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634章 敢为天下先

都督请留步 第634章 敢为天下先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总的说来,就是问题很大。”

吴王府的书房里,杨愔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刘益守却是目光灼灼看着他的脸,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主公,此事不可轻忽啊。”

发现刘益守不吭声,杨愔沉声说道,微微皱眉。

“我总感觉你春风满面的模样,你该不会已经是把高二妹……那个了吧?”

刘益守说了一句几乎让杨愔崩溃的话!

“主公!内子才十二岁!十二岁!”

杨愔无奈的叹息说道,强调又强调!

高二妹知书达理,聪慧过人。容貌虽然远不及她姐高伶,但智商完爆!

见面聊了一会,杨愔就知道这位肯定是自己将来的贤内助,对高二妹非常敬重。杨愔又不缺女人,怎么可能那样急色跟必然成为自己正室的未婚妻圆房呢?

事实上,二人虽然现在已经睡在一起,但什么过分的事情也没做过。高二妹亦是对杨胖子非常尊敬与欣赏,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归宿。

哪怕是心高气傲的杨愔,也不得不承认,刘益守这次保媒,确实是目光如炬。这年头漂亮妹满大街都是,良配却是难寻。如今杨愔也不仅仅是把刘益守当主公与上司看待。

“可惜了诶,我还准备去你家喝你的喜酒呢,看来只能再等几年了。”

刘益守微笑着摆了摆手,似乎对杨愔刚才说的“严重问题”不以为意。

“主公,南方的世家大族,在其下辖的领地内多有盐井,或靠海建有盐池。这些人常年都不交盐税,以食盐来控制周边佃户乃至自耕农。

长此以往,对国家稳定是一个极大威胁。属下建议主公组织专人查抄这些盐井盐池充公,重新安置负责制盐的盐户。

无论朝廷盐政如何,都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朝廷手里缺产盐的盐池与盐井,那是无论如何也玩不转的!”

杨愔双手拢袖,对着刘益守深深一拜道。

对方都给他发老婆了,那他自然也要尽心尽力办事,而不是应付差事。

世家大族匿藏盐井,私自制盐也不是啥新鲜事了。当年蜀汉的诸葛丞相在蜀地抑制豪强,就专打严打世家私盐,收效颇丰!

若不是如此,也无法以蜀地一隅对抗曹魏数十年了。

然而司马家篡位后,世家私盐就如同脱了缰的野马,再也收不住了。

南北朝乱世开启后,世家的力量经过洗牌后得到了空前加强,世家私盐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从经济层面向政治层面渗透。

不少本地豪强垄断地方食盐产销,并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与地方官吏勾结贩盐就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抑制打压南朝世家,乃是刘益守的既定国策,阴谋阳谋都是轮换着上场的。因此杨愔说的事情,虽然并不迫切,但却非常重要,乃是今后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大事。

“盐户太多,不好安置啊。这样对付南方世家,很容易让他们揭竿而起,影响我们的统一大计。”

刘益守感慨叹息道。

收世家女啥的,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看上去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其他手段配套,也就只能听个响。说直白点,不过是收获一个美人,满足一下男人的下半身而已。

如今他贵为吴王,会缺少女人么?

而杨愔说的盐政,才是重中之重!生死攸关的大事!

“主公,长痛不如短痛。世家私盐与官盐竞争,却不缴一分钱的税,所有收益都是那些地方豪右的,真是岂有此理。”

杨愔愤愤不平的说道。世家自己捞钱也就罢了,同时还不让官府赚钱,真是该死啊!不把这些人好好收拾一顿,杨愔吃饭都觉得不香。

“这件事,明面上我们不占理。贸然行动,既得不到百姓们的支持,也会得罪世家子弟,不可取。”

刘益守摆了摆手,否定了杨愔的建议。世家私盐逃税“早有定制”,算是南朝百年来皇权寻求世家支持所作的妥协。

不是不能清查,也不是找不到证据,而是其中牵扯太大。盐的问题不仅仅关乎到盐本身,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疼未必是头受伤一样。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世家的私盐,因为不必给朝廷纳税,所以比朝廷的官盐便宜!

