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百工匠心 > 第184章 传奇中的传奇

百工匠心 第184章 传奇中的传奇

作者:雅玩居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04:05:10 来源:蚂蚁文学

小心翼翼把九龙九凤冠收起来,这次肯定是额尔金从圆明园强出来的宝贝,上面很多珍珠宝石被损毁,甚至有些直接消失不见。

箱子里还有很多金银首饰,珠宝玉石,应该都是从抢来的战利品。鲁善工打开另一个小箱子,眼前又是一亮。

“这是石涛的秋声赋图卷!”

“荒城怀古图轴”

“还有山水清音图!”

鲁善工打开几幅卷轴,因为保存不太好,有些发霉和破损,幸运的是画心没有损毁,只要重新装裱就行。

“还有八大山人的孔雀竹石图”

“这是孤禽图和眠鸭图”

“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

“还有河上花并题图卷和莲花鱼乐图卷!”

“王时敏的苍岩万翠图手卷!”

“春日山水图大立轴!”

“这是王鉴1661年危石青松图!”

“1668年仿古山水册页十开!”

“王翚江山雨后图”

“1698年载竹图手卷!”

“王原祁的溪山雨意手卷!”

鲁善工看着眼前十几幅清四王四僧的精品力作,仰天长笑,兴奋不已,都是经过石渠宝笈著录的皇家珍藏,不愧是圆明园,随便拔根毛都这么粗!

赶紧把两个宝箱搬上车,一路飞奔回善工堂,把门锁死才终于安心。

开始整理战利品,最有价值的还是九龙九凤冠,堪称国宝重器。国家博物馆也有几个类似明代孝庄皇后的凤冠,被列为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

然后是四王四僧的精品力作,四王不用说,从王原祁开始就是康熙御用画家,画坛领袖。其他三人包括王时敏、王鉴、王翚。

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统。

以山水画为主,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影响后代三百余年。

现在每一张都是千万起拍,特别是王原祁,数量最少,三十年拍卖纪录一共不超过五张!

所以行话说,要想收齐四王,必须先有王时敏,否则白费!

就连刘一谦这种大土豪,手里也只有王王原祁和王鉴,离四王还差得远。

打开所有画卷,鲁善工满脸痴迷,这次不但四王齐聚,最牛逼是居然全部是手卷和册页,堪称无敌!

从来没在市场上见过四王册页,更不用说是更稀有的手卷,也只有圆明园和故宫才可能拥有这么多御用画家的真迹。

甚至可能连故宫都没有王时敏的手卷,最少鲁善工没有查到资料。

然后是石涛和八大山人,能在清代跟四王叫板的也只有四僧,其中又以石涛和八大山人为代表,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流派,由于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皆为僧侣,故名四僧。

当时北方清廷奉四王为正统,江南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与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多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其中石涛和八大山人乃明宗室后裔。

他们借画抒发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之情。石涛奇肆超逸;八大山人简略精练;髡残苍左淳雅;弘仁高简幽疏。

虽风格各异,但创造性强,冲破当时画坛摹古束缚,振兴画坛,对后世的扬州八怪有巨大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画家。

特别是张大千,前半生苦心临摹石涛和八大山人,以古为师,可谓最佳代言人。

赶紧把所有画卷放进阴干室,因为几十年埋在土里,装裱很多发霉变质,幸亏密封还不错,没有虫洞和残缺,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剩下就是重新装裱,对于自己来说难度不大,可数量不少,只能慢慢来,正好是学习吸收清代六大名家的最好机会。

有齐白石和张大千的绘画基础,尤其是张大千,仿古水平堪称第一,如果能搞定这批精品,那自己的水平……

一日千里!

平步青云!

折腾几个小时到深夜,终于把所有古画安排妥当,鲁善工累的一身汗,洗个澡,真没想到这次竟然通过一本小小笔记能找到这么多宝贝?

想想也很正常,对于圆明园来说这些还真算不上珍品。毕竟都是当年御用画家,乾隆只要高兴,随便动动嘴就能弄来七八张。

要知道当年如意馆人才济济,原本就是圆明园内的房舍之一,位于福园门内东侧。当皇帝驻跸紫禁城时,画家们就要移至紫禁城内启祥宫服务。

初春迁往圆明园时,所有在启祥宫的人员又移至如意馆中当差。咸丰十年火焚圆明园时,如意馆被化为灰烬。

如果说造办处是大清制造的传奇,那么如意馆则可谓是造办处的传奇。

而如意馆传奇中的传奇,当属那些出入大清宫禁的画家们,尤其是盘桓于圆明园如意馆,堪称藏龙卧虎。

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艾启蒙、沙如玉……每一个在当时都大名鼎鼎,各有所长。

特别是郎世宁因画得好,被乾隆皇帝授予三品奉宸苑卿的官衔。还有王致诚,来自法国的传教士曾是乾隆最喜欢的随侍肖像画家,曾创造过奉命随皇帝出巡期间,50天内画22幅油画的吐血记录。

因为在紫禁城,皇帝由于职责与义务,不能经常去看望自己喜欢的御用画师。而在圆明园,皇帝得到相对的自由,能够经常往返如意馆看望艺术家们。

王致诚向朋友描绘在圆明园的经历道:皇帝几乎每天都前往那里观看我的工作,以至于我生病都无法缺席。

到后来如意馆无疑变成皇家艺术的代表品牌,除绘画,还有许多制造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比如法国传教士沙如玉,发明能报时间的自鸣钟,就是今天的闹钟,在当时的欧洲也被视为是一大奇迹。

而圆明园中大量精美的玻璃器皿,就来自于如意馆纪文修士的设计与制造。当时在如意馆的西洋传教士们,甚至还发明了机器玩具。

据记载,杨自新修士制造一头机械狮子,能走一百多步。而另一个传教士石澄元还造个机器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