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百工匠心 > 第98章 刘二寡妇

百工匠心 第98章 刘二寡妇

作者:雅玩居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04:05:10 来源:蚂蚁文学

“华诚兄,咱们多年交情,这套玲珑杯我先预定!”

赵四海死死握着手里的玲珑杯,害怕被抢走,可由不敢用力,大声道:“下次拍卖我一定举牌,到时候记得多多关照!”

“那可不一定!”纪华诚哈哈大笑,得意道:“宝贝真要上拍卖,可说不准是谁的?四海兄,到时候提前准备好弹药吧!”

“你……”

众人哄堂大笑,看着赵四海和纪华诚斗嘴打趣的样子,耿宝昌不用说,身份地位太高,其他几个老爷子都是鲁善工的长辈,真心实意提携自己,等有时间再做几个作品,算是孝敬他们。

“三件何朝宗,一套玲珑瓷,这次善工堂又要名声大振喽!”

纪华诚亲手把玲珑瓷收进锦盒,看着鲁善工赞叹道:“不少人向我打听善工堂的动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说明第一次亮相效果很好,在圈里引起不小的震动。”

“不过这两个月你一直没有作品,外界议论纷纷,流言蜚语不少,说善工堂只是昙花一现而已。虽然我听完有些生气,但慢工出细活,知道你必有计划,果然不负众望,好!”

“多谢纪老理解。”鲁善工感谢道:“这段时间见识过很多精品力作,体会到学无止境的含义,不过总算略有小成,也是对家传手艺的整体梳理和总结,剩下的还是拜托华诚拍卖,有劳纪叔和如烟费心。”

“小事,小事,是不是如烟?”

纪华诚突然回头问一句,纪如烟看着爷爷似笑非笑的表情,俏脸微红,接话道:“当然没问题,交给我放心。”

“好,好!”

纪华诚难得看见孙女如此作态,仿佛明白什么,哈哈大笑,十分满意。接下来几个老爷子开始喝茶聊天,难得有机会凑在一起,特别是能跟耿宝昌讨教经验,难得学习的机会。

鲁善工在旁边招呼,纪如烟负责行香,合作默契,幽香渺渺,茶香四溢,大家相谈甚欢,满意而归。

临走前鲁善工拉住宋学明,问道:“您那里有没有汤装裱的作品?”

“谁?汤装裱?”

宋学明一愣,好奇打量几眼,不解道:“你问这个干什么?难道……”

鲁善工嘿嘿一笑,顺口道:“闲着没事,都说软片看不起硬片,想找个高手研究研究。”

“你还真敢问!”宋学明瞪鲁善工一眼,没有好气道:“汤勤,汤装裱?那可是明代一绝!专门给皇帝干活,我那里真没有!”

看见鲁善工有些失望,低声道:“不过刘二寡妇的手艺倒是有一张,你小子要不要?”

“要,您不早说!”

鲁善工眼前一亮,拉着老爷子,拍马屁道:“我就说博古斋是什么地方?还能有您宋老掌柜没有的宝贝?”

“去去去,明天早点去店里拿,记得保密啊!”

鲁善工赶紧送老爷子们离开,纪华诚双手紧紧抱着锦盒,临走还嘱咐纪如烟开车一定要慢,千万不要着急,晚点回去没事。

鲁善工收拾完,坐下来,突然感觉一阵轻松。玲珑瓷已经完成,瓷器手艺已经达到瓶颈,自己猛的产生一种冲动,希望能换个领域开拓。

想来想去,决定研究书画,软片看不起硬片,黑老虎又看不起软片,按照古玩等级来说,书画是高档货,文化水平更深,要比瓷器更有艺术性。

三分画,七分裱!

装裱艺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民族特色,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

历代书画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珍贵画文物才不致湮没失传。

古老的名称叫裱褙,京城揭裱字画行业,都自称是苏裱,传说是从苏杭传来的手艺。

明代有位汤勤,乾隆时有位徐名扬,都是从江南来京城的揭裱匠人,闻名于当时文人、士大夫,甚至皇帝。技艺高超,世代相传,精益求精。

到光绪年间,苏裱字画手艺之精巧,出神入化,旧字画碎破到不可分辨,甚至糟脆到呼吸即能吹散的程度,仍可苏裱如原状,可谓是业界一大绝技。

一般来说装裱新画容易,但揭裱古旧书画则是要很高技术。民国年间装裱业大多在东裱褙胡同和琉璃厂一带。

前者以糊顶棚、售南纸、做烧活居多,而琉璃厂的装裱铺才是真正的书画装裱行,其主要有刘林修的竹林斋、崔竹亭的竹实斋、马霁川的玉池山房、张成荣的宝华斋。

特别是刘林修和崔竹亭合伙开竹林斋,当时名满天下,可谓鼎鼎大名。后来分家后,崔竹亭经营竹实斋,刘林修独自开办竹林斋。二人手艺都好,经营字画的老掌柜们,暗地给他们起绰号:刘二寡妇和崔三娘儿们!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干活心细手巧像妇女,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像女人。相传刘林修见人没笑容,脸总是阴沉着。

崔竹亭说话慢言细语,嗓音似女人。他们揭裱字画各有绝活,油渍碎裂的旧字画,经他们的手,恢复原样;填补残缺,看不出丝毫破绽。

要不是说琉璃厂自古高手如云,藏龙卧虎,瓷器不用说,装裱手艺也是师傅带徒弟,学徒要先拜祖师爷,谁是祖师爷说法不一,有造纸的蔡伦,有造字的仓颉,有画圣吴道子,也有大儒孔夫子。

学徒期间要练毛笔字,学打算盘、练记账、学画格式、形制,熟悉绫绢。没有十几年刻苦努力,根本不能独当一面。

加上一些老观念的制约,跟瓷器一样,很多绝活早已失传。作为一门手艺,随着老匠人的去世,装裱业不免出现人才断档,很多古玩铺店苦于找不到合适匠人,而不敢把名画拿去装裱,那种枯木逢春、出神入化的装裱故事,只能留在传说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