收缴这些世家私盐,短期内对百姓真的好么?恐怕未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同样品质的世家私盐,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是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因为他们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与官盐一样,甚至还略好一些的世家私盐。

单纯的认为朝廷这是在“做好事”,那就有些想当然了,任何政策都有其两面性与复杂性。

这便是世家与朝廷中枢的博弈。对手并不是待宰羔羊,他们在经济层面也有相对优势。

如果刘益守贸然派兵收缴世家盐池与盐井,那么势必要影响很多周边普通百姓的生活,让他们不得不去购买官盐,而且还不一定容易买到。

打破现有的销售渠道,而没有成熟的替代品,那么出问题是必然的。

到时候谁更有理,可就不是杨愔等人自认为如何就如何了,现实会给出公正的判决。如果到时候有人振臂一呼,搞不好真会爆发民乱。

这种情况就属于无妄之灾了,属于完全可以避免的“人祸”,而非是不受掌控的自然灾害或敌国入侵。

果然,杨愔顿时不说话了。

虽然他并不服气,也不得不承认刘益守说得很有道理。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可以预见的事情,都是摊开摆出来了的。

“对付这些世家啊,没有一点魄力与创造力是不行的。明日朝会,你在一旁好好听着便是了,此事我已经安排妥当。”

刘益守对着杨愔点点头说道,显然不是很担心,似乎成竹在胸。

“主公,此事……”

杨愔还是不放心,却见刘益守轻轻一抬手,示意他不用多说。杨愔在尚书省,不方便上朝发表政见,类似躺雷的活都是阳休之在做,彼此之间都有分工。

当然,他们都代表了刘益守的意志,没有他的首肯,陈元康等人是不会随便发表意见的。

“我知道你做事低调实干。明日自有分晓,这件事确实不适合你出头。”

刘益守安慰杨愔说道,亲自把杨愔送出府邸。

等他回转到院子里,就看到院内枣树下有小草发芽,顽强的破土而出。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你们不是在跟我刘某对抗,你们是在跟天下大势对抗,我不过是个掌舵的舵手罢了。”

刘益守幽幽一叹,他很清楚,明天他将会悄然开启一个新时代。当然,此时的人或许要很久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所有功过是非,就交给青史,让后人去评判吧。一时间,他感觉有些意兴珊起来。

……

第二天,大朝会如期举行。其实最近也没什么大事,值得一提的也就只有春耕而已。然后就是每次都会提起的修运河,修运河沿途水次仓与驿站等事。这些将蛋糕做大的事务,一般都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江东鼠辈们对建设家乡还是很上心的。

正当众臣都昏昏欲睡,等着刘益守宣布退朝的时候,阳休之突然走出列,对刘益守深深一拜说道:“陛下,吴王,微臣有事启奏。”

“宣。”

“启禀吴王,自国家建立以来,民生困苦不堪,十室九贫,很多人家连盐都吃不起。人无盐不能活,若是国家还对百姓天天都要吃的盐收税,未免有敲骨吸髓之丑态。

微臣请陛下与吴王下旨,全国范围免除盐税,为梁国所有百姓都能吃到盐尽一份力!

上天有好生之德啊!天子代天牧守,岂能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

阳休之直接跪下,给刘益守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石破天惊!

这踏马的是脑子被门夹了吧?

除了刘益守的党羽外,其他所有人都惊呆了!震惊于阳休之的愚蠢。

自管仲开私盐,官营私营并举以来,或有盐铁专营,或食盐私营官府收税,朝廷对盐业始终都是上下其手,吃相难看。哪怕是雄才大略之主亦不例外。

从未听闻有什么不收盐税的,不收税的话,朝廷吃什么呢?

他们这些政治动物的锦衣玉食,可都是来自民脂民膏啊!其中盐税可是很肥一块肉啊!

“陛下不可啊!若无盐税,朝廷用度何在?阳侍中(阳休之被封侍中)此言差矣,吴王万万不可听信其一面之词啊。”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出列,跪在地上伏地痛哭道。

“你为何人?”

