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青春燃烧在叶尔羌河畔 > 第一章只身回边疆

“爸,我不打算留在上沪了。”

“咣当!”

老董头直愣愣看着自己眼前的儿子,手里才盛的半碗拌汤摔了个稀碎。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居然从上沪回来了。

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嘴里居然说出来这样的话。

一句“爸,我不打算留在上海了。”就像一柄重锤加上凿子,狠狠地钉在了他早已头发稀疏的脑瓜子上。

父亲脑瓜子嗡嗡作响,瞪着眼看着眼前有些陌生的儿子,狠狠骂了一句:“你个泡子驴日哈滴,你个勺怂,你再给老子说一遍?!”

——

自从新疆开始建设,老董家便响应组织上的号召从甘肃老家搬过来,后辈们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土生土长的新疆人。

老董头三十多岁才生养下了这么一个儿子,真是恨不得含在嘴里怕化喽,放在手心怕掉了。好吃好喝供着,儿子福生也是争气,一口气考到了上沪一所高校。如今家里终于出了个大学生,福生被老董头给予了厚望。

老董头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就盼着儿子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自己和孩儿他娘也能享享清福,不用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

连队里老董头逢人便说自己儿子如何如何,却也引得大家一阵羡慕,原因无他,大学生在2000年依然是个“稀缺货”更别提是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了。

老董头家里最高位置摆的不是全家福,而是当年儿子福生考上大学,团里领导来慰问时拍的合照。

新疆兵团是个需要发展的地方,农民苦哈哈的不是开荒就是在盐碱地里除碱。老董头和一众职工一样,都是开老式拖拉机开荒的,高低也是个技术工种。

靠着自己一个月三百二十五块五的工资,乱七八糟的扣完也还有三百一十八块二,再加上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硬是供完了儿子四年大学。

——

说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是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特殊管理体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准军事实体”,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兵团也称为“新建集团公司”,是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承担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因此兵团上的连队相当于村,团场相当于镇或县,而师部则相当于市,划分沿用了军队建制,闲时劳作屯垦,战时也能就地拿起钢枪守卫边疆。

每年团场都会组织民兵训练,真枪实弹的射击,目的就是为了屯垦戍边,保家卫国,为祖国守好边疆。

因此老董头也算是兵团连队上的职工,算是国企的一员,他深知有个铁饭碗是多么重要。

“我儿子就在上沪上学,上沪你知道吗?”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老董头也不忘了炫耀自己的儿子。

“上沪是知道的,你儿子以后工作呢,回来还是在上沪?”

老董头停下手中的活计:“那还用问?必须是留在上沪啊,知道东方明珠塔吗?我儿子以后就在那地方上班!”

旁边的人也调笑道:“咦,那你老董不也跟着神气着哩,以后可以享福嘞。”

听到别人的夸赞,老董头总是要摸一摸下巴上的胡茬,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其实老董头也不知道东方明珠塔具体在哪,但他知道,那地方可厉害着呢,自己儿子这么厉害,也一定会在厉害的地方上班!

他总幻想着儿子进入单位,端起铁饭碗,找个模样俊俏的媳妇,再给他生个大胖孙子的生活。

可实在是想不到,明明有着光明未来的儿子,居然会从上沪大老远跑回来,放弃好工作,回来继续要跟自己苦哈哈的开垦荒漠。

福生的母亲看了看地上的碎碗,又看了看一路风尘仆仆的儿子,拉着福生的手想要让其坐下。

“哎呀,回来了,一路累了吧儿子,儿子就是想家了,不能回来看看嘛,你也是,人家一回来就骂。”母亲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堆,想要缓和一下凝固的气氛。

谁料福生就跟个木头桩子似的杵在门口,一动也不动,好像只有父亲答应了回来发展这件事才能坐下似的。

母亲眼见劝不动,又训斥起丈夫来:“你说你也是,跟儿子呕什么气嘛,既然回来了,先让儿子吃饭呀。”

老董头的脾气也是又臭又硬,他不明白,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从大城市回来?明明有更好的去向,有更好的工作安排,为什么非要回来一头扎进这黄土地里?当农民的辛苦,他是吃够了,他不想再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吃苦。

对于儿子回来这件事,他仍然不能接受,于是愤然转过身去,不再看门口的儿子。

母亲给儿子盛了一碗饭,又从破旧的柜子里拿出了一罐咸鱼罐头和两个麻花。儿子不在时夫妻二人都吃的比较简单,但福生回来了,母亲就把家里过年舍不得吃的罐头给了儿子。

“快儿子,先吃饭,先吃饭,杵着干嘛。”

福生终于坐下,看着母亲做的饭,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还是家里的饭更香,一路火车、大巴车,路上就只能啃点干馍馍,着实也是饿了。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光路上都将近花费了十天,火车只能坐到大河沿,剩下的路只能坐大巴摇摇晃晃过来。

老董头则坐在炕头上一言不发,默默的抽着莫合烟,卷烟的纸用的则是福生旧时的考试卷,依稀可见上面通篇的红色对勾和98分。

母亲则默默收拾地上的碎碗,屋里只有老董头吧嗒吧嗒抽烟的声音与烟丝燃烧的声音。

——

福生也望着眼前清汤寡水的拌汤怔怔出神。

回想起上个月,福生毕业了,导师为眼前这个农村来的孩子专门写了一封推荐信。福生的成绩一直很好,更是班上的班长,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导师也愿意帮助他一把。

“福生啊,这是一封推荐信,我想推荐你去研究所工作,你的家乡条件比较艰苦,按理说班里其他人都是要“三下乡”的,但我想你已经身在基层了,所以就……”

导师没有明说,但也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年轻的福生却不这么认为,既然组织上规定了要“三下乡”那么他自己就不能搞特殊,况且,家乡新疆正需要技术型人才建设,组织上也号召大家建设新疆,发展新疆。那么自己就更应该回到家乡。

“老师我觉得一身技艺,应有用武之地!这句话是您开学告诉我们的,我既然是农村来的,就更应该回到农村去,我的家乡需要我,我也不应该脱离群众,脱离组织。”福生坚定地说道。

眼见劝不动福生,导师便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前的这个孩子比他想象的更加坚韧,也更加要强。

而福生自己都不知道,此时的这个决定将会掀起多么巨大的波澜。

班里的人知道了他这个决定后,纷纷有些不解,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自找苦吃,他们都想办法托关系,不愿去三下乡。班长福生竟然主动选择参加三下乡,甚至有人觉得他是学习学傻了。

而学校也决定了,此行三下乡的目的地就是福生的家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五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