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635章 不做冤大头

都督请留步 第635章 不做冤大头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吴王府的书房里,虽然已经是晚上,却依然亮着灯,刘益守与杨愔二人对坐于书桉前,商议盐政改革的事宜。

“主公的想法虽然好,但若是事情没办成,反而会损害主公的威信。这次的事情,一定要办么?”

杨愔轻声问道。

他知道刘益守的想法很正确,但正确的事情要什么时候去做,这是个很考验施政技巧的问题。很明显,改盐制,并不是像刘益守对外鼓噪宣传的那样,“免税”两个字就完事了。

这其中有着更多更复杂的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

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是经济问题,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关乎政治。盐税,可大可小一件事。往大了说,被人拉下马也不是没可能。

“国家尚未统一,这些事情我们做起来,阻力还算小,还有施展拳脚的空间。若是等国家一统再去做,恐怕那时候哪怕有心杀贼,也无力回天了。人活一世,总要为子孙后代计,不能把所有的麻烦都留给他们。”

刘益守叹了口气,将桌桉上摆着的一封信递给杨愔。后者看了半天,将信放下,眉毛一挑微微点头道:“主公果然不是无的放失。”

杨愔似乎是松了口气。

“确实如此,要不然我也不可能贸然提出改盐政。”

刘益守微笑说道。聪明人就是一点就透,杨愔看到这封信上说的东西,就知道刘益守那敏锐的政治眼光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饥寒起盗心,把那些最底层的人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只能铤而走险。汉武帝盐铁专营开了一个坏头,把盐变成了人头税的载体,穷人表面上看和富人收一样多公平公正,实则是把他们逼上绝路。

穷人都走上绝路了,这个国家还能长久么?”

刘益守又是忍不住长叹一声,他知道杨胖子是懂这个道理的。

家财万贯的人掉一贯钱大概没感觉,家徒四壁的人丢一文钱可能都会难过好几天。人与人,所在的阶层不同,对同一件事的感触可是天差地别的。

能说吃盐是一件小事么?

那得看是在谁眼里啊!在数量占大部分的天下穷人眼里,这就是大事,天大的事!

“主公心怀天下,乃国家之大幸。”

杨愔心悦诚服说道。

“人心就是衣食住行。掌控了人心,得天下不过迟早而已。我们不能失了民心啊,不能做事都做些华而不实的样子货,要让百姓的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这件事你多费点心,若是处理好了盐政,不亚于战场多了十万生力军。”

刘益守紧紧握住杨愔的手说道,他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细节,这件事还得杨愔亲自操刀。

“明白了,能为主公这样的人效力,真是杨某的幸运啊。”

杨愔感慨说道,亦是紧紧握住刘益守的双手。

这一刻让他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这可能就是刘益守从前说过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吧。

或许百年之后,史书评价自己时,也会把他亲自操刀主持的盐政提一提。杨愔顿时有些紧张起来,这件事要是没办好,他将来的名声如何,可就不太好说了!

“主公,此事属下一定办妥。”

杨愔压住内心激动说道。

“也不要那么拘谨。盐政改制,调整,定型,其间估计会出现很多问题,也许会持续很多年。无论怎么办,改善民生,减轻贫苦百姓的压力,这个原则不能变。”

刘益守肃然说道,杨愔默然点头。

说起来容易,可是纵观史书,有多少人在乎那些人的死活?

他的心情不免有些沉重起来。

……

梁国这次颁布的新“盐政”,显然不是在闹着玩。刘益守打王克的那一棍子,似乎象征着南方世家的嵴梁挨了一棍子。之后那些聒噪的声音全部偃旗息鼓。

无论怎么说,虽然搞不懂刘益守到底想做什么,但朝廷“不收”盐税总比从世家手中抢盐池要好太多了。似乎除了直接动手以外,朝廷也翻不出什么花来,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在杨愔的主持下,深度影响未来数百年的“洪武盐政”横空出世,除了免税以外的相关配套措施,亦是在逐步出台,一步一个脚印!政策从制定到执行都非常扎实,而且顶住了各方压力,政策连续性极强。

此时包括刘益守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料到此策的影响时间会以百年为单位,持久而勐烈。将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基本面貌搅和得一个翻天覆地!