刘益守明知故问道,语气甚为轻蔑。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能进太极殿参政议政的臣子叫什么名字呢?琅琊王氏的王克嘛,江东鼠辈里面算是牌面人物了。

“老臣仆射王克。”

那老头不卑不亢的答道,依旧是伏地不起。按照“潜规则”,现在刘益守应该把王克扶起来,然后阳休之的提议就“容后再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么多年,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刘益守不做声,对儿皇帝萧栋身边的宫人使了个眼色。

那宫人递给他一根短棒,有胳膊那么粗。

刘益守也没客气,接过棒子,走到王克跪着的地方,对着他的背嵴狠狠一棍子砸了下去!

砰!

一声闷响,王克惨叫一声,趴在地上哀嚎!整个太极殿都被刘益守出人意料的举动给吓呆了,哪怕阳休之等人,也没料到刘益守会玩这么一出!

之前不是这么安排的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替全天下的穷苦百姓打你的,你可还服气?”

刘益守冷冷问道。

“老臣……服气了。”

王克呻吟道,这一棍子打得真够狠的,他要回去检查一下嵴梁断了没。

“来人啊,王克口出狂言,欺君罔上,把他的官服给扒了,轰出台城。从即日起全国范围内免除盐税,具体细则容后再议,退朝!”

刘益守一声令下,两个禁军士卒冲进太极殿,将王克拖走,对方的惨叫声好像在提示众人,如今刘益守的意志,就是朝堂的意志。

他们只有参政议政的资格,可没有权力去执政!刘益守才是这里一言九鼎的人!

这次朝会就在王克的那一声惨叫中突然终结。在场所有人都没心思去关注为什么会有这一幕。甚至连朝会中的诸多细节都懒得去搭理了。

原因无他,取消盐税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们目前能想到的,只有朝廷税收的减少,却没有想到其他方面的影响。

具体如何,还要回去以后再琢磨一番。

散朝后,陈元康、杨愔、阳休之等人来到吴王府,与刘益守商议取消盐税的影响,以及刘益守此时出手的动机。

事出突然,他们只是配合刘益守打拳,提前一天才得到通知,具体为什么这么操作,对方却并未解释,如今也想听听刘益守到底是怎么想的。

今天朝会那一棍子,出气是出气了,只是真的不会有什么后果么?众人都有些担心那些江东鼠辈们会反扑。

“世家私盐屡禁不止,那是因为有利可图,而且其中利益牵扯巨大,所以才前赴后继有人,络绎不绝。

强行禁世家私盐,并不可取,容易给世家大户以口实发难。”

吴王府的书房里,刘益守环顾众人,继续说道:“但是,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朝廷把官盐卖得比世家的私盐还便宜,同时放开所有盐禁,那是不是世家就会放弃私盐呢?”

刘益守问了一个拷问灵魂的问题。

这种思路就是你不让我上桌子吃饭,我就把外面想进来吃饭又被拦着的人全部放进来跟你抢桌子,最后让你也吃不了饭。

陈元康等人顿时不说话了。

刘益守接着说道:“朝廷不收盐税了,我们是不是会得到百姓们的普遍支持呢?之后如果我们再来收缴世家的盐井与盐池,百姓们是站在我们这边,还是在世家那边?”

明白了!

“主公是说,朝廷可以提高官盐产量,外加不征税不设盐禁,必然导致天下到处都是私盐。

如此一来,世家大户们的优势就没有了。充分竞争之下,盐价一路暴跌是必然。

而他们也必然要放弃一部分甚至全部盐井与盐池,不赚钱的盐池,没有打理的必要。

到时候朝廷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接管那些盐池盐井,以很小的代价就能办到靠武力办不到的事情。”

陈元康若有所思的说道。

刘益守这招,对付世家是其次,争取广泛支持才是真的。这也是在为篡位制造舆论环境与民心支持!可谓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杀招!

“可是,盐税一年可不算少……拿什么补齐中枢税赋呢?”

杨愔还是感觉有点惋惜,少了这块,少不得要拆东墙补西墙。

“我只是说普通盐不收税,可没有说特色盐不收税啊。朝廷现在开始就要制定标准。加工过的盐一定要按品级收税。很多质地精良的盐,不仅要收税,而且还要收重税!

