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533章 改革的春风

都督请留步 第533章 改革的春风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建康所在的长江对岸,历来都是南朝侨置州郡的集中之地,不仅地处要害,而且隐隐有制约建康的倾向。

借着这次南朝世家大族们搞事情的机会,刘益守示敌以弱,随即反杀,将建康城内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抄家的规模,完全不比当初他在洛阳时的少。

趁热打铁,很快他便派出嫡系部曲到建康对岸的侨置齐郡、侨置琅琊郡、侨置秦郡,让崔暹带着手下的一众文士,在军队的保护下,对这些地方的县衙进行盘点。

核对户籍,镇压企图反抗的当地世家大族,那场面可谓是轰轰烈烈,令人热血沸腾。

若是梁国全境都这么搞,刘益守还是有心无力的。但此番只是对建康江对岸的地区进行清查,规模被限制在了很小的范围。

这一次,很多江东本地大族,都是袖手旁观,不动声色。刘益守在选择破局点的时候,通盘考虑了南梁的情况,对于世家大族内部,其实也是有取有舍,并非是一棍子把所有人都打死。

也不是说江东士族不争气,而是自东晋以来,掌握国家权力的,向来都是北方南渡世家。哪怕萧梁萧齐所在的兰陵萧氏,也是北迁士族。

谁掌握更多的地方权力,刘益守就打谁。很显然,如今的梁国,依然是北迁士族占优,江东本地士族,主要还是扎堆在三吴地区,对中枢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刘益守要动刀的这些侨置郡县,面积的总和相对比例不大,但绝对面积却并不少,而且它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大得不成比例。

这种关系,可以类比于人身上某些体积很小的内脏(如胰岛),对人体的不可替代性却跟它的大小远远不相称。

而这次参与行动的很多南朝世家大户,也并不是真想铤而走险,而是实在忍不住小成本大收益的巨大诱惑。

只要刘益守一死,人死政息,不就什么问题都没了么?

若是不干掉这个人,而是选择在政治上利用各种手段去抵制,所花费的总成本太高了!成功率却几乎没有。

可惜的是,他们的计划没有成功,失败后被反噬,在缓死与速死之间,选择了后者。

……

鸡鸣山上的吴王府书房里,刘益守正在写政令,羊姜穿着一件袹腹,殷勤的给刘益守做冰镇杨梅饮子,脸上的笑容非常温柔。

所谓“袹腹”就是露腰的背心,一片长布,中间剪个洞两边搭下来,侧边各用四根绳连着。

羊姜那白花花的肚皮和肩膀都露在外面,看得刘益守一阵阵眼晕。

“你穿成这样,我真是没法做事了。”

刘益守忍不住抱怨一声,将手中的毛笔放下。

天太热了,现在来一发很不合适,但不来一发他又被勾引得心痒。

“你以为我想啊,还不是太热了!你看你抠门的,冰都只能用来做饮子,哪像我父,那么大一块冰放卧房里,阿郎知道那要多少钱吗?”

羊姜一边碎碎念将做好杨梅引子放到刘益守的桌桉上,然后自己一边喝另外一碗,一边忍不住问道:“以前在泰山那边住,地窖里面都藏着冬天弄到的冰块,这夏日吃冰倒也无甚稀奇。

只是这南方冬天少冰,地窖里那些大冰块是哪里来的呢?”

无知妇人有时候也会问出一些很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刘益守叹息说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权贵们只要喜欢,没有什么是弄不到的。就算建康不好弄冰,梁国也终究是有地方可以弄到。

把地窖挖深一点,冬天抢时间搬运,夏日又如何会缺避暑的冰块呢。在你父看来,凉爽是自己的,钱没了再去弄便是了。他一个带兵打仗的人,不当家不需要考虑柴米贵不贵。”

刘益守说了句大实话。

人人生而不平等,抓住机遇的水平亦是不同,造成了“人与人无可比”的现象。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人生赢家,不应该去鄙视和嘲讽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失败者”。

你赢了是结果,但那绝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奋斗。贵族的存在只是结果,却不代表谁生下来就是天然高贵的。