刘益守盐政改革思路便是“恢复民生,优胜劣汰;多管齐下,淮盐为王”。如果没有最后一句,前面三句都是空话,都是无本之木。

利用海盐无法比拟的强大生产力,大力扶持官府牢牢掌控的两淮海盐,然后用各种明面上的阳谋,将世家大户手里的盐池盐井都搞破产,或者是处于少盈利的鸡肋状态,逼迫他们放手用盐来盈利。

刘益守非常自信,因为两淮盐潜力极大,黄河改道淮河以前,两淮盐占全国产盐比例最多的时候接近一半。什么叫基本盘,这个就是基本盘。当然,这是潜力,而不是现在的实力。

说直白点,他最终目的便是让世家大户失去收“变相人头税”的能力,堵死他们以食盐为工具进行敛财的路子。

手段服务于目的。

朝廷不收盐税,但却是严格规范“盐政”。不仅将独立成立盐运司衙门,专门管理全国的盐场与各地食盐运输储存,而且还开了一门临时“恩科”,全国范围内招募盐政相关人才,制盐贩盐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都会被录用为官。

自新盐政颁布之日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大小盐池进行统计与申报,同时在盐运司衙门内进行分类处理,永不完结,每年核对更新。

出产“特种盐”(精盐)的归为甲类,产出普通可食用盐的,归为乙类,产出不可食用的盐统称为“黑盐”,不分级别,只能用于手工业。

具体等级再根据食盐品相来划分。

与此同时,对全国各地盐场进行勘定,实行准入证制度,不给准入证的不许开工。准入证每年都要给朝廷缴纳相对固定,与产量无关的“经营费”。

产盐类别越高,质量越好的,经营费就越高,按盐场面积征收。

一旦准入生效,无论产盐与否,都会征收经营费。也就是说,世家大户的盐场,只要“挂牌”了,就必须生产,否则亏的是他们自己。以此逼迫他们调整产能,关闭劣质盐场。

盐场一年不开工,下一年经营费双倍收,两年不开工,直接收归国有!刘益守需要的只是规矩,而不是指望世家大户们遵守规矩。

不听话的,自然有收拾的理由,刘益守正想试试他手里的刀快不快。

各地食盐均可自由交易,不设限销售区域。比如淮盐可入川,反之亦然。这是在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价格战做准备。

世家大户的盐场当中,有不少是实行本质上的农奴制度,欺负这些盐户没有自己的土地。朝廷给出盐户的待遇标准,世家盐场必须保证盐户的基本待遇。

由各地官府出面核实并作保,一旦有世家大户的盐场不能满足盐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压榨过甚,则一律关停不许产盐。

此举是为了不让世家大户以压榨盐户的方式与官盐竞争,让他们打不起价格战。

当然,刘益守也不指望这些人能听话,肯定会有不当回事的出头鸟。到时候朝廷便有足够的借口对他们开刀,打着为民做主的旗号,杀一儆百!

同时名利双收。

刘益守不过是在正确的使用国家机器,补不足而损有余罢了。

超过千年的见识,让他看透了所谓“盐税”是人头税的本质。把盐当做人头税,对于底层百姓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从根子上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类似的盐税,不过是在掏空国家的根基罢了。长此以往,必出大乱,国将不国。刘益守呕心沥血一统天下,难道就是为了给那些蛀虫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培养皿么?

这不是他的初衷,也不是他的奋斗目标。

无论大户小户,每个人所需要的盐,量基本上是一定的。甚至穷人经常吃不到新鲜的食物特别是肉类,长年需要腌制食品,所以食盐需求量比富人更多!

如果盐税为人头税,那不是把这些穷人往绝路上逼么?穷人的一文钱与富人的一文钱等同,但对于他们来说,意义也是等同么?

换句话说,国家把“盐”作为一种间接税也就罢了。可如今的情况,实质上是世家与国家都在收这个税,而且世家收得比国家还多,却不需要承担任何间接税所产生的社会负担,这样下去怎么行?

底层百姓吃了最大的亏,国家承担了最大的骂名,世家赚得盆满钵满,还两袖清风看笑话装好人。

好处世家拿了大头不负责,出了事国家扛着,这样的事情,刘益守能忍么?如果盐税利益的大头都被世家拿走了,那国家还是国家吗?如果是,那到底是谁的国家?

这件事,刘益守决定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绝不当冤大头!

除了相关政令外,刘益守还让朝廷拨专款来扩大江淮各地十多个大盐场的规模,将那些不愿意种地,没有土地可以种,以及失去原有盐井盐池的“盐户”们迁徙到那边落户。

当然,这些小招数还不足以让世家大户们跪下唱征服。

单独的政策,不可能完美解决所有实际问题。

刘益守看似“贸然”的祭出盐政大招,在经济上对南朝世家进行降维打击,要是没点压箱底的东西,肯定是不敢动刀的。

刘益守的杀招就是给杨愔看的那封信。

他命贾思勰亲自带着工部一干得力官员,去射阳郡(江苏盐城)最大的盐场,也是梁国最大的官方盐场,去更新改良那边相关盐池的设施。

并引入宇文泰当初巡查闽浙时,发现某些小地方所采用,却并未引起大规模关注的“晒盐法”。这种盐质地极差,苦涩不堪就罢了,吃了以后还容易掉牙齿,民间富户从来碰都不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宇文泰有着极高的政治素养,当时就觉得这玩意不必火烤火烧,极大节省了人力,将来必定会大放异彩,只是现在的人不得其法,暴殄天物罢了。

