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金鳞开 > 三四五 马蹄带得淮河水(二)

金鳞开 三四五 马蹄带得淮河水(二)

作者:美味罗宋汤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10:39:48 来源:蚂蚁文学

ps:求推荐票~~~感谢大家支持,求4.28号的月票~~~

“最近读了些书,”廖兴不等吴伟业回答,继续道:“忘了是哪里的故事,说郑国大夫子产病了……”

“《左传》,昭公二十年。”吴伟业脸色更黑了,直接将廖兴打入了不学无术之列。

“大约是吧。”廖兴没考据的癖好,随口道:“到底是榜眼郎,你既然早就知道,为何到了为政上就不明白了呢?”

《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因为火的爆烈特性,百姓见了都会畏惧,所以玩火死的人少。水却是柔柔弱弱,清凉可人,百姓在水中嬉戏,不知畏惧,所以溺死的人就多。

子产身为郑国执政,被孔子认为是古代贤者一般的人物。他所治理的郑国疆域,也就是今日的河南开封府和怀庆府的小部分,正因此廖兴才会知道子产。

与吴伟业不同,廖兴从未接受过治民以宽的思想熏染,所以他觉得子产说得有道理,便以此行事,选择用烈火治民,而非怀柔。

吴伟业摇头道:“子产固然是古之仁人,可惜他生在孔圣之前,故而不知仁德教化,不明仁者爱人的道理,仍旧是偏于法术家歧途。”

廖兴这回真是被气笑了。道:“我倒不知孔子为政有何被称道处。多说无益,梅村兄且自思量。不过以我耳闻。似乎怀庆也并不是怀柔而治。”他一口气喝完了羊汤,掏出两张粮票压在碗下,也懒得让人打出官牌鸣锣开道,径自带着人往城里去了。

吴伟业回到轿子里,越想越气,连话都说不出了,还是忠伯让人先将轿子抬进城去。

进了城门,百姓脸上方才看得到些许笑容。虽然人流量还是不多。远不能与万历时候的盛世相比,但在河南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能有这般秩序已经极其不易了。

所有赶赴洛阳的官员都被安排在了德昌王府。德昌王府是朱由崧袭封福王之前的郡王府。他是福王庶长子,如今正在南直逃难。因为亲王郡王不得擅离封地,朱由崧也不敢贸然回来,生怕撞在皇太子刀口上。

现在宗亲之中已经传遍了,这位皇太子对宗藩的态度不善。至今得他青眼的只有东垣郡王朱常洁。晋王系和鲁王、衡王倒是也得到了庇护,但付出的代价实在让人肉痛。

因为早就定好了会期,所以诸位知府到达的日子也都比较集中。

这些人基本都是东宫系文吏,在山东当过县令知府,此时调任河南,也算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按照东宫体系的行政方式。一切都交给了列表和规章,只要是中人之姿,逐项打勾销项便能完成任务,无非就是效率高低的差别而已。

实际上能够被选出来为政一方的,也都不仅仅是中人之姿。

侯方域所辖的归德府是河南最东面的府。又因为大雪封路耽误了路程,比吴梅村晚了三日方才赶到洛阳。总算是没有耽误会期。他一到洛阳就想约廖兴、吴伟业小聚。三人辖地相近,若是彼此时常沟通,施政上也能方便许多。

谁知他一来就发现,吴伟业已经与廖兴近乎翻脸,只是碍于同僚情面方才没有公然争吵。

若只是与廖兴有些间隙,侯方域还有信心调和,然而吴伟业这回却像是吃了铳药一般,跟河南一省的知府都格格不入。

河南一共八府一州九个太守,吴伟业竟然能够得罪其中六个。除去他本人和后来的侯方域,只有河南知府桑开第因为有从贼的经历,夹着尾巴做人,与世无争,所以暂时没看出有什么间隙。

“到底是怎么回事?”侯方域在大会前夕,终于找了个机会与吴伟业两人在屋里小酌,相谈。

吴伟业颇为郁闷,道:“这些人哪里是读过圣贤书的?各个都是商韩之徒!”

侯方域想起自己盗用过吴伟业的文章,一直心中忐忑,兼具惭愧,不忍心看他被排挤出去,劝道:“梅村啊,所谓乱世用重典。如今我等牧臣难道真来得及长养百姓?能够安靖地方就已经不容易了。”

“哼!安靖地方就只有杀人么?”吴伟业不服道:“廖兴竟然还以子产论政之宽猛来与我诡辩。他分明就是个酷吏!”

侯方域无奈苦笑,耐下性子道:“杀人固然不合仁义之道,然而酷吏也有酷吏的用处。那些地方豪族,有时候真是让人气得牙痒。”

“你在归德也是杀出来的安靖?”吴伟业不悦道。

“那倒没有。”侯方域有些得意道:“我侯氏终究是归德土著,乡梓总要给些情面。家父如今又出任两省总督,那些豪族就算不将我放在眼里,也绝不敢暗里动手脚。”

吴伟业颇为羡慕,叹声道:“何日我若能回苏州为政,定然不会用上那些下三滥的手段。”

侯方域也多少听说了吴伟业在怀庆的做法,这也是他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

在侯方域看来,吴伟业真是不够聪明。羊肉都吃了,偏偏顶着一身骚,说些不合时宜的怪话。就算你心底里真的过意不去,日后略略放宽一线也就是了,何必一定要行出于众呢?

“手段姑且不论,”侯方域道,“你说他们行商韩之事,这本身就很不妥。若是让言官们知道了,参你一本,你说得清么?”

“我说得句句是实,参我什么?”

“各府县官员用的都是殿下颁行的工作纲领,所作所为在文本上看绝无擅自妄行之处。你说他们是商韩之徒,置殿下于何地?”侯方域虽然没释褐,但一直跟在侯恂身边,官场见识却是要比当惯了清贵的吴伟业老成许多。

吴伟业转念一想,倒的确如此,若是有人攀诬,还真是能套个诋毁国本的罪过。

就算全天下都知道皇太子不信奉儒教,也不能明说。一旦皇帝家都不信儒了,这对儒教的打击得有多大?大明还是儒教的天下,即便卫道士们能接受非君之论,但绝不能容忍有人破坏儒教的声望地位。

终于,吴伟业垂下头,道:“多谢朝宗开导,我却是有些过了。”

“殿下受业于诸位大儒,绝不会听商韩之辈邪说。”侯方域索性更加点透道:“以我之见,殿下只是略偏于荀卿之说罢了。”

世人说到法家,一向是商韩并举,其实两者并不相同。

商鞅是秉承李悝一脉,讲究定名止分,用法律约束世人的生产活动。如同天道设定四季,万物各行其道,不越规矩。这其实是从道家中脱胎出来的思想。

韩非被后人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却是大儒荀况的弟子。他的思想看似与商鞅相类,却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他强调的是由“礼”而“法”,名实相副。

虽然韩非也写下了《解老》、《喻老》两篇,认为国君应当无为,而法条则必须无所不为,被后人称为“道法家”。实际上,他只是借用了李悝、商鞅的立法手段,核心仍旧是为了达成儒家圣王“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的理想。

儒源于道,采以法;法源于道,成于儒。三家互补互存三千年来,已经脉络纠缠,只有皓首穷经,专研元典的大学者才能将之理清分明。这已经是哲学家的层面了。

世人不可能各个都是哲学家,甚至对这些完全没有兴趣,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是否安稳。所以事实如何完全没有深究的必要,只有站稳立场才是王道。

侯方域见吴伟业总算有了悔意,暗松了一口气,一桩心事算是解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