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第208章 宛平三宫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208章 宛平三宫

作者:老白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5:12:17 来源:蚂蚁文学

第208章 宛平三宫

万历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京郊。

“黄军门,三宫之皇庄,就是在前面的宛平境内,不远就到了。”

天气慢慢炎热了起来,此时在京师郊外的一条官道上,一行人马,正缓缓而行。这些年来,京畿之地,动不动就常年干旱,反应在路上,就是道路干硬,扬尘众多,特别是这数百人的人马大队行去,随在身后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尘土,让人苦不堪言。

“多谢陈公公的带路随行,来福感激不尽。”黄来福道。

此时随在他身旁的,是御马监的奉御太监陈奉,这陈奉黄来福在历史中也有所耳闻,其出身市井无赖,是万历年间最骄横的矿税使之一,与高淮、陈增几人并称,不久的将来,他奉万历帝之令,将往荆州征收店税,闹下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事情。虽然黄来福并不惧怕这种人,不过并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黄来福对于陈奉,也还是和颜悦色。

“好说,好说,皇上交待下来的事情,咱家就是赴汤蹈火,也要给老人家办下来。再说了,黄军门威镇塞外,又生财有道,咱家也想沾沾黄军门身上的财气不是?”

陈奉说道,此时他骑在一匹马上,只觉得全身的难受。本来他坐惯了桥子,不过因为黄来福等人都是骑马,所以他与一些侍奉他的小太监,也不得不找些马儿骑骑,这可苦了这些娇生惯养的内官了。

在京中,万历帝交待黄来福整理皇庄之事后,主理皇庄事物的御马监立时找到了黄来福。本来御马监几位大太监以后黄来福是要与他们争权,对黄来福神情有些淡漠与戒备。不过黄来福说清了自己的本意,他们才放下心来。黄来福的意思,并不是要剥夺他们经营皇庄的权力,只是与他们合作。皇庄有了效益,黄来福不会忘了他们。御马监久闻黄来福的本事,也奇怪五寨堡、宁武关等地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好,也想看看黄来福的本事,当下大家一拍即合,御马监大太监当下派出奉御太监陈奉来协助黄来福。

此时各人往的方向是顺天府的宛平县的几处皇庄。关于各处皇庄的位置,明时皇庄初设在顺天府的丰润县境内,名为仁寿宫庄,共有地九百十四顷、水泊地九百八十顷、芦苇地一千三百二十二顷。宣德时,又陆续建立清宁宫庄和未央宫庄,自北直隶东北部丰润县起,向西南经宝坻、武清、静海,直至河间等府县。以上仁寿、清宁、未央三大皇庄,经过长期扩展,迄万历初年有六十三处,地点多在北直隶顺天、保定、河间、真定四府,合计有地三万余顷。

这数十处皇庄所在地,多为冀地传统的农业大区,分布的地点也众多,黄来福当然不可能一下子管理过来,他决定是以点带面,设立某个皇庄特区,示范点,出了成绩后,再慢慢扩展到全部的皇庄。而黄来福初步选定的,就是宛平县这个地方。之所以黄来福看中这个地方,是因为该地出了一本《宛署杂记》的缘故,让黄来福印象深刻。

时近中午,一行人马到了宛平县北门外,宛平倚西山在西,境内有出自山西马邑县,流经千里到宛平的桑乾河,有卢沟桥,还有沙河、高梁河、清河等河。还有卢沟、王平口、石港口、齐家庄等四处巡检司。

知县沈榜,带着县丞刘凤翔,主簿刘谐,典史方乐舜,还有一干当地乡老,一些小吏们,己是在门外相迎。还有一些衙役们在维持次序。

“下官宛平县知县沈榜,协同一干同僚乡梓父老,拜见黄军门,与内官陈大太监,各位大人一路前来辛苦了。”

黄来福等人下了马后,沈榜上前唱喏作揖道。

黄来福道:“沈知县不必多礼,你写的《宛署杂记》,我很是喜欢。”

黄来福抬手笑道,一边仔细地打量沈榜,只见这位沈知县年近四旬,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服官,脚穿皂靴,三络长须,颇为儒雅。

对于沈榜,黄来福是久闻大名了,这位老兄湖广临湘人,举人出身,任宛平县知县时,于万历二十二年写下了《宛署杂记》一书,一直流传到后世,记载了当时大明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在北京史书匮乏的古时,它实际是宛平的县志,也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 该书洋洋洒洒,记录了当时宛平百姓所担负的衙门、坛庙、行幸、宫禁、陵园、考试等的各项费用,大到皇亲用银上万两,小到内务府喂猫肉七百二十斤,连篇累牍。可说是一部文学民俗史。本书黄来福也阅读过,现在见到该书的作者,自然是兴奋。

《宛署杂记》沈榜几年前就写作完毕,不过一直孤芳自赏,传者不多,没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黄来福却是读过,这由不得沈榜不大吃一惊。对于黄来福,沈榜一直很是好奇,他想不出一个武夫,为何经营屯田如此厉害,从去年来,又惊异于黄来福操办的《五寨堡新闻报》,此时见到黄来福后,第一个印象是他年轻,又听他说出自己写作的《宛署杂记》,自豪的同时,也隐隐有知己之感。

当下他满脸笑容地道:“黄军门谬赞了,下官愧不敢当。黄军门威震塞外,又屯田经营,开办报纸,下官才是佩服不己。”

黄来福微微一笑,道:“沈大人,不为我引见你身旁的同僚吗?”

