郭安南,又看向一旁站着的傅令明。

“这是傅侍郎家的长子。”郭安南随口将傅令明简单引荐了一回。

又对傅令明道:“这是沈姑娘。”

沈念禾一下子就记了起来,问道:“原是前科一甲的傅官人,常听人议论才名。”

她大大方方地行了一礼,话虽然说得云淡风轻,听起来却叫人十分顺耳。

傅令明心中暗暗点头。

郭安南引荐他,只说他是傅侍郎的儿子,这女子叫他,却称呼他姓名,又赞他才名。

按道理郭安南自己就是世家子弟,应当最晓得高门之后,最讨厌的就是被旁人夸时只夸出身,可轮到他说话的时候,还会如此不讨人喜欢。

不过这一番引荐,并未解释对面女子来历,也没说出身,叫傅令明有些疑惑。

他转过头,本以为对方会再做补充,谁料得郭安南已经把他扔到一边,就看着地上摆着的东西,还同那姓沈的姑娘指着墨锭道:“你要是喜欢,也不差这十贯八贯的,我送予你罢。”

一面说,一面伸手要去掏荷包。

傅令明的眉头登时就皱了起来。

他也正当年龄,旁人或许看不出来,可郭安南如此殷勤,在同龄同性人冷眼旁观,又怎可能毫无痕迹——分明是对这女子有意。

这倒是罢了,左右男子三妻四妾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此人眼光如此差,明明那摊贩一看就是在售卖假货,他竟也凑上前去,如果是已经看穿了,只想在女子面前卖好,那便显得不成气候,如若是没有看穿,被个小贩骗得团团转,就更不值得去理会了。

傅令明其实是想多了,郭安南压根没去看沈念禾究竟瞧上了什么,也没工夫探究那墨锭究竟是真是假,十来贯钱于他而言,当真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顺手就掏了,哪里会管这么多。

沈念禾只笑了笑,拦道:“实在不必,我只看看罢了。”

可她在此处拦,郭安南却是不信,那荷包已是掏了出来。

在外头推推搡搡的,难看得很,沈念禾不愿生事,却更不愿受下郭安南的礼,价也不讲了,忙丢了一小块银子下去,指着其中一枚墨锭,道:“我要这个,烦请主人家帮着包起来。”

她见郭安南犹不肯放弃,忙又指着自己说不要的另一锭墨低声解释道:“那锭不是前朝墨,只是做旧的,墨质也寻常,我实在没看上,郭家大哥如若想要买墨,不妨去边上的宝墨阁看看。”

沈念禾声音压得低,奈何郭安南当即诧异问道:“你既然看出这不是什么真古物,还买来作甚?”

他中气足,一张口,远的人不说,近的人却都听到了,就连边上的小贩同客人都转过头来看。

傅令明离得最近,先前已经隐隐约约听得沈念禾说话,本还觉得十分好笑,可越品其中意思越是惊讶。

他上前一步,掂起据说是“做旧”的墨仔细看了看,只觉得入手沉甸甸的,墨锭古迹斑斓,上头刻有古朴花色,轻轻摩挲外表,平滑冰凉,用指甲刮下一点在指尖试色,也是正经老墨迹,原还以为是做旧,可此时来看,居然有几分像是真的。

倒是边上沈姑娘选的那一块,通体墨黑,在阳光下居然还发着亮,被磨得十分光滑,上头虽然刻了纹路,可那纹路简单粗糙,倒像是作假的一般。

只是再转头去看那小贩,对方一副惊疑不定的样子,手中捏着沈念禾说想要的那一锭墨,犹豫了一下,竟是好像有些拿不定主意,不过最后还是咬一下牙,拿细布包了起来,递给沈念禾,又劝道:“姑娘说笑了,两块都是真真的,既是买了一,不如把二也一起带走吧。”

再对郭安南赔小心道:“官人还请莫要诬陷好人,这都是小的家中真物,哪里有假了?官人若是喜欢,这一块一并拿去,只给八贯钱便是。”

沈念禾只笑了笑,问道:“当真是李附亲手做的墨锭,你肯两锭二十贯卖我?”

那小贩一时哑然,半晌才强辩道:“实在我家中拮据,并未骗人。”

口中说着,已是急出了一身的冷汗。

古玩街上自有规矩,沈念禾也不去戳穿他,只问道:“你家中可有其余文房之物,若有家传的,一并取出来,我也选一选。”

她来时路上就听说裴家在京中又不少旧识,其余退避三舍的倒是可以不用去理,可那等授业恩师,却不能视若罔闻,十二贯能收一锭古墨,简直算是白捡,如果有幸遇得好的,能凑成一对,刚好作礼。

那小贩却不想来了个冤大头,忙从后头筐子里取了一小木盒子出来,那盒子不过巴掌大,一看就是老旧之物,破破烂烂的,里头装了慢慢一盒墨锭,显然他方才所说“家传两锭李附亲手所做古墨”,不过话术而已。

沈念禾挑挑拣拣,一盒二三十锭墨里头只选了三块出来,叫那小贩一起包了。

郭安南抢着又要付账。

沈念禾倒没有同他抢,等那小贩将墨锭包起来,她就接了过来,递给郭安南道:“上回同东娘一同出行,路上说起墨砚之事,她说极喜欢松墨,尤其爱老松墨,正好今次在此处遇得合适的,我本想自己买了来作礼,谁知郭家大哥果然心疼妹妹,既如此,只好烦请你亲自送得回去了。”

因怕郭安南看不出来,她还特地打开外头的细布,指着当中几块墨锭道:“这几锭倒当真是前朝东西,两三百年不好说,百来年却是有了。”

又点了点墨锭右下角的地方,指着上头的梅花印记道:“这是梅花堂出来的东西,只供自用,不对外买卖,虽不是什么制墨大家所为,更不是李附手作,可其中用料上佳,质地粘稠滑腻,半点不滞纸,色放百年如新,墨表也不沾灰土,其余墨坊不知仿了多少次,也只得其表,不得其里。”

再补道:“尤其这墨添井水磨开了,得一股松香味,滴入溪流水磨开了,又得一股竹香味,十分易辨。”

这说法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沈念禾话已出口,不但郭安南一脸的惊疑,便是后头小贩也很是惊讶,忍不住道:“姑娘这说法,我倒也是头一回听说……”

左右许多摊子同路人都听得入了神,虽然碍于此处站了两个身着官服的,不敢围上来,却是个个都望了过来。

那小贩忍不住道:“这话是真是假?不若在此处试一试?”

沈念禾不置可否,郭安南也好奇得很,却是点了点头,一时早有人飞奔去不远处的水井处接了水来,更有人去卖茶叶的庄子里讨了溪流水来。

两钵水平平排开,纸笔都是现成的,有看热闹的献上两枚“古砚”,小贩用墨锭小心分别磨了一点墨,拿十文钱一杆的劣质狼毫笔拿水一湿,沾上墨汁,提笔在两张纸上各自写了几个字。

那字写得并不慢,原本喧闹熙攘的潘楼街上,随着那小贩一笔一划,却慢慢变得安静无比,众人俱是不由自主地盯着他的手,又盯着他的鼻子,想要等一个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