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血衣卫 > 第0652 将领

血衣卫 第0652 将领

作者:任语丁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05:09: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林风日夜赶路终于在晋王大军抵达之前返回京城,朱允炆得知晋王叛乱吃惊不小,而且从行程计算,晋王的叛军几日内就可抵达京城。

何人为将迎战晋王大军,一时间难坏了这位小皇帝,齐泰暗怀鬼怪一力推荐林风统兵,表面上看是信任林风的能力,同时为皇帝举荐人才,其实不然,这场大战关乎皇权的安稳,所以绝对不容有失,一旦失败,林风将会成为罪人,就算最终可以击败晋王,以晋王的个性绝对不会苟活于世,晋王一死,昔日晋王的旧部还有其他王爷肯定将林风视为仇敌。

齐泰眼珠一转,没有想到一直大包大揽的林风会拒绝,“皇上,还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讲。”

“长兴侯耿炳文。”

“耿老将军!”朱允炆听罢不由得眉头一皱,“此人虽多有建功,毕竟已经年迈,朕心中不舍老将军再披甲上阵。”

朱允炆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耿炳文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仅剩的老将,虽然尚能披甲上阵,只是一点,拳怕少壮,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一军主将对战局极为重要,这一次面对的是晋王的判军,朱允炆第一次应对不敢有丝毫大意。

耿炳文的父亲名叫耿君用,曾经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在增援宜兴一战中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耿君用也是不怕死的主,最后战死。耿君用死后,耿炳文承袭父职,率领他父亲所属的军队。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敌军守将李福安等人,这一仗耿炳文打出了威风,要知道朱元璋手下能人太多,想在众多将领中取得一席之地绝非易事,尤其是常遇春、徐达那些人,都是一开始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耿炳文靠的就是勇,大军攻克长兴。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

明太祖朱元璋得到长兴,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长安州。

耿炳文不仅懂得打仗,同样懂得用人,温祥卿足智多谋,因躲避战乱前来归附,耿炳文把他请入幕府,制订实施防御计划十分周密。

当时恰好张士诚的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进犯长安州。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

此后,张士诚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向长安州杀来。当时城内只有守兵七千人,明太祖十分着急,连忙命令陈德、华高、费聚前来增援。

谁知李伯升黑夜偷袭援军营寨,几位大将溃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敌方攻击十分猛烈,耿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

战争持续一个多月,在此期间,耿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弃营逃跑,耿炳文乘胜追击,追杀李伯升军队五千余人。

第二年,明太祖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任命耿炳文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不久,张士诚出动大军,并派他的弟弟张士信来争夺永兴。耿炳文打败张士信,并俘虏敌军元帅宋兴祖。

张士信大怒,打不过朱元璋也就罢了,现在在这个耿炳文的手里连续损兵折将,面子上过不去,决心率领大军围城。

耿炳文和费聚主动出击,再一次大败敌军。

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耿炳文在此坚守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使得张士诚的目的不能得逞。大军征讨张士诚,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围困平江。平定吴地后,耿炳文升任为大都督府佥事。

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大将军徐达出塞,在北黄河打败元朝平章乃儿不花。洪武十九年(1386年),随颍国公傅友德征讨云南,平定曲靖蛮。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从永昌侯蓝玉北征,到达捕鱼儿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征西将军,擒获蜀寇高福兴,俘虏敌军三千人。

耿炳文堪称战功显赫,在朱元璋手下的诸多将领之中,朱元璋唯独偏爱此人,不仅是耿炳文能打仗,主要一点,这个人够勇够忠心,所以,在几次朱元璋大规模的清剿旧臣的屠刀下,耿炳文可以毫发无损。

“这样。”

朱允炆面带忧色,齐泰站在下面也不吭声,自己的提议并没有得到认同,而且这也是一件冒险的事,耿炳文虽然声名在外,毕竟年岁大了,一旦老马失蹄打了败仗,到时候肯定会怪到自己头上,齐泰看着站在一旁始终不说一句话的林风,心中暗道,还是林风够聪明。

统兵降临一事迫在眉睫,晋王的大军不日就到,只有指定了将领之后才能调动兵马,这时朱允炆想到一个人,一个皇祖父提到的人。

李景隆!

“二位,爱卿,李景隆如何?”

