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643章 彼疲敝之师,我以逸待之

都督请留步 第643章 彼疲敝之师,我以逸待之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总体而言,汉中也好,蜀地也好,还是跟南方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长江与汉水分别连通了蜀地与汉中,水路前往这两地,要比关中那边翻阅大山走栈道便捷太多了。

三国时期,诸葛丞相就是长期用蜀地产出的蜀锦,水路运输到江东,来交换东吴那边的粮食,以弥补蜀地粮食产出的不足。

而蜀国长期的北伐策略,也是以攻代守,赢得战略上的主动,为东吴减轻战略压力。

可惜的是孙十万比较废柴,而且东吴的世兵制对于开疆拓土的势力来说又是个大毒瘤,无法改变战略上的劣势。

一直到唐代,蜀地与江南的联系才日渐紧密起来,形成了“一扬二益”的经济格局。蜀地与江南连接的关键地段“夔门”,变成了商贾云集,因为贸易而畸形繁荣的中转之地。唐王朝在此设立夔州江关衙门,专业收过往商船的商税。

刘益守前世历史上,这地方可不得了,历代朝廷在此地设长江关隘,收税收到了1917年。

可以说收税收到了手软!

有鉴于夔门到重要性,刘益守命朝廷中枢颁布政令,在巴东(奉节)设立关隘,派兵屯扎白帝城,改巴东郡为夔州,建立夔州都督府。并于此地设长江江关与巡检司,负责长江三峡水道安全。

萧衍执政非常惰怠,满地是钱都不知道捡起来,施政又无远见,只顾眼前不管将来,往往都是后知后觉。

如今蜀地与江南的局势,跟刘益守当初入主寿阳时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萧纪入主蜀地后,民生安定,物产渐丰,商贾在蜀地和荆襄两地来往不禁绝,情况早已跟旧时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蜀地与江南人员来往不断,物产交易亦是颇为频繁。虽然萧纪属于将来必定要叛乱的藩王势力,但这并不妨碍刘益守先把两边收税的关隘建好。

收税嘛,一万个不多,一个也不少,有多少收多少!多多益善。

把商税收起来了,农税便可以少收一些。在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体系里,少收农税,让底层百姓富裕起来,尽量解除他们与世家大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商业便能自然而然发展起来。

商业都发展不起来,社会怎么进步?很多事情是明摆着的!

无论世家大户多么牛逼,有个跟资本社会同样的道理不能忽视:这些人社会总体消费能力极低!而且这些人又无法提高底层百姓的消费能力,导致了社会运行的极大扭曲。

所谓百姓不闹事,只是社会运行的最低需求,如果以这个为最高,刘益守觉得自己现在就可以甩开膀子及时行乐了。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古代农税的运输成本,往往高得惊人!而商税以货币,布匹等物为主,运输成本低,尤其是靠近水路关隘所收商税,更是如此。

国家收商税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刘益守秉持着“富人多交税,穷人少交税,补不足而损有余”的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收的税绝不手软。

王琳带着常德水军抵达夔州后,担任夔州都督府的大都督,在此地改造旧有船坞,扩大规模,打造战船与商船,派人巡视江面。用贩卖商船与槽船的方式筹集部分军费。

朝廷又下令在夔州设立关税衙门,依照中枢政令对过往商船收商税,对过往旅客收人头税。收上来的税款,并不经过王琳的手,而是听从中枢分配(不一定会运回建康)。

二者同级,并行不悖。

刘益守对蜀地的攻略,不声不响的就在积极准备着。如今连汉中都没有拿下,就想着要攻略蜀地,似乎用“得陇望蜀”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他这个老硬币的野心。

……

秋收已过,天气晴好,适合行军。杨忠领着五百精兵,乘坐禁军所属的水军船只先抵达郢州(武昌)后,又走汉水来到襄阳。

稍作休整补给后,又沿着汉江逆流而上前往汉中,一路坐船毫不停歇。

此行虽然途经的地方很多,但实际上所花费的时间却很少。古代船只水路一日夜逆流可行三百里,顺流可行五百里,远远大于最快的陆路行军速度。

无论是行军还是补给,走水路都是王道,乃是成本最小的运输方式,没有之一。

段韶跟在杨忠身边冷眼观察梁军的组织运作模式,从前压在心中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答。刘益守从前获胜的秘诀是什么,以前段韶一直没搞明白。

如今看来,便是所谓的“以船为马”。

本来他还奇怪,为什么杨忠麾下精兵都不配马匹。现在也想明白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根本就用不上!

