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534章 万税万税万万税

都督请留步 第534章 万税万税万万税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这天入夜的时候,高澄被高欢叫到了霸府的书房。别看高澄一有不爽就对兰京拳打脚踢的,但他现在面对高欢问询的时候,不知道多么的恭敬顺从。

人总是会成长起来的,或许不会全方位的成长,但总会在某些方面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阿澄啊,你身边那个叫兰京的仆从,把他送回建康吧。”

高欢轻叹一声说道。

晴天那个霹雳!高澄原以为高欢是叫他来商议整顿吏治的相关事宜,没想到居然是说这一茬!一颗火热的心被冰水淋下来,拔凉拔凉的。

每次他殴打兰京的时候,都像是在扇刘益守耳光一样,打了以后,似乎瞎了的那只眼睛感觉也好受了点。

“父亲,这是为何啊?”

高澄整个人都不好了!

“刘益守愿意用等重的白银,来赎回兰京。钱已经送来了。”

高欢摆了摆手说道,他完全不明白高澄到底是怎么想的。刘益守派人送来一堆跟成年人重量相同的银饼子,先给钱后交人,已经是很有诚意了。

银币在汉武帝时期就试用过一年,因为效果不好被废除,几乎是昙花一现。但自汉代开始,从西域而来流入中原的白银几乎是源源不断,各种形状的白银都有,在民间流通顺畅,典型的“民用而官不禁”。

刘益守如今掌控南梁朝局,想弄点银子易如反掌。但搞到这一堆形状规整的银饼子,却也不那么容易,这玩意更像是纪念品与工艺品。

在高欢看来,兰京又不是妹子,又不能给你暖床,留着做什么呢?如果兰京是妹子,高欢绝不让高澄为难。如今百废待兴,任何力量都是宝贵的,用兰京这个无用的俘虏去换一堆贵金属,很值得!

这些银饼子在高欢手中转个手就是一堆粮食,或者一批兵戈,怎么看都不亏啊!至于说刘益守曾经给了他屈辱,这确实是事实。

可屈辱能当饭吃么?

“父亲,钱我们照收,但是人不还回去。”

高澄嘿嘿一笑,听得高欢一愣。

还可以这么玩么?

高欢这样的人,看问题的高度不是缺乏生活阅历的高澄可以比拟的。古人重信,行商之人,有时候都可以用口头约定来履行承诺,人无信则不立,当真不是说说而已。

高澄这样收了钱又不放人,实在是有些逼格下贱了。高欢自认为自己也是狡诈之徒,但吃相如此难看的事情,他还是做不出来的。

你今日如此,怎知将来就没有求别人的那一天?到时候要怎么办?

“不妥,既然是送了钱过来,那就必须要放人啊。

钱不够就再找刘益守索要也可以,做人岂能言而无信?”

高欢摇了摇头,感觉高澄的提议非常不妥。

“父亲,这不叫不守信义,就跟刘益守派来的使者说,兰京乐不思蜀,在我们这边过得好好的不愿意跟他们回去,不就可以了嘛。”

高澄颇有急智,看到高欢似乎还很犹豫,他又补了一刀:“父亲将来若是后悔,将兰京释放就可以了。刘益守与我们有深仇大恨,为难一下他不是人之常情么?”

听到这话,想起被刘益守“掳走”的高伶,感觉高澄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我是答应放人,但又没答应现在立刻就放?拖个一年半载的很正常吧?

“如此也好,不过以后伱可别再虐待他了,将来还是要送回去的。你回去歇着吧,为父还要看看书。”

高欢摆了摆手,示意高澄退下。

现在就走?

高澄本来还想跟高欢讨论一下政务的,没想到这位居然连开口的意思都没有!

“父亲,关于整顿吏治的事情……”

高澄小心翼翼的问道。

“那些暂缓吧,你不必在意这些事。”

高欢似乎已经没有跟高澄讨论的兴趣,毕竟,他自己现在都很烦。

这次惨败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但河北世家的力量,相对而言反而有所壮大!