普通百姓吃无税盐,世家子弟吃质量上乘的重税盐,这也算是各取所需嘛。”

刘益守哈哈大笑道。

盐虽然只有一个字,但细分的话,这个时代已经有不下十种“精品盐”。青盐白盐雪花盐,这只是粗分,不同产地还有更精细的分类。

粗盐被提纯成精盐不说,还有加入饴糖的盐。

总而言之,这个时代的食盐不仅种类极多,而且数量亦是不少。世家将其当做敛财的工具,国家将其当做财政收入中的一部分。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察觉到,或者说故意装作看不见的是:盐真的太多了,按产量算,其实整个梁国并不缺盐啊!真正缺盐的只有塞外草原!

两淮盐,天下咸,这话可不是白说的。哪怕不开采新盐,现在的存量也够吃十年了!

之前国家是把盐当做“人头税”来收的,故意控制了销量,这才让世家的私盐找到机会,趁机坐大,又反过来挤压官盐的空间。

简单说,都不是什么好鸟,谁都没有真的把“盐”当盐看。

“我们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天下,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国家统一的好处,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福利。

关闭盐税,就是一个开始。朝廷少那么点钱,却能极大削弱世家的财力,收回他们控制的大部分盐池盐井,赢得广泛的民众支持,我觉得利远远大于弊。

一二十年内,应该翻不出什么浪来。你们意下如何?”

刘益守环顾众人问道。

朝堂上那是在做戏,随便演一演就好了。但是说服自己手下人支持,这是推行政策的第一步。

众人面面相觑无话可说,真要说的话,那只能是“仁者无敌”。

陈元康等人都心悦诚服,深深一拜道:“主公爱民如子,深谋远虑,我等远不及也。”

刘益守这么做,有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萧衍当初不理朝政,实际上世家已经把国家的根基挖空了。朝廷本来就收不上来多少盐税,还让世家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挤压官盐的销路。

以至于刘益守入主梁国这么多年,国家人口多了不少,盐税反而不增反减!

陈元康他们的思路,是从世家手里夺回食盐产地的控制权,增加盐税的收入。本质上还是在玩“二虎竞食”的游戏,世家本身已经早有准备,朝廷有政策他们有对策。

制造民变,就是他们的压轴戏!

刘益守的思路则是反过来:你让我不好过?那行,我掀桌子不玩了!我利用官府的行政力量搞倾销,搞免税制度!开放盐禁,让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来制盐!

用魔法对付魔法!降维打击搞死你们!

那时候除了你们世家的自己人以外,天下百姓都在我这边,我看你拿什么跟我斗!

如果世家们不就范,刘益守还有下一招:官府加大官盐的开采量,甚至不排除给补贴增产。然后开拓新的产销渠道,一定要把盐价打下来。

食盐的消耗量本身就不高,一瓦罐盐够吃很久了。无数产出的盐堆在库房里啥也做不了,外面的盐价低到难以置信的时候,足以让那些把食盐当产业获取大量财货的世家血本无归!

就看这些人能撑到什么时候!

等制盐不赚钱,世家大户将手中的盐井盐池这些关键资源都舍弃的时候,中枢朝廷便可以将其收归国有,重新安置,合理配置资源。

那时候再来制定可以长久实施的稳健盐政,亦是不迟。

刘益守觉得自己有后世积攒千年的远见与智慧,要是斗不过那些脑满肠肥的世家子弟,那才是真的该自尽以谢天下!

很快,建康中枢便颁布了新诏令:全国范围内(不含藩王封地)免除盐税,并且不禁私人煮盐与贩卖。制定精盐标准,分等级收税,再对深受世家子弟喜爱的特种盐收重税!

可谓是双管齐下,各得其所!

一时间百姓大悦,听闻朝廷免盐税后皆呼万岁,对朝廷的支持拥护大增,为刘益守争取了一大批民心。

从此以后,盐价从微跌到大跌,几年间许多以私盐为经济支柱的世家大户们损失惨重,各地都有大户在出售小型盐井与盐池,可惜无人接手,最后都被官府以低价接手。

两淮盐甚至通过海路走私到河北,造成河北盐价大跌,官府收不上盐税,沉重打击了东魏的财政收入,此乃后话不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