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132章 get out!(本卷完)

都督请留步 第132章 get out!(本卷完)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枋头城外的大营里,赵贵面色古怪听着独孤信的描述,有种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的感觉。

“这位刘都督,听说名声还不错。”

赵贵也是有打听过刘益守的为人,听说当初在洛阳的时候,尔朱荣军中也就这一位还干人事,其他的不说也罢,居然还有连胡太后都敢先X后杀的!

当然,高欢当时一把火烧掉永宁寺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实际上彭乐这个大嘴巴,已经把事情宣扬得在北方人尽皆知的地步。

赵贵等人是避难一路流亡而来的,自然是各种小道消息都知道一些。就凭刘益守这人能当初主持洛阳的局势,后面又不跟着尔朱荣混,就知道是一条汉子!起码赵贵承认他自己是做不到的。

但赵贵感觉,此人的问题,不在于心思狡诈诡谲,而在于……这个人可能非常的幼稚天真!有种理想主义的毛病,现在的世道豺狼当道,这种人活不长的!

“其实我也是有些担忧。”

独孤信轻叹一声,他这次去枋头就已经做好了被软禁的准备,没想到对方还真是够实诚的。

“不如这样,把球再抛回去,看看刘都督有什么想法,让他先说,咱们再看对方是什么意图。两军合并也不是不行,之前葛荣还不是兼并了那么多部众,结果如何?

咱们依附于别人,其实并不吃亏,起码,我们不会被当做众矢之的被清算,出事了有高个顶着。”

赵贵沉声说道。他能带着部众从甘肃天水游荡到河北中山,显然不是什么心机都没有的小白,这一路上不知道见过多少险恶。

像葛荣那样,确实是呼风唤雨,但是说真的,风险太大了。一旦出事,根本没有活路。试想一下,葛荣麾下的将领,难道没做过坏事?

当然不是,但是赵贵可以肯定,为了稳定河北的局面,尔朱荣绝对会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但是葛荣和他的家人,那绝对是没有活命的可能!

那么再类比一下,如果跟着刘益守等人混,还能保持军队自主。那么将来出事了,谁倒霉的几率更大呢?

显然是出头的那个。

所以说这年头没人是傻子,看起来赵贵和独孤信等人是被“兼并”,但只要部众不被打散,可以理解为他们只是暂时寻找一个依托罢了。

“这样的话,我修书一封,你我一同署名,送去枋头。约好时间,在城外某个地方搭个帐篷见个面,聊一聊细节再说。你看这样如何?”

独孤信脸上看不出喜怒,实际上心里是很着急的。因为大军的粮草已经不多,根本就支撑不到他们能寻找到一块地盘安心发展。

最尴尬的地方在于,他们这股势力,说小也不算小,州郡之内搅风搞雨足够了,让其他人心生警惕。说大也不能算大,无论是尔朱荣也好,高氏兄弟也好,魏国朝廷也好,他们都惹不起!

而更尴尬的地方还有:他们并不像葛荣麾下的兵马一样,走到哪里抢到哪里。但又没法像一般农夫那样安心的耕田养鸡。主要是也没那个客观条件。

之前中山一带的本地人,基本上要么死要么跟了葛荣或者占山为王成了土匪。赵贵带着天水赵氏和旗下部众来到中山,实际上并不是本地人。

现在那地方待不下去了,只能“另谋高就”。可现在河北的局面,却似乎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

独孤信很快就写好了一封信,邀约刘益守和于谨等人明天中午在城外见面,搭个帐篷聊一聊。为了避免误会,他们会后撤三里地以示诚意,到时候大家都不要带随从。

赵贵看了看信,感觉好像没什么地方不妥的,于是微微点头,在信的最后加上了自己的名字。

……

从荥阳而来的郑述祖,看了看自己身边乖巧的女儿,察觉到对方好像比以前胖了许多,心中略有些奇怪。以前很担心对方身子骨很弱,才几岁就跟着刘益守,会夭折。现在看来,还要提醒一下,平日里饮食要节制。

以后长大了变成个肥婆那可怎么办才好?