确实很荒谬,又是不争的事实。

整顿吏治是河北世家的主张,为的就是在邺城朝堂内外给自己人“腾位置”,可谓啊野心勃勃,不动声色。

而高欢麾下的老兄弟们,说实话政务方面的综合素质确实比较差,跟河北世家那边的人才不能比。

怀朔镇那种环境也决定了,他们打杀比较在行,而治理的能力却不咋地。对此高欢心知肚明,河北世家夺权的手段比较隐蔽,也不好防范。

如今要整顿吏治,等于是砍掉自己的臂膀,然后装上不受控制的“机械臂”,这是正常人能干的事情么?高欢不至于说傻到自断臂膀的程度。

高澄这是典型的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魏国需要改革,已经是朝堂内外的共识,但怎么改确实不好说。高欢麾下的老兄弟们,都是盼着打压地方豪强,也就是玩清查户口,整顿地方税务这些事情。

而河北世家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改革,那样无异于在捅他们刀子。

这些人盼望的是高欢整顿中枢吏治,把高欢的那些个老兄弟们都一个个拿下,换上他们自己的代言人。

嘴里喊主义当然很容易,但双方的诉求,却并不相同,不能不加选择的套用“国家”框架去处理这些问题。

比较可悲的是,高欢如今嫡系实力大损,实在是没办法对自己那些老兄弟们开刀,他还指望着这些人来稳固自身权势。

但想对河北世家动刀,又没有足够的由头与实力。所以想来想去,也只好使用怀柔政策,那些强力改革措施,都是没办法推行下去的。

站在“国家”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很多时候答案都非常简单。但是政治却并非是完整的,而是带着自身的派系立场。

类似这样的问题,高欢无法跟高澄去解释,类似的道理,只能在摸爬滚打中锤炼,自己领悟。

“父亲……”

高澄还想再说,却见高欢瞪了他一眼,不悦的呵斥道:“退下!”

“好的父亲。”

高澄压下心中的怒火,转身就出了书房,他决心回去以后好好把兰京教训一顿出口恶气。

……

“长猷(陈元康表字),上次你写给我的田亩税制整改,完全不行啊。”

建康城尚书府(已经搬迁出台城,目前坐落于东府城)的书房里,刘益守给陈元康倒了一杯茶,长叹了一声。

陈元康对自身才能还是很自负的,如果刘益守说是修修改改一下,他肯定能接受。但对方说这方案完全不行,他就要听一下说法了。

“主公,此法有何不妥,愿闻其详啊。”陈元康拱手说道。

刘益守麾下没有出现那种“言听计从”的谋士,是因为他本人就学识过人,别人没有能力牵着他鼻子走。

对哪个谋士言听计从,也就意味着在见识与谋略方面完全被对方把持控制,这对于当政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件事。

“长猷曾在魏国中枢为官,对税法知之甚详。这北朝的税制,都是与均田制配套的。均田先不说好坏,建立在其上的租调制,就大有问题。特别是与梁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刘益守叹息了一声,陈元康毕竟是长期待在建康,没有在梁国四处跑,见识各地风物。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为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为庸。

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租庸调即可。主公认为这有何不妥呢?缴纳数额可以慢慢调整嘛。”

陈元康非常自信,不觉得自己的方案有什么大问题。这一套在北魏实行多年,非常成熟。

“每户无论有多少田,都按户里的人头交税。可是如果参与均田的人没有田了,他们还要缴纳如此重的税负,要怎么办?一户当中,丁口有多有少,丁又添丁,每一个家庭的负担实际上相差甚远。

这还不包括那些世家豪强土地兼并的。”

刘益守直接指出了均田制里面最大的问题:不仅每一户的负担不同,参与均田的人若是没有田了,他们如何承担赋税也是个大麻烦。一不小心就会逼良为匪。

这种问题听起来就像是红烧排骨里面没有排骨一样,但在现实当中,却又是普遍得不能再普遍。北魏的覆灭,起码有一大半的直接原因在这里。

刘益守接着说道:

“魏国的租调制度,不是赋税太重,而是赋税太轻!而杂税又太多太重!正因为制度不完善,所以才出台很多杂税补充亏空。

土地与土地的成色不同,而交税按户口附加杂税,其中一进一出,不少无权无势之人就不得不家破人亡了。

失去土地无法交税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豪强,这种依附,是没有选择性的依附,平时为佃户,战时为私军。