沈榜略略一怔,他身旁的一些吏员们一怔的同时,也是同感欢喜,没想到一方的总兵,大明闻名的人物,还对他们这些小人物如此上怀。当下沈榜为黄来福介绍了身旁的同僚,有县丞刘凤翔,陕西泾阳人,都吏出身,万历十七年任。主簿刘谐,浙江山阴县人,吏员出身,万历二十年任。典史方乐舜,直隶绩溪人,吏员出身,万历十九年任。这几个人,与沈榜一起,构成了一县的官场架子。

沈榜介绍后,他们都是一一上前拜见了黄来福。

陈奉在旁看得有些不耐烦,道:“黄军门,我们进城歇息吧,咱家累死了。”

沈榜笑道:“天气炎热,怪不得陈公公疲累,下官己令人备下酒席,就等着诸位大人沐浴歇息了。”

黄来福道:“也好,陈公公不比我们这些边镇的粗人,身子骨弱,那就进城吧。”

当下一行人在沈榜的带领下,往县城内而去。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宛平县就在京师的附近,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比起山西等地,自然是高出很多,一路的石板青瓦,行人的穿着也较为光鲜,该地流民也不多。宛平人称往来之路为街道,或以市廛为街。城内共有坊十三处,胡同三百一十二条。

而据知县沈榜介绍,宛平全县共有户一万六千余户,人口八万多,其中民户六千四百一十五户,军户二千三百四十六户,杂役户七千九百五十九户。黄来福等人进入城内,自然是引来围观的人无数。大人叫,小孩哭,一片热闹。宛平风俗有点奇怪,此时该地子女叫父亲是叫大,叫母亲为妈,这都好说。不过父母如果叫自家儿子为哥哥,叫自家女儿为姐姐的话,就有点奇怪了。

此时宛平的女儿节过了不久,很多随父母在街旁看热闹的小闺女,仍旧是装饰得焕然一新,尽态极妍。一片热闹中,黄来福等人,来到了宛平的县署内。本地县署在城的西边,中间为节爱堂,堂东为幕厅,西边为库房,两边为六房。堂后又有知县廨、县丞廨、典史廨、主簿廨等,还有一些官仓在附近。

进入县署,知县沈榜招呼黄来福等人沐浴更衣,然后宴请,以黄来福等人的官职,当然是要用上席了,卓上有猪肉,有羊肉,有牛肉,有大鹅,有鲜鱼,有糖饼,有豆酒,还有各样的水果等,共用银二两多。

招待得是否丰盛,黄来福并不介意,但陈奉却觉得有些怠慢了,自己是什么身份,只用二两多的酒席招待他,脸色有些阴沉下来,又问宛平当地有何特产。闹得气氛很不愉快,黄来福连忙打圆场。让沈榜等人觉得黄来福虽是武将,却是非常会做人。

沈榜问黄来福来宛平有何公务,黄来福说起了当地皇庄之事,依黄来福从陈奉口中得知,宛平境有慈庆宫、慈宁宫、乾清官三处皇庄,共有田地二万六千七百余亩,每年可征银七百六十余两,这样的所得,在黄来福看来,真是毛毛雨。不管怎么说,宛平境内处于华北大平原,土地肥沃,又有桑乾河、沙河、高梁河、清河等河流,灌溉方便,所得只是这么一点点,真是说不过去,如果让黄来福来经营,每年纯利所得一、两万两银子,是很简单的事情。

沈榜是个传统的文官,治理境务时,平时知道的,只是劝农桑,修水利等。往常如果没人比较的话,也觉得自家的宛平治理得不错,税粮产出政绩等,在大明各县中,都是排得上位的,不过看了黄来福的成绩后,才发现自己是差得太远。他虽是个文官,也有平时文人对武人的那种优越感,不过在黄来福面前,他却发现自己没有这种优势,就象个小学生一样要乖乖地听教。

所以他对黄来福将要如何治理该地皇庄感觉很奇怪,五寨堡的传说很多,不过毕竟是远在晋西北,沈榜并没有亲眼见过。黄来福只是简单了说了些五寨堡的治理方法,如何大兴水利,良种农药,大农场的方式,还有循环大畜场,各样经济作物等,保证如果自己经营,每年收获决出不会少于一万两的纯利,到时合作的各方,都会有丰厚的回报。

虽是简单说明,但黄来福的话中,还是让各人感觉到一股大气,一种豪迈,让各人心动不己。这也是为什么御马监积极地与黄来福合作的缘故,有丰厚的回报不说,到时黄来福的功劳中,也有他们的一半。这种好事他们为什么不做?而黄来福的做法就是,积极地将大饼做大,这样别的部门因为得到好处,自然会积极地与你合作。

依黄来福的话法,到时该地皇庄经营,需要的人手也是不少,到时各方尽可以参加。让在场的一些小吏巡检们心动不己。宛平县有吏三十八名,巡检司巡检四员,基本待遇都是月支禄米仓米六斗,生活过得清苦,如果到时去黄来福的农场做事,光是每年的月银,就比自己辛辛苦苦多了数倍,这由不得各人不心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