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591章 建康虽好,不是吾乡

都督请留步 第591章 建康虽好,不是吾乡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面对高欢的合理要求,柔然主阿那瓌断然拒绝,并将高欢派去的使者太常卿邢邵赶出王庭,向高欢传达自己的不满之意,然后让高欢再派人来商议迎亲的事宜。

拒绝了,但是没把话说绝。这位柔然主的手腕还是很灵活的。

阿那瓌并不觉得高欢让柔然军队护送公主到边境有什么奇怪的,这只是人之常情。

但长久以来的政治嗅觉,还是让他产生了莫名的焦虑,隐约觉得高欢此举绝对是有所图谋。多半是对自己很不利。

反正如今柔然已经重创了北方的高车部落,起码五年以内,对方是翻不出什么浪来了。

阿那瓌并不着急,他觉得比起没有后顾之忧的自己,担忧南面与西面同时搞事的高欢应该更着急才对。女儿捂在手里又不会烂掉,吊一下高欢的胃口,并无不可。

于是倒霉蛋邢邵就这样带着随从骑着马,从屯扎在克鲁伦河岸边放牧的柔然王庭出发,踩着深一脚浅一脚的雪返回了安州。

比起高欢在阿那瓌那里吃了个软钉子,梁国中枢对于南下平叛的准备,倒是异常充分,推进过程也很顺利。

不仅兵戈、盔甲、盾牌堆满了府库,光是单兵弩都准备了几十万张!而且运输所需的漕船,骡子,驴,驽马都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过来,准备已经不仅仅是用充足来形容了。

既然此番南下广州是要从南康郡走韶关,那么有一段路靠陆路运输是免不了的,用驴车骡车运粮也是刚需,跑不掉的。

除此以外,大军内线作战,虽然粮秣问题相对而言要容易处理一些,但考虑到赣南地区土地开发程度低,民生艰难,本地筹集粮草很是不易。

所以军粮的来源,只能是以建康这边的为主。

于是刘益守下令动用丹阳仓内的粮草作为军粮使用,并“开创性”采用临时的非常手段去征集粮草入常平仓,以保证社会层面的粮价稳定。

为了弥补巨额军费给财政造成的负担,刘益守以天子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宣布将收缴建康与周边地区所有佛寺里的铜像,并称“佛熔金身,普度众生”,乃是大善之举。

将铜佛铸钱,用于百姓,有大佛理大智慧,种善因得善果!

朝廷请来德高望重的道希大师在台城太极殿内讲经,曰:佛之尊贵,不在门楣不在金身,而在人心。

百姓若是心中无佛,则庄严宝刹,大乘佛国俱为泡影。百姓若是心中有佛,则人间屋舍皆为佛寺,万物皆为佛光普照。

道希大师号召建康和周边地区的千佛万寺,改铜佛为泥佛,将铜佛交给朝廷熔炼后铸钱,造福百姓,宣扬我佛慈悲,恩泽四方。

虽然道希大师说得头头是道,感人肺腑,但参与讲经的各大寺庙代表响应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是对此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甚至都懒得去辩驳。

开在台城的这次讲经大会成了道希大师的独角戏。

然而,刘益守叫这些和尚们来参加讲经会,不是跟他们打商量,而是在毫不掩饰的下达诏令罢了。

这些和尚自然可以不表态,甚至可以明确反对,但朝廷的态度却是很坚决的。

寺庙可以不关门,佛田可以不清理,佃户可以不清查,但你必须得给我把铜佛给上缴了!

这不行那不要,你当还是萧衍在位呐!刘都督是洛阳的高僧,可不是建康的高僧!佛教协会会长出来讲经,这不是在跟你们唠嗑,而是在下最后通牒!

面对众多一毛不拔的寺庙,建康中枢朝廷各机构都闻风而动!

以大理寺为核心的部门,倾巢出动查案。以有人举报建康城内众多寺庙藏污纳垢为由,将每个大小寺庙挨家挨户的搜查!