齐泰听罢顿时喜上眉梢,“名将之后,自古有言,虎父无犬子,李景隆少年英雄,统兵有方,当为大任。”

李景隆是谁?为何齐泰如此推崇!

要说李景隆,首先要说李景隆的老子李文忠,那是朱元璋的外甥,也就是亲姐姐的儿子,这小子从小受了不少苦,几次险些丧命,后来听说自己的舅舅拉了大旗造反也跟着来了,见到舅舅朱元璋,想到死去的妈妈,扑在舅舅的怀里大哭。朱元璋悲喜交集,安慰保儿说;“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已经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我看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保儿点头同意,从此,改叫朱文忠。

1357年(至正十七年),19岁的朱文忠(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朱元璋的亲军随军支援池州,这小子第一次作战就立了大功,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兵,又乘胜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

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朱元璋得到消息十分高兴,朱文忠会同邓愈、胡大海由徽州进入浙江,从元朝军队手中夺得建德,升为亲军都指挥,镇守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

别看李文忠年纪不大,打仗可是一把好手,不久,邓愈移军江西,朱文忠与胡大海攻占诸暨。

张士诚侵扰严州,朱文忠率军于东边的城门抵御,另派将领出小北门,抄小路袭击敌人后路,两军夹击,大破张士诚。

过了一个月,张士诚再次进攻,朱文忠又在大浪滩打败敌军,乘胜攻克分水。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三溪,朱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斩首陆元帅,焚烧敌垒。张士诚从此不敢再窥视严州。朱文忠的官职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苗兵在金华发动叛变,杀害了胡大海。朱文忠派遣将领将苗兵的将领打走,并亲自安抚其部众。处州苗军也发动叛乱,杀害耿再成。朱文忠派遣将领驻屯缙云,谋取处州。

朱文忠被授为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州军事。同年,张士诚手下的十万军队猛攻诸全,守将谢再兴告急,朱文忠派遣同佥胡德济前去救援。谢再兴再次请求增兵,朱文忠却因兵少派不出援兵。正巧此时朱元璋命邵荣讨伐处州乱军,朱文忠便扬言徐右丞、邵平章将率大军即日援助诸全。张士诚军获悉,十分恐惧,企图趁夜逃跑。夜半时分,胡德济与谢再兴率领敢死队开门突袭,大败张士诚军,从而保全了诸全。

张士诚派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朱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在离新城十里之处扎营。胡德济派人告知朱文忠说贼军势头极盛,应当驻扎以待大军。朱文忠却说:“用兵在于谋略,而不在于人数众多。”于是下令次日早晨与敌军会战。

次日,大雾笼罩,天空昏暗,朱文忠召集诸将仰天发誓道:”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于是命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而自己亲率中军首当其冲。处州援兵这时也已赶到,奋勇搏击。浓雾稍散,朱文忠横握长矛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从高处奔驰而下,冲往敌军中坚之中。敌军精锐骑兵将朱文忠重重包围。朱文忠亲手杀敌甚多,引骑向外猛冲,所向披靡。

大军乘机进攻,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敌军大溃。朱文忠军追击败兵数十里,斩首数万,溪水尽成血色,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数日不尽,李伯升仅只自身幸免逃脱。

捷报到武昌,朱元璋大喜,将朱文忠召回,整日设宴慰劳,赏赐御衣名马,然后命其返回军中。

1383年(洪武十六年)冬季,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1384年(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太祖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这些足以看出朱元璋对李文中的疼爱,可惜英年早逝,李景隆就是在这样的光环下长大,从小志气就高,加上有名士助学,文韬武略无一不通,堪称年轻一代佼佼者。

林风听到李景隆三个字顿时浑身一震,对这个人林风太清楚不过,绝对是个纨绔子弟将二代,能有今日这样的成就完全是靠着他老子身上的光环,加上能说会道,兵法布阵一一精通,不过是纸上谈兵的主,真打起仗来根本不行。

林风神色微变,朱允炆连连点头,曾经见过李景隆用兵,那些新军到了李景隆手里很快按照阵法形成战斗力,演练起来有模有样,加上又是亲戚,绝对是此次用兵对抗晋王的不二人选。

“林指挥使,以为如何?”

“皇上,微臣认为,晋王善谋,战场局势万变,当以军中老将为主将,李将军为副将,如此更为稳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