在南方,船就是马,水就是路。如果总是改不掉没有土地就不会行军的习惯,那么将来只要是在南方打仗,绝对是必败无疑。

“杨将军,此行攻汉中,五百士卒兵少。若是关中贼寇来攻,如何应对为好?”

实在是忍不住,段韶有些疑惑的问道。他们马上就要抵达始平郡,说实话,剩下的路已经没有多少了。

他心里有想法,但是要不要说出来,还得看看具体情况。

这次段韶的临时官职是“行军参军”,但实际上,他算是刘益守派来“实习”的,并无指挥兵马的权限,哪怕两三个士卒也指挥不动。

所以此战成与不成,段韶的责任都不大。哪怕战败,事后刘益守来问罪,倒霉的也是杨忠,绝不会把黑锅丢到段韶头上。

然而,段韶费了这么大力气,跑了一千多里路,从河北来到建康投靠刘益守,甚至把宝贝妹妹都送出去了,难道就是跟着杨忠一起坐船,沿着汉江行进看风景么?

他要的显然不是第一战就被敌人教训一顿,灰头土脸的战败回建康啊!

段韶对此战的期望很高,他不仅仅是想要赢,而且还要赢得漂亮!一战出彩!只要这一战打出威风来了,他在刘益守麾下也就站稳脚跟了。

看到杨忠一路上都老神在在的不说话,段韶心里其实七上八下的。老实说,虽然杨忠名声在外,段韶还真怕他是个坑货。

谁知道这些人是不是都沾了刘益守的光,猪在风口也会飞呢?

“段将军还是不熟悉主公的风格,此战的风险,出发前主公已经跟在下说过了,我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只需要按主公既定方略行事便可以了。

不过既然说到这个话题,段将军对此有什么想法呢?”

杨忠平静问道。

他当然知道段韶是谁,不过刘益守已经说过了,一切以他为主,所以段韶的话,听一听就可以了,需要做决定的是他杨某人,出了事,也是他杨某扛着。

“在下以为,萧纪之兵,不足为惧,哪怕攻城,也不可能下死手。

只需要朝廷一纸诏书送入敌营,萧纪兵马自会停滞不前。

若是朝廷能在夔州屯扎重兵,作出要攻打巴郡(重庆市)的态势,萧纪自然投鼠忌器,不敢强攻汉中。

故而我们只需要屯扎在扼守汉中的入口处,也就是屯扎在最东面的城固县即可,引而不发。派人前往萧纪大营,告知他们朝廷兵马在侧,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而关中通往汉中的路,只能走褒斜道,这条路正在南郑以北。我们可以等着关中人马来攻南郑的时候,趁其不备,然后从南郑东面杀出。

彼疲敝之师,我军以逸待劳,可一战而下。”

段韶拱手对杨忠说道。

嗯?

杨忠微微一愣,揣摩了一番段韶刚才提出的建议,越想越是觉得精妙!

萧纪不知道朝廷有多少兵马来了汉中,所以杨忠部这五百人不出现在南郑城外是最好的,一旦出马,露馅是必然。

如果萧纪知道朝廷就来了这么点人,会让这位藩王产生铤而走险的心思!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就不好说了!

那时候,甚至还不如朝廷不出兵!

而不去南郑城的话,杨忠部大军在城固县城广竖旗帜,一时半会,萧纪没有内应也看不出虚实来。这样便可以在朝廷主力大军尚未到来前,将萧纪吓退!至少是让对方不敢进军!

夺回汉中这件事,明面上萧纪本身就不占理。而且就算丢了汉中,也不过是得而复失,身上也没有少块肉,不损萧纪的根基。

他自然不可能跟朝廷的兵马拼命,再说萧纪也没有做好跟朝廷彻底翻脸的准备!

更何况,刘益守在夔州也下了一步棋。

一旦萧纪听说朝廷在蜀地东南面入口的巴郡(重庆)以东蓄势待发,必定会回师成都,甚至是增兵巴郡,防着朝廷动手。

这样的情况下,萧纪自然不可能给刘益守讨伐他的借口!