“你的课业怎么样了?”

郑述祖轻声问道。

“还好的。”五六岁的郑楚楚瞥了刘益守一眼,小声说道。

知道女儿害羞,郑述祖不以为意摆摆手道:“你去外面玩吧,为父有事要跟刘都督说。”

等女儿走了,郑述祖关上刘益守书房的门,面色变得沉重起来。

“出事了?”

刘益守一看对方的面色就知道大事不妙。

“确实是出事了,元子攸下诏书,封费穆为禁军统领,前锋大都督,杨昱为南道大都督,镇守荥阳!现在荥阳城,郑氏已经说不上话了。

不止如此,虽然荥阳城内外此刻不过万余人,但虎牢关以西,有不少洛阳新建的禁军陆续赶到,有可靠消息,最终,可能不下十万人!

元子攸似乎铁了心要放弃荥阳以南的土地,与梁军决战于荥阳城下。”

郑述祖直呼其名,显然是对元子攸这个人气恨到了极点。

怎么说呢,尔朱荣这个人,虽然河阴之变确实很过分,但人家在河北那也算是浴血奋战。可是元子攸在干嘛?

悄咪咪的跟费穆媾和,然后重新组建大军,明明知道河北糜烂了,却不派一兵一卒北上。嗯,这还不提给刘益守写诏书,封官催促对方死磕葛荣呢。

这个人,心中只有自己的私利,根本没把国家,没把受苦难的底层民众放在眼里,他做事的逻辑,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这些因素。

“主公,我们下一站去荥阳,似乎……没法进城了。”

郑述祖今天带来的,是一个最不好的消息,甚至比独孤信和赵贵二人带着部众直接离开还要糟糕。

那么为什么之前元子攸不来这一出,现在才动手呢?刘益守想想也明白了,因为葛荣被尔朱荣灭了啊!之前元子攸也会很担心葛荣大军南下攻打荥阳,所以干脆就不管这个地方。只要葛荣不进虎牢关,那就当对方不存在。

而现在这里要是不占的话,那就拱手让人了。打得一手好算盘。

至于刘益守当初在城内留下接应的几百人,自然是跟着郑述祖一起来到了枋头,刘益守暂时还没得到消息而已。

“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刘益守轻叹一声道。

“祖宅那边,有不少郑氏囤积的粮草,我已经跟家中族老说好了,这些主公都可以拿走,动作利索一点就行。目前荥阳城元子攸的兵马还不多,费穆也还在虎牢关没来,事不宜迟。”

郑述祖低声说道。

可以想象,荥阳郑氏此番势必与元子攸有一番利益输出,又不想放弃之前投资了刘益守,于是想现在关键时刻卖个好,以便将来刘益守若是缓过劲来,还可以好好说话。

世家大族就是这样,你永远都不能将生死攸关的后背交给他们。这些人可以锦上添花,但指望他们雪中送炭,一百年未必能等到一次。

“现在荥阳城谁说话?”

“是杨昱,他其实也并不想为难主公,要不然这次主公留在城内的那些人就回不来了。只要主公不入荥阳,他断然没有翻脸的必要。”

杨昱是个文人,也是世家的人(弘农杨氏),是用来平衡费穆的,自然不会拿手里有兵马的刘益守难堪。当然,世家的文人,就是知道兵势,那也有限,指望他逼退梁国的进攻,纯属想太多。

其实元子攸大概是希望费穆跟元颢两人血拼,最后自己捡漏。他对这种套路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十分沉迷于玩弄权术。

刘益守心中感慨,元子攸和尔朱荣,这二人真是,一个都不消停的。

“这样,事不宜迟你现在就直接回郑氏祖宅,我明日与独孤信等人商谈好后,合兵一处,兵势更壮。估计杨昱也不敢撩拨我们。然后我们会路经郑氏祖宅,把粮草运走,到时候你跟我们一起上路吧。”

“也只能如此了。”