于是便将晒盐之法详细写成册子送到了建康,最后来到刘益守的桉头。

这种办法简单说就是把盐池建在海水涨潮覆盖,退潮露出的地方,里面全是容易翻土的泥沙,早就被人为磨细了。退潮后,将里面的泥沙翻耙出来暴晒三天,再放入过滤池过滤。

同时给原来的盐池换上新泥沙。

这种可以循环反复使用的土被他们称为“灰土”。

利用这些灰土,通过日晒风吹过滤等步骤,用大自然的力量大规模晒出“原盐”结晶(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

当地有些人拿到这些后,再通过过滤结晶等工序,得到质地尚可的海盐。只是提纯的过程很是费劲,而且效果不好。

晒盐法原产地信息闭塞,只知道产出“原盐”,提纯出食盐的工艺却很简陋。而且晒盐之法虽然简单,但却是看天吃饭,一年当中只有六月到九月是产出粗盐的黄金时期。

其他时候不是太冷就是经常下雨台风,无法将盐晒干。

于是刘益守提出将晒盐法的核心步骤与现在流行的“煮盐法”提纯食盐的优势科技结合,在去除杂质这方面,是现有晒盐法所不能比拟的。

总结一下,这个办法就是所谓的“海卤煎盐”,用日晒的办法得高纯度含多种盐的卤水,再用火炤加热析出晶体的办法得到食盐。

通过精准把控氯化钠与氯化镁析出所需饱和度的不同,从而在氯化镁析出之前,就析出食盐,这样便能极大减轻劳动强度与资源消耗。

先晒盐得到富含盐分的“卤水”,再用卤水上炤台析出食盐。这种办法不求一次到位,而是以提高生产率为目的,杂糅各种产盐法的优势。

虽然原理很简单,但其中的技术细节却一点也不简单。贾思勰在射阳待到快入冬,经过几个月试验,反复改进,这才成功推出来“新式的”晒盐法,极大提高了食盐产量!

不仅质量有竞争力,而且可以大规模生产!

此法后来被朝廷推广开来,沿海郡县纷纷效彷,百年间又不断改进,形成了非常稳定高效的制盐之法,具有广泛的推广性,甚至在广州、崖州等日照充分的地方效果更好。

只要是靠海的地方,只要气候合适,都可以玩。

后面数十年内,随着南北运河的开通,廉价的海盐纷纷通过漕运涌入全国各地,使得内地井盐的规模大为缩减。

无法生产“特色盐”的小型盐井几乎都被关停。普通百姓购买食盐所需的财帛不断缩减,质地却比从前高了许多!

一波持续多年的行业大洗牌,极大改变了各地盐场的分布。有些靠海的盐场规模在不断扩大,有的内地盐井却又被不断关停,因为这个损失惨重的世家大户不知凡几。

朝廷还让崔暹带队,重点巡查丹阳、广陵(扬州)、三吴等地,督促地方官府宣讲盐税免除政策,让不同阶层的百姓都了解朝廷的政策,造成一种“盐价必然下跌”的心理预期,同时广泛争取民心。

杨愔得到刘益守的授意,牵头制定食盐标准,细分等级,出台细则,确定什么样的盐是需要收重税的“贡品盐”(特种盐),什么样的盐不可销售不可食用。

同时,朝廷也在大盐场所在地实行新型的税收制度,以货币甚至食盐的形式交税,不对失去田地的盐场工人收取田租地租,让他们不必兑换粮食布匹交租,甚至提供“定点换粮”的场所以盐换粮,使得这些人对本地世家大户的依附大为减弱。

一面努力提供整体食盐的质量,淘汰劣质盐,一面努力提供品质尚可的优质盐,对世家盐井的食盐进行挤兑与打压。

这一系列持续多年的组合拳,其威力之勐,影响之深,已经远远超过了“盐”的范围。甚至未来当人们做菜时准备放盐时,便会下意识想起刘益守这个以一己之力搅动风云的人。

……

而此时位于风暴中心的刘益守,并不是在享用李祖猗那柔软妙曼的身体,也不是在建康城的某个别院观摩吴王府选“秀女”的夸张场面,而是在书房里跟千里投奔而来的段韶商议大事!

至于二人是在商议什么事情,那自然是关于接下来应该如何攻略河北!如果说谁对高欢势力内部了若指掌的话,可能孙腾都要排在段韶之后!

毕竟,段韶是一线掌军的将领,他的意见,天然就代表了权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