一个不小心,刘益守借机发难,萧纪就骑虎难下了。到时候蜀地一定会出大乱子!

所以情况不对的时候,萧纪退兵汉中是必然的!

而关中那些人,出关中不易,再加上关中困苦,那些人都饿红眼了。都是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显然不可能因为梁国的一点威胁就退兵,双方一场大战是难免的。

面对他们,直接亮刀子比开口说话管用。

那些人要么就不来,要来绝对是不怀好意!谁挡他们,他们就要咬谁,无论是萧纪的人马也好,梁国朝廷的人马也好,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区别。

段韶说不把大军屯扎在南郑城外,也是为了避免第一时间与那些人交战!若是在第一时间与关中的魏军交战,那么很显然,萧纪会根据战斗的结果“看碟下菜”。

而杨忠他们不在第一时间出手,萧纪当然不能坐视南郑被魏军夺取,与之相斗是必然。

不得不说,段韶的主意非常妙,符合兵法要义。

可谓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且兵不厌诈!

将不同的敌人用不同的手法处理,这种思维非常高端。杨忠回想起刘益守临行前的交代,这才不得不承认,刘益守确实厉害,已经把段韶给看透了。

段韶在战略眼光上确实非同寻常!

刘益守知道段韶这次出征绝对会出死力,所以才将其派遣随军同行。

只是,这个方案还有个大问题。

汉中与关中的通道,总共有五条路,褒斜道虽然是最平最近的一条,但是这条路经常因为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原因而中断。

时而通时而不通。

事实上,自南北朝到唐代,关中到汉中的最主要通道是稳健的“陈仓道”,也就是当年楚汉之争时,韩信自汉中入关中,扑灭“三秦”时所走的路。

“魏军走陈仓道如何?”

杨忠沉声问道,没有提其他东西,他显然是个懂行的。

既然大家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混的,谁也不是什么刚刚从军的小白,那么互相吹捧的场面话就不必多说了,直接进入主题就可以了。杨忠的意思表达得很明白。

段韶一听这话,就知道自己刚才的建议对方已经听进去了,而且问了一个极有水平的问题,几乎是直指自己刚才所提建议的核心。

陈仓道路线很长,是从汉中西面的入口进入。这条路不是不好,而是会给南郑守军预警的时间,很难达成战役的突然性。

还是那句话,冷兵器时代通讯与运输受限非常严重,任何决策都是在“提前量”上做比拼,一步错那就步步错,往往没有调整的机会。

魏军走陈仓道,需要打穿整个汉中盆地才能打到南郑城。萧圆照显然不会被吓倒,到时候攻城战便是一场恶战。而褒斜道可以从关中出发,直插南郑以北,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到时候萧圆照必定毫无防备!

类似情况,没有所谓绝对的好与绝对的不好,本身就是在赌运气,也跟萧圆照的应对能力有关。如果萧圆照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梁国朝廷也不来接应,萧纪也没反应,那么其实走陈仓道更保险一些。

除此以外,便是要考虑所谓的“意外”了。

战役发起的突然性,显然要排第一位,褒斜道的优势是其他方案不能比的。

可是万一褒斜道堵了怎么办?

类似负负得正的问题,任何一个名将都无法回答,只能说运气也是战争中很重要的一环。

“我猜关中那些人必走褒斜道,他们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心而来的,自然要把一切都做到最好。”

段韶十分肯定的说道。

杨忠彻底无语了,说了半天,到最后还是要猜大小。魏军走陈仓道他们是一个应对方法,走褒斜道,又是另外一个应对方法,到底选哪个呢?

“段将军可是给在下出了个难题啊。”

杨忠感慨叹息了一句。

……

“吵了半天,你们到底要走哪条路!”

长安城内贺拔岳所居住的丞相府书房里,面对争吵不休的众将,贺拔岳忍不住对着他们咆孝道。

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闭嘴,等着贺拔岳发话。

“主公,陈仓道与褒斜道,二者必有其一,其他方案都不值一提。只是这两条路具体走哪一条,还没有定论。”

苏绰拱手对贺拔岳说道,也是满脸无奈。

李弼说走褒斜道,韦孝宽说走陈仓道,两人吵得几乎要在书房里动起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