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金鳞开 > 四五三 但得饱掠速飏去(九)

金鳞开 四五三 但得饱掠速飏去(九)

作者:美味罗宋汤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10:39:48 来源:蚂蚁文学

“臣不敢欺瞒王爷。”

洪承畴当即将自己观察得来的明军番号一一报出,算出第一、第二两个师共四万人的规模,这是连带骑兵营和火器营也计算在内。

按照满洲军中主力战兵与包衣辅兵大约是一比五的比例,明军起码也有二十万人。如果按照后来大肆使用汉民包衣的情况,满洲军中主辅比高达一比十,那明军相应的就要有四十万大军!

这种估算出来的数字并不可靠,如果按照发动民众支援前线的数量,明军起码有百万之众。然而这种人民战争的概念,非但多尔衮不能理解,洪承畴不能理解,即便那些自以为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雄主,也未必能一窥这股巨大力量爆发之后带来的惊天巨变。

非但要得民心,更要能得民力。

那种举个“喜迎王师”牌子的民心,的确没有任何意义。

多尔衮不清楚这点,但他已经切实体验到了汉民对他们的排斥。在他可怜的历史知识中,只有蒙古人占据过这个花花世界,而他们对于占领地的做法不能复制:屠城,毁城,种草,放牧。

满洲人不是牧民,满洲人需要城市带来的荣华富贵,需要精美的饮食,需要汉人制造的丝绸、瓷器。

既然不能学蒙古人毁掉这一切,还不如重复过去三十年里生活方式:养肥,宰割,再养肥,再宰割。而且一旦收复了故土,这些尼堪蛮子就会陷入内斗之中,最终仍旧要败在满洲铁骑之下。

“那就走吧。”多尔衮彻底放松下来,吐出四个字,再也不想留在关内饱受煎熬。

“可是议政大会……”

“不用管。让多铎带着人马、包衣,还有缴获的钱粮先走。”多尔衮觉得自己越发没有力气了:“诚如先生说的,至于如何分配,还是等回到了盛京再行商议吧。”

洪承畴微微点了点头。心情沉重。

自己是留在大明,还是死心塌地跟着出关呢?如果大明收复北京之后,仍旧是之前那套,势必会再次成为满洲人砧板上的鱼肉。但如果大明真有个有为的中兴之君,要殄灭满洲也不过一代人的功夫。

见识了越来越多满洲贵族们的贪婪和愚昧之后,洪承畴对日后的前景更加忧虑起来。然而想到自己害得崇祯皇帝颜面尽失,回大明的道路也是阻碍重重。更何况当初他兵权在手。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现在一无所有,如何得到赦免?

“老爷,京中许多汉官都在说,满洲人恐怕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了。”老家人适时地出现在洪承畴身边:“老爷,咱们要不要将老夫人接回来?”

洪承畴捻须沉吟。道:“我亲自去。”他顿了顿又道:“那些官员不怕朝廷清算么?”

那老家人听老爷以“朝廷”指代明廷,知道老爷动了心念。从他自己本心而论,他也希望老爷能够拨乱反正,重归大明,好歹能够混个叶落归根。然而朝廷清算却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总不能为了叶落归根就先人头落地吧。

“他们都有保心丸……”老家人道:“就是朝廷发的《特赦令》,只要名姓不在其上者。都可以获得特赦。”

“他们倒是敢信。”洪承畴冷哼一声,颇为这些人的短视而恼火。

一纸特赦令固然不足以让人信服,但那些官员却是更加不敢去辽东。

在所有汉人的眼里,辽东就是蛮荒之地,有茹毛饮血的蒙满鞑虏,有吃人不吐骨头的山林野兽。他们甚至不相信辽东有城市,坚信所有辽东人都是靠打猎、挖参为生。

只要靠着特赦令能够保住一条命,哪怕回家当个富家翁也是好的。何况故朝再起。总要人当官吧,一时半会上哪里找官员去?最终还是得用他们。

“只怕满洲人不会那么好说话吧。”洪承畴叹道。

当满洲人有坐天下的机会时,当然不介意少几个奴才多几个臣子,反正这其中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当满洲人掠取了财物要撤离的时候,这些臣子却又回归了最本质的属性:战利品。

虽然读书人不能种田,但有了文明萌发的蛮族,仍旧希望能够改良自己的政治。教育自己的子女,让自己在关外也尽量过上关内一般的好日子。这就不能不带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书生。

多铎奉命去见了多尔衮,兄弟二人定下的撤退计策中,第一条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官迁去辽东。其次才是种地的农民和各种工匠。惟独要留下的,就是那些商人。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晋商通报消息,大军就又瞎又聋,根本连敌军主力在哪里都找不到。

留下这些商人,到了辽东也能获得关内的补给,虽然价钱贵一些,总比没有好。

既然要留下晋商作为沟通内外的桥梁,那晋商的保护伞也就只能留下。故而山西籍的官员算是逃过了此劫,重点掳掠对象是江南等地的文官。

只要有甄别工作,宋弘业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早就找到多尔衮表达了自己对大清的“忠心”,声明自己虽为汉人,但一颗红心早就装了满洲的血,绝对要跟随满洲出关。多尔衮还从未听过如此忠心耿耿的表白,被宋弘业说得欣喜万分,当场赐下了关外三十个庄子,外加五百个包衣的重赏。

宋弘业由此可以光明正大地记录满清留下官员和带走官员的名录,然后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多尔衮,一份送去天津卫。

多尔衮为了下次来北京更加轻松,还特意埋下了密探。可惜这些密探也都在宋弘业的控制之中,有许多原本就是双面间谍,名义上是满洲密探,其实却是大明忠良。

多尔衮和多铎的小动作很快就惊动了其他满洲贵族,纷纷做起了自家打算,整个北京再次陷入混乱、抢劫、屠掠之中。

……

朱慈烺拿到北京方面的通报十分痛苦。这些百姓都是大明的元气,任由满清如此糟蹋,自己却无能为力。如果他手里真有二十万大军,倒是可以将北京封锁起来,但事实上可用的战兵还不到三万。

而且第二师几乎进行了一场大换血,要想恢复战斗力还需要时间休养。

“能议和么?”朱慈烺第一次发现自己有悲天悯人的心态,不过旋即就被各种现实理由所抹灭了。

说到底,只要大明恢复元气,随时可以发出大军歼灭顽抗的满洲乱军。而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保住大明的元气,减少人口损失。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人口是远甚于金银的重要资源,这点先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有土斯有民,有民斯有财。

土地,人民,然后才是财富。

经过流寇和东虏的双重打击,整个北方的巨姓右族几乎十不存一。照道理说,土地应该是有了,然而人民离散得却多。如果放任东虏大掠夺丁口,那么日后北方更难恢复元气。而一旦北方人少,万里边关就处处虚弱,就算是简直如同无人之地。

正是因此,朱慈烺在形式大好之下,竟然想到了等同于“卖国”的词——议和。

吴甡作为大明的次辅,皇太子的首席谋臣,自然知道这种想法是迫不得已,但万万不可。想当年陈新甲在大明危难时刻奉命暗中议和,东窗事发后还被愤怒的朝臣言官逼死。

如今大军光复北京,不说北伐也就罢了,竟然还想着议和,这是要自绝于天下啊!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