然而这年代权贵们基本上不可能有类似刘益守这样的思维模式。

西周时期,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派人在北方凿取冰块,运到名为“凌阴”的冰窖中储存,等到酷暑便可取出供贵族享用。

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奴隶社会,这样不计工本为所在阶层谋福利的行为,充分反映了什么叫“贵族优先”。

所以,羊侃的行为很接“地气”,反倒是刘益守有福不享看起来比较矫情。

若是他刘都督真怕热,以他如今的权势、地位与财力。夏天在鸡鸣山上搭建个冰屋,在里头穿棉袄办公都不成问题。

“唉,所以说我总是看你比较顺眼呢,和你在一起果然不是偶然的啊。”

羊姜叹了口气,轻轻的吻着刘益守的侧脸。

“上次你回来我就觉得不对劲了,话说我们也不是第一天认识啊。”

刘益守一脸古怪的给羊姜擦脸上的汗珠子,这一位娘子最近一段时间对他,不管是在床上,还是日常相处,那可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态度明显和从前不一样了。

“我就是觉得你挺不容易的嘛。那次我看到我父杀人,一刀一个,血溅到他身上……想想这便是你日常的生活,我就有些不忍心嘛。”

羊姜想起那一夜看到的事情,忍不住一阵阵的后怕。

“其实,阿郎杀的人,比我父多多了吧。我看你总是带兵出征南征北战的,我父可一直都是守台城的。你手里少说有一万条人命吧?”

羊姜小声询问道。

“我连一只鸡都杀不死,哪里能杀人啊,要不咱俩比比手腕?”

刘益守温和笑道。

“比就比啊,来!”

几秒钟以后,刘益守一脸惊诧的看着羊姜,自己的手腕被对方压得死死不能动弹。

刘益守本来只是说笑,没想到掰手腕真比不过对方啊!得亏这妹子心善,当初被送过来的时候没想掐死他。

要不然真在床上打起来,谁赢谁输还不一定呢。

真不愧是羊侃的女儿。

刘益守暗自庆幸自己不是萧正德与高澄之流,没有见到陌生美女就要去扑的习惯。

“嘿嘿,小时候跟我父学过长槊。”

羊姜得意洋洋的说道,一直以来都是被刘益守全方位压制,如今总算翻盘了一回。

“三省六部制?这是什么?”

无意间瞟到刘益守所写的东西,这个陌生的标题引起了羊姜的注意。

“很无聊的一个东西,不提也罢。”

刘益守摆了摆手,不愿意多说,一副兴致缺缺的模样。

……

几天之后,在刘益守的示意下,尚书令陈元康向朝廷上书,洋洋洒洒数万言。

其中内容很多,大概意思就是说:

我作为尚书令,感觉身上的负担太重,责任太大,权力亦是太大,深感不安。这个问题是尚书令的权责造成的,哪怕换人当尚书令,也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明晰权责,互相制衡,专人专务非常必要。有鉴于如今朝廷中枢的机构设置,我便有以下的构想,希望能对中枢官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将中枢分为三个互不统属的大部分,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砍掉其他不合时宜的部门,如集书省、秘书省等。就连侍中这个实职也给废除了。

对此陈元康还特意说明:侍中乃天子亲信,政出宫闱,难辨真伪,没有监督,如今在新格局中权力已经被三省分散重叠,没有继续保留的必要了。

这也是为了政令通达,防止政出多门,互相干扰。

其中尚书省以现在的权力构架为核心进行分权,只负责诏令的执行,而不过问诏令的其他相关事宜。

中书省则只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将其交给门下省来审核。并不过问政令的执行情况。

门下省负责检查政令,并有权将认为不合理的政令打回,让中书省重新起草诏书。

三省在执行政务方面各司其职,肯定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因此在这三个机构之上,再建立一个中书机构,名为“议政堂”,专门负责协调政务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难题。

对上面,也就是天子,负责释疑与沟通,也就是告诉天子相关政令的情况。对下面,则负责组织协调,乃至一锤定音。

简单来说,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剥离种种特权,成为单纯的执行机构,并扩充其下“六部”的人员,增加政令执行的精细度。

鉴于如今中枢需要大规模扩充中下级官员,因此陈元康建言将官员数量庞大的尚书省搬迁到台城以外,各部衙门分散布置。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继续保留在台城以内。

