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百工匠心 > 第101章 四大功

百工匠心 第101章 四大功

作者:雅玩居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04:05:10 来源:蚂蚁文学

然后是排笔,由竹管和笔毛构成,用竹杆固定在一起的工具。少则由1-2支组成,多则由20多支组成,称为通天笔。

托绫、染色、托画心、刷水、托背纸、烫洗都用它来涂刷,是十分很重要的工具之一。

鲁善工拿起排笔,沾上水,在条案上练习。时而如水上飞,利用毛峰轻抚;时而如游龙戏水,用锋肚按压;时而如蜻蜓点水,轻挑慢起;时而如泰山压顶,力大千钧。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用底锋接触画心,否则一触就破,前功尽弃。用手横斜拿笔,悬腕悬臂,在浆糊不干不湿的状态下发力。

在纸上前后左右,上上下下,轻佻慢拂,轻重缓急,时快时慢,万法随心,动静自如。

这个有点难度,就算是鲁善工也足足练习一上午才基本掌握要领,中午吃完饭,拿起马蹄刀,开始练习刀功。

裱画时很多工序少不了用刀,裁纸、裁绩、方裁、定位。好刀功对裱画质量好坏起到巨大作用,这是鲁善工的最大优势。

以右手握刀,刀尖指向前,大拇指贴在刀的平面上,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刀的斜口一面,刀柄放在右手虎口上,大拇指和食指握刀,中指和无名指护住刀口,小指略近裁板,使行刀时有数,乃执刀之法。

刀垂直,刀面处紧贴尺板,刀尖触纸,绫绢等料。用左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按紧尺板,行刀时尺板切勿扭动,以免裁刀走偏方向切坏裁尺。乃行刀之道。

要求边口光滑利落,不毛、不拖、不跑,一要刀子快,二是要有正确的操作方法。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难度,可鲁善工的刀法已经大成,所以直接挑战高难度,拿出三十张上好宣纸,落在一起。

“五张!”

用手感知每张宣纸的厚度,心中有数,左手压紧,右手轻描淡写一划,上面五张宣纸应声而破,丝毫不差。

“八张!”

“十二张!”

“十五张!”

“二十一张!”

有钱就是好,上好宣纸随便练习,很快找到手感,鲁善工还是不过瘾,又拿出一张,放在桌上。

深吸口气,两指执刀,用锋利刀尖轻轻滑过纸背,居然一分为二!

其实宣纸是分层制作,一张普通宣纸可劈为两三层,好而厚的宣纸甚至可劈为十数层。

从明代以后书画多用宣纸,就是因为宣纸寿命比绢帛长,而且具有这种独特的性能。凡用宣纸作的古书画,一经奸商之手,便将原作劈好几层,再分别每层托裱加厚。

一件作品便变成两件以至更多,缺点是劈开后的各层,即便是最上面一层,其色彩都不如原作饱满,作伪者需要照原作分别加以描补,再用熏旧法使之变旧,令人难辨真假。

当然有些不老实的装裱匠人也会使用这种办法,偷窃别人书画,手艺只有高低,人心才有好坏!

“再破!”

鲁善工再次运刀,二变四,一张普通宣纸居然被分成四份。

“再来!”

感知过后,应该还能挑战,再次运刀,四变八,每张薄如蝉翼,好像一阵风都能吹破。

鲁善工满意点点头,刀工有绝对自信,果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瓷器还是装裱,凭的全是手感和力道。

鲁善工收起宣纸,前三项基本功已经上手,心中有数。最后一项是眼功,也就是凭经验判断古代书画的破损程度和修复方法,这才是核心工艺。

按照刘二寡妇的总结,眼力高低分三点:一看、二摸、三试水。

看,就是通过观察,确定墨色是否有光泽?如果用墨太焦则字体光亮,如果黯淡无光可能说明墨或颜料已经过期或脱胶,还有甚至直接能看到墨色颗粒浮于画面之上,这些都是跑墨、跑色的先兆。

通过观察确定画心和命纸所用材质如何?熟宣、熟绢、皮纸、竹料纸以及半生半熟之纸,各有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二摸是通过手直接对画心触摸的方式,来检验是否有浮墨浮色的存在?哪里破损严重?哪里需要特别处理?

跟瓷器鉴定一样,高手都不用眼看,用手一摸就知道七七八八,心中有数。

三试水,用手指或宣纸蘸水,在墨色上点一下,看是否有墨色稀释状态,就知道年代和品质优劣,顶尖高手甚至连谁的作品都一清二楚。

大凡历代名家,对作品无不精益求精,从笔墨纸砚,到印章篆刻,皆精挑细选,不会有丝毫马虎大意!

这也是为什么书画比瓷器更高级,文化修养更深厚的原因!

一张字画,就算不说艺术家的水平修养高低,选什么纸?用什么笔?何种墨色?什么砚台研磨?什么印石?是否自己篆刻私章?是否提拔?何人装裱?

七八种不同流程,涉及不同领域,每项都博大精深,更不用说书法和画法,乃五千年传统文化之精髓,你说牛逼不牛逼!

远的不说,近现代两位大师,齐白石、张大千,从纸张选择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齐白石不用说,荣宝斋首席,精品必用白鹿宣,乃特色之一。

张大千更厉害,别的宣纸都看不上,直接自己造纸!十几年潜心研究,终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宣纸,命名大千,名扬天下。

到底有多少种纸?没人数的清!按年代区分,为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或更具体地称之为嘉靖纸、乾隆纸等。

按造纸原料分麻纸、棉纸、皮纸、竹纸等;按纸的形态称之为硬黄、罗纹、棉纸、蚕茧纸、玉版宣;以产地而称之为宣纸、开化纸、麻沙纸等;以用途而命名如写经纸、藏经纸、对联纸;有以倡导者命名的毛边纸、毛太纸等。

周密在《癸辛杂识前集》曰:王献之少年多用紫纸,中年多用麻纸,又用张永义制纸,取其流丽,便于行笔。

一个人不同时期选择纸张都不一样,根据实力变化,水平精进,重新用更合适的载体,可见书画之博大精深,令人震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