若行此法不出十年,梁国必大乱。若要维持,则需要定期处置豪强杀一儆百,不断的实行均田……为长远计较,此法不可取。”

刘益守长叹一声,古人的见识,果然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南朝这边的情况更复杂,幺蛾子更多,只是陈元康都不知道而已。

南梁实行的占田制,土地你开垦了就是你的,允许买卖。且不说这是不是合理,就说这征收的东西,漏洞也很大。

建康周边有大户人家,围墙种果树,种千株橘树,一年得橘换帛千匹,而不纳一文。这便是钻了税法的漏洞,因为果树不在田税的征收范围,又是按户收税。

你种粮食和桑麻才收税,果树是自己在长的所以不收税,更是有“千人一户”纳税的可笑现象。

我们家就是人口多,一户一千人,收一户的税,你不服咬我呀!

这种税法的局限性可想而知,以至于根本就名存实亡,导致梁国各地各行其是。民户纷纷逃亡隐藏山林为盗匪或者依附于世家大户,官府以商税为主要收入以维持运转,国家日渐积贫积弱。

捏着鼻子说,倒是跟刘益守前世取消农业税有点类似了,不同的是田税的钱都掉进了世家大户的口袋里而农民啥也没捞着。

陈元康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改“占田”为“均田”,便是一大进步。只不过很多细节不值得推敲。这个政策,明摆着是促使那些自耕农向世家大户靠拢的。

“那主公的意思是……”

陈元康有点迷糊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要拿个办法出来吧?

“第一个,我们在两淮颁布的军功授田制,这个就不要改了,但是要彻底免除赋税,增加征调兵员的力度,让他们家人好好过日子,家中子弟长年在外从军,为国征战。

所授田亩不得买卖,不得撂荒,但可以请佃户耕种。”

明白了,这是在培养军功阶层。

陈元康微微点头,两淮地区自刘益守到来后,战乱消失了,反而分田无数,家中子弟大多有从军者,刘益守在那边,以寿阳为中心,几乎是皇帝一样的存在。

那边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萧氏一族,早就把刘益守当天子了。毕竟,他们的田都是刘益守下令分配的。

“此法甚好,以保军心。”

陈元康微微点头说道,对自家基本盘,以稳健为主,塑造军功阶层势在必行。梁国满地豺狼,又是好臣无数,要是没有基本盘,你拿什么去号令天下呢?

“建康周边和三吴地方,商贸极为繁荣。此地按资产征税,无分大户小户。家中田宅多者多征税,家中田宅少者少征税,家徒四壁者不征税。

派人在建康内外进行资产清查,若有田宅无人认领者,贴上封条收归国有。资产不仅要把田宅算上,城内商铺,果园,牲畜等物也要算上。

这波不是抄没了很多世家的田产们么?

将这些田产实行分田到户,但不实行租庸调,依然是按资产收税,田多就多收,田少就少收!具体细则你慢慢想,后面给我就行了。这些地方,也是稳健为主,敛财为辅。”

这倒是个办法啊。

陈元康微微点头,不得不说,刘益守考虑得还是挺周全的。

“那荆襄与南阳呢?”

“那边田多人少,就军功授田,以军户为主。当地大户,则按田亩收税,无分人头。没有人肯认领的田亩,直接收归国有再授田。”

陈元康总算是弄明白了刘益守的思路。

世家大户,如果要“免税”一部分,那就必须把自己旗下的佃户变成军户,实行军功授田。这样一来,就等同于跟刘益守绑在一辆战车上,必须参与北伐。

如果不愿意让出一部分利益,那就必须“有钱的出钱”,按资产收税收到你服气为止。

而环绕在那些世家大户周边的军户,家里都是有子弟在军中的,人家不交税,你敢土地兼并试试?

刘益守的办法,都是围绕着北伐来的,所谓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人,这就是官府所允许的收税方式,其他的都是非法,直接干死!

“那……商税呢?”

陈元康想起这一茬来,南朝的商税跟北朝不同,历来都是大头。

“在户部下面多设有司,专款专收,互不干扰,钱不过地方州郡衙门的手,此乃万税万税万万税之法。”

刘益守嘿嘿笑道。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