这份奏折里面没有说如何处置极为要害的中枢机构:御史台。看起来,所谓三省六部制,里面有个重大缺陷,就是对于地方上的政令执行,没有明确的管理细则。

而门下省执行力有限,只能在政令下达前纠错,一旦政令下达到地方州郡,就无法追责与监察了。不过话说回来,陈元康虽然是刘益守的亲信,可他目前不过是担任位高权重的尚书令。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换源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huanyuanapp 】

很多事情,还真轮不到他指手画脚,特别是地方政令执行的相关事宜。

陈元康的上书就如同在池塘里扔下一颗大石头,瞬间激起千层浪。他说的那些弯弯绕绕的,中枢朝臣们根本就不关心。

真正的杀招,只在于奏折当中不起眼的三个字:议政堂!

他们很明白,在皇帝与三省之间设置一个“议政堂”,而皇帝根本没有权力去参加议政,这便是典型的抢班夺权。

而且是在政治制度上,不加掩饰,明目张胆的抢班夺权!

陛下你要说什么,下达什么政令都无所谓,但议政堂的大老板会出手,你的政令不可能不“过审”就出皇宫,希望你不要自取其辱。

这不是我刘某人在故意恶心陛下,而是国家制度如此,希望陛下不要再蹦跶了!

简单点说,就是把刘益守如今权势熏天一般的所作所为彻底合法化!

以人设庙,量体裁衣。因为有刘益守这样政治军事一把抓的强人权臣,因此就设一个“议政堂”作为合法化外衣,套在刘益守身上。

要不然,吴王毕竟也只是地方藩王,说白了,跟萧绎之流的地位并无本质差别,这么玩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终究一句话,藩王老是干涉中枢朝局,影响也不太好,吃相太难看了!

得知刘益守那帮人的企图后,侍中贺琛气得浑身发抖,连夜写奏折上书萧欢,说陈元康所言,皆为妖孽祸国之举,万万不可执行!

不说是为了皇权,如果真的执行,连“侍中”这个职务都被取消,连虚职都不是了。到时候贺琛估计得直接失业回家种地了。

然而,他的反对并没有什么卵用,陈元康所上奏折,在经过大朝会的激烈争论后,所有核心主张都得以保留了下来。

只是留了个尾巴,请群臣们集思广益,商量御史台的机构构成与权力分配。以及地方上的官僚制度改革。

这些议题,都将在今年内完成。

而刘益守亲自上书建言:自明年起,改年号为“洪武”,以彰显武德。正式将北伐魏国,还于旧都,一统天下的相关事项作为国家长期目标,提上日程。

这个长期目标,又会分为很多的短期目标,将在明年议政的时候被提出来讨论,逐个落实。

具体来说,就是增加多少户口、囤积多少军粮、制造多少盔甲兵戈、新增多少精锐兵马。将那些所需要的物质准备,一条一条的落到实处。

橡皮图章萧欢毫无意外的全盘接纳了刘益守的建议,然后宣布退朝。

朝堂内外的所有大臣与官僚,脑子里都只有一个很雷同的想法:

这梁国的天,大概是真的要变了!

……

“废物!废物!真是废物!”

院子里,高澄对躺在地上的兰京拳打脚踢。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其实没有为什么,就是心里不爽了嘛。

惹恼高澄的是高欢,难道他还敢对高欢龇牙咧嘴不成?打不了高欢,那只能打自家的奴仆,在高澄看来,这又有什么错呢?

“整顿吏治、肃清贪腐、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与弹劾,这又有什么错?为什么不听我的?你这个废物!”

高澄一边愤怒咆孝着,一边踢打着似乎昏死过去的兰京,口中的“废物”,不知道是在说高欢还是在说兰京。

发泄完之后,他才感觉索然无味,自顾自的朝着书房走去。

“父亲真的老了,不顶用了啊。”

高澄忍不住感慨说道。

他觉得比起锐意改革的自己来说,高欢脑子里想的那些,是真的落伍了。如今高欢身边那些老兄弟们一个个的作威作福,索贿成风,影响极坏!

高澄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问题。

至于兰京,那只是个沙包而已,他的想法么,高澄觉得不需要去考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