不仅查出了很多寺庙“开门接客”,银乱放荡,而且还查出其中不少寺庙都在窝藏赃物,其中就包括那些铜佛。

很自然的,这些赃物都被收缴,开放给苦主们“认领”,其中也包括那些铜佛。

朝廷既然做了,那肯定会把事情做完。

刘益守没跟这些寺庙讲客气,直接将那些收缴的铜佛熔炼后铸造成了新铜钱。

此钱外圆内方孔,因为现在年号是“洪武”,所以正面刻着“洪武通宝”,背面写着“元亨利贞”。

虽然官府称这些新钱为“洪武五铢”,但数年之后,世人却称这些铜钱为“万佛五铢”,有传言说此钱有佛光,可以保佑持有者,带来好运,挡灾避灾。

以至于此钱数量逐年稀有,收藏价值日渐增加,已经基本上不在市面上流通,已经不再担任货币的职能,而是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和祭祀器物。

再加上铜佛材质特别,与普通铜钱成分并不完全一样,导致该钱色泽质地亦是与众不同难以仿铸,以至于日渐珍贵。

某个权贵家里要是没个几坛子“洪武通宝”,出门都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是当官的。

令人想不到的是,此钱一出,就被建康各大寺庙用布匹与粮食疯狂收购,妄图将其重新熔铸成铜佛!

不过建康中枢发现这种与朝廷对着干的事情不仅不闻不问,甚至还隐隐乐见其成。

在有心人的操控下,此钱的价值一路飙升,远远高于萧衍在位时期的“梁铁五铢”(这种钱已经是被市场极度厌弃的货币,基本不再流通,朝廷也下令取缔了),也远远高于萧欢在位时的“建文五铢”。

万佛五铢将来甚至还十分荒谬的,被那些以算命为生的“半仙”们大肆搜寻,作为卜卦算命的道具。

而朝廷则是拿着这一大批铜钱,从寺庙与富户那里换来了数不清的布匹、粮食、药材等物,不仅给了《农田水利法》的推广以巨大支持,而且还在朝廷南下平叛时抑平了梁国的粮价。

可谓是地地道道造福于万民的“佛钱”。

……

刘益守原计划就打算采取两路夹击,一路策应的办法围攻广州,跟陈霸先决战。

一路主力是杨忠的中路军,走韶关,从北面陆路直接南下广州。

另一路则用海船沿着海岸行进,迂回到琼州海峡登陆并建立营寨,配合冼夫人在当地的势力,组成联军从西面攻陈霸先侧后。

而宇文泰部依旧是从晋安郡沿着海岸南下,打“钟摆攻势”,牵制陈霸先大军一部,使其无法全力用兵韶关。

如果陈霸先真的孤注一掷,那么宇文泰部则可以直接攻克番禺城,掏他老巢。

这个部署,刘益守是反复权衡了后勤与政治上的优势劣势而作出的。只要不是故意去送,打赢肯定不难。

然而刘益守亲自挂帅出征的终极目的,是要用这一战去凝聚梁国国内的各方势力,而不仅仅是平灭比历史上弱得多的陈霸先。

所以仅仅是“打赢”这种及格分数,还不足以让他震慑宵小,将中立派彻底拉上自己的战车。

以全国之力,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后勤更是完爆对手的情况下,去对付名不正言不顺,在本地就有很多人反对的陈霸先,最后还打得很吃力,那能叫厉害么?

弄不好,反而把已经靠拢过来的中立派给吓跑了!

正是这种压力,让刘益守神经绷得很紧,对于南下平叛的各大事项都亲自过问,务求做到心中有数。

但现在的他,就好像是平日里经常拿全年级第一的学霸马上面临高考时那样,总是越想越担心,总觉得自己好像有什么小细节没有准备好。

哪怕府里的美妾们轮流上阵,甚至聚在一起和他无底线的开各种银趴,也无法让他完全释放内心的压抑。

这天,刘益守在吴王府接到杨忠派人送来的亲笔信,说他已经带着先锋军在南康郡(赣州市)屯扎,目前韶关那边没有什么动静,陈霸先似乎在跟李迁仕交战,暂时没有闲心来找梁国朝廷的麻烦。

杨忠询问要不要先行攻打韶关,如果不打韶关的话,那么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对于杨忠的疑问,刘益守只回了一句话:不得出战,违者军法从事。

给杨忠回信完了以后,刘益守立刻来到改建在东府城的太医院找崔冏。大军南下平叛只有一个巨大短板,解决方案就在崔冏这里。

台城太小了,以前没有政改的时候,衙门拥挤在一起就很不方便了,各部人员都是能砍就砍,多了也装不下。

从前的太医院不过是几个医官编书的地方,编制很小不说,能力也很局限,几乎办不成什么事情。

改建整体搬迁到东府城后,地方扩大了无数倍,而且人员也得到了极大充实,功能也得到了极大扩展。

现在的太医院不仅是编写医书的地方,甚至还问诊、抓药、制药甚至开学堂讲学。

除了没有“住院”这个功能外,刘益守前世医学院各项功能,在这里都能看到雏形。

南北朝时期,找医官看病,很是要赌人品。这时候的人都说“无医为中医”,也就是说,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得病了不请医生不看病硬扛着,就跟请了水平一般的医生看病差不多。