郑述祖轻叹一声,他也在荥阳布局良久,没想到真就是抵不过元子攸一番折腾。

当郑述祖离开以后不久,刘益守才跟于谨商议此事,二人皆是感慨人算不如天算,好不容易等来了独孤信那边的善意回应,没想到就被元子攸给了当头一棒。

“高氏兄弟行事乖张,看来他们也是有所凭借。联系起元子攸现在的做法,似乎高氏袭击尔朱荣,也可以理解了。”

现在谜底全部揭晓,此番河北大战,得利最大的人,不是辛苦千里奔袭的尔朱荣,更不是从大佬到死人的葛荣,自然也不是一路当咸鱼的刘益守。

而是那个在洛阳城当乌龟的元子攸。

纸面上看,元子攸似乎有了跟尔朱荣叫板的本钱,当然,只是纸面上看。刘益守觉得,如果尔朱荣再次南下,元子攸新招募的那些烂番薯臭鸟蛋,应该是挡不住晋阳那边的虎狼之师。

大概,元子攸又有了一种“我一切尽在掌握”的幻觉吧。

其实这事早有先兆。洛阳周边原本并不是没有军队,甚至可以说兵力雄厚!只是因为胡太后胡搞乱搞,弄得人心丧乱。

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元子攸现在,不过是把因为尔朱荣到来而四散奔逃的洛阳本地丘八,重新集结在一起而已。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其实是很值得怀疑的。

“今晚,你可得好好惩罚一下元莒犁才是了。她这个弟弟太能搞事情了。”

于谨苦笑道。

“没用的。”刘益守摇摇头,没有多说什么。

“看明天独孤信他们说什么吧。”

……

第二天,刘益守和于谨在城外新设立的军帐内见到了独孤信和赵贵二人,双方相谈甚欢,对于刘益守拿出的那些章程,因为非常合理而且兼顾了双方的自主性。

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大改动,就以文书的形式固定下来。

比如说,两军之间,互相指派“监军”,不干涉军队日常运作,只向各自的主将汇报。

比如说,建立一个“军事委员会”,两军不得单独行动,任何行动都需要得到军事委员会的批准。委员长由刘益守亲自担任,下设理事四名,分别为于谨,独孤信,赵贵,宇文泰。

没错,自从葛荣败亡,宇文洛生被俘不知生死以后,宇文泰就投靠了刘益守。当然,现在麾下是有些葛荣军的俘虏,只可惜跟他毫无老乡之情。人际关系网根本用不上。

刘益守也没有让他专门领兵作战,而是负责训练整编战俘。既然是人才,那就要拿来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观察。所以这次刘益守给了宇文泰一定的军事决策权。

却不给他独领一军作战的权力,等同于加强版的参谋。

两军规定使用同一军法,并由两边共组纠察,无论是谁被抓到,都是同一准绳问罪。纠察之人由崔暹领头,除了个别地点外,纠察可以在两军大营内随意巡视。至于军法要怎么约定,刘益守只给出了大体原则,细则可以两军合并后再慢慢商议讨论。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事委员会同样决定战斗部署和战利品分配,也是采用同样的标准,而且并不是以斩首作为记功准绳。

林林总总的条例,看得独孤信和赵贵等人头大。不过总体来说,这份协议他们还是很满意的。

一日之后,刘益守和于谨等人,带着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出城,与独孤信等人的队伍合兵一处,一同向黄河岸边进发。

四人一同领兵而行,相谈甚欢,就好像这一路不是去“逃难”,而是去旅游一样。

大队人马来到黄河岸边的渡口,遥望对岸的官渡港,只见那边旌旗猎猎,似乎有不少兵马,列阵以待。

刘益守面色微变,翻身下马,走到渡口跟前,对负责打前站的源士康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前几天你跟我说黄河渡口准备就绪,怎么今日这种状况?”

“主公,对岸刚才派人过来传话说……”

源士康欲言又止,发现刘益守在爆发边缘,这才硬着头皮道:“他们说,河北的人马,很有可能里面有葛荣的余党,所以要等他们派人到我们军中清查完毕后,才能放行。”

这种无理的态度,实际上等于明摆着说:你们这些河北的大军,都滚远点,过河想都别想。

“我明白了。”

刘益守微微点头,转身回到军中。(本卷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