足以见得此时的普通医生,看病的水平,在民间的声望是非常差劲的。

让太医院扩大规模,扩展功能,有助于医学的发展。当刘益守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崔冏想都没想,就同意出来牵头办这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与运转,如今已经初具规模。

如今的太医院在建康城的权贵及富人口中声名鹊起!也为刘益守赚取了不少感激分。

毕竟,谁敢说自己可以一辈子不生病不吃药呢?刘益守虽然缺德,但这件事办得很地道。不少建康权贵都是这么想的。

刘益守找到崔冏的时候,崔冏正在看当初陶弘景介绍的那位和尚,送来的医书。

他看得摇头晃脑的,都没注意到刘益守进来。

“出去吧,出去吧,今日不问诊了。”

崔冏眼角余光看到有人进来,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呵斥了一句。

“可是,在下有心病啊,还请崔医官给在下看看病。”

刘益守跪坐到崔冏的桌案跟前,面带笑意说道。

“这……”

崔冏闻言一惊,医书的卷轴就这么掉到了桌案上。

“吓死我了……殿下啊,您这是做什么?”

崔冏没好气的抱怨了一句,看到刘益守不像是来找茬的,于是正色道:“殿下有什么吩咐呢?”

“请崔兄治一治心病。”

刘益守沉声说道。

“殿下娇妻美妾成群,身体康健,子嗣繁茂,手握重兵呼风唤雨,殿下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不是么,怎么还会有心病呢?”

崔冏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刘益守说道,在他看来,什么叫无病呻吟,眼前这位就是的。

“大军南下,万事俱备,只是畏惧岭南山林茂密瘴气多,对行军恐有不利。崔兄有何对策可以教我?”

刘益守拱手行礼问道。

“害,我当是什么事情呢。随我来,你交代的事情,我可是一刻也不敢忘,谁让我们微末时就是过命的交情呢!走,随我一观究竟!”

崔冏哈哈大笑,叫刘益守叫殿下,他实在是感觉不习惯,还是像从前那样比较自在。二人起身朝着太医院某个很偏僻的院落而去,一进去刘益守就闻到了很是刺鼻的气味。

这个院落就是太医院里一个储存药方的库房,里头有装药材的木盒子,还有磨药材的石磨等物,一应俱全。

崔冏屏退正在磨药材的学徒,从还未包装好的木盒子里面拿出一个很小的纸包对刘益守说道:“这便是解毒消瘴散,治疔疮,瘴气发热者,生地黄煎服,一剂见效。下发到军医官手里,南下广州无忧。你上次给我的那些医书里面的方子,我试过了很有效。”

崔冏一脸得意的对刘益守说道。

“第一次见崔兄的时候,我正在落难,如今又是崔兄给我解忧,实在是感激不尽。”

刘益守恭敬的对崔冏行了一礼。

“上次你说要找个治疗瘴气中毒的方子,我就一直在留意,现在都给你准备好了。不过太医院的量可能不太够,你可以让人照着方子在建康周边采买药材。

先带这一批药南下救急,后面的解毒消瘴散,我这里弄好了就跟着辎重一起送到前线去,保证不耽误你平叛大事。”

崔冏抓着刘益守的双手,激动说道。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刘益守感慨的叹息道,什么叫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就是这个情况了,还是老兄弟时时刻刻把他刘某人的事情放在心上。

“处理了南面的事情,就要打高欢了吧,如此,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崔冏一声长叹道:“建康虽好,终究不是家。我父陨于洛阳,我多年未去祭拜,甚至不知道他的坟在哪里,是为不孝。

将来若是能打进洛阳城,我也算是对家里有个交代了,不算是虚度光阴。”

崔冏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好像什么事情都不在意一般,刘益守实在是没想到他内心如此渴望回归北方家乡。

只怕自己麾下的老兄弟们,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只是很多人平日里没有多说什么罢了。

“这一天已经不远了,我答应你,很快,平灭陈霸先后,就会酝酿北伐了。这一次,要灭魏国,平高欢,不会半途而废了。”

刘益守很是郑重的对崔冏承诺道。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