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末之我为刘辩 > 第一卷 初临东汉末 第七十七章 李愈

汉末之我为刘辩 第一卷 初临东汉末 第七十七章 李愈

作者:cm厘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10: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该杀!”

三位家主被吓得直接就跪在了地上,大气都不敢出一个。

刘辩见状心中不由得纳闷,这三个人搞什么?

于是在这样莫名其妙的气氛下,三位家主惶惶不安的结束了与刘辩的会面,而关于商贸交流的事宜也全部谈妥。以西河酒为主,加以各种新兴的食物等物资,由三位家主各自成立商队,于其他州郡交易,而后以刘辩所需的精铁,布匹,牲口等等物资带来中阳县交易,最为主要的是刘辩让这三位家主重点找寻铁匠工匠等手艺人。

中阳县现在要建造的设施很多,其中兵造厂是重中之重,所需铁匠甚多。朱达,宋万,柳拚这三人并没有投靠到刘辩的麾下,刘辩与他们不过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而且探查令探查不到这三个人的信息,表明这三人都是普通人。加上没有炼体洗髓丹,刘辩也没有办法让朱达三人真心的投靠自己。商人在东汉时期的地位低下,刘辩倒也用不着急于表现出招揽的态度。

眼看着春节的日子就快要到了,刘辩很清楚这一次的春节他是回不了洛阳了,当然了,如果刘宏一定要他回去,他也是不得不回去的,但比着眼前中阳县的发展之事,刘辩当然不想要浪费时间回洛阳的。只不过刘辩心中对夏恽稍微有些担心,他觉得夏恽此次去洛阳讨赏的事宜应该不会进行的太顺利,担心归担心,现在夏恽估计已经过了河东郡,刘辩已然是爱莫能助了。

一个地方的发展永远是离不开人口的支持,并州之地长年受到南匈奴人和鲜卑人的侵扰,人口远不如临近的冀州多,但好西河郡处于并州中部,人口流失并不算太严重。只不过这一次的饥荒导致不少人流离失所,就算是刘辩及时的去赈灾了,但也是有不少人因为这一场灾害而丧命的。

西河郡内本来就有几波山贼土贼,灾害一出,又增加了好几波,刘辩只得让刘同去剿匪,他想着得赶在春节到临之前彻底的解决西河郡内的匪祸。

剿匪是治安措施,而面对人口问题,刘辩直接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措施,百姓每家生孩子的都有奖励,粮食、牲口等物资,生的越多,赏赐的越多。

李愈翻着手上的《论语》,这书他早已经倒背如流了,可现在看着却还是有一点其他的见解的。作为最后一波在中阳县安置下来的难民,李愈对现在的处境已经很满足了,在这温热的太阳下看看书,抬头便可以看到心爱的妻子在照顾刚出生的儿子。

人生,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李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书,他忽然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追求的,比如换一本书看看。蝗灾闹到了广衍县,家中没粮只能够逃荒,原本整理好的书籍在途中全部丢失了,就是这一本《论语》,都是李愈找了好久才找到的。

“先别看了,去劈点柴火吧!”李愈的妻子也姓李,李氏并不想此刻打扰夫君读书,但是刚出生并没有多久的小儿子拉臭臭了,二岁的大女儿还在床榻上乱爬,李氏已经是手忙脚乱了。

“好,这就去!”李愈起身就往外走,他本是广衍县的学子,孝廉没举上,后靠着在县衙抄写卷宗过活。家中本来是有一些田地的,但是蝗灾一来,田里什么都没有留下,在这逃荒途中,李氏怀有身孕,本来出行就不方便。幸好上天垂怜,李氏还是顺利的产下一子,母子平安。

上天到底有没有真的垂怜,李愈不知道,但是他确切的知道如果没有大汉皇子中阳王刘辩殿下的话,他这妻子儿子肯定是凶多吉少了。巧合的是刘辩率领军队回到中阳县的第二天,有人禀报说城中有妇人生产,刘辩听了立即就下了命令多加照顾,稳婆之类的人手全部请了过去,而后李愈也打定主意干脆就直接在中阳县落户算了。

广衍县那边的田地都荒了,回去了也是什么都没有,父母双亲也早早离世,并没有太多的牵挂,而在这中阳县,落脚的屋子虽然没有以前的大,但是他想着有刘辩领导,以后肯定是可以过上好日子的。中阳县的各项发展都是李愈看在眼里面的,城郊上的屯田地又开垦了,每天去劳作的农夫至少有三四百人。

冬天也能够播种,这种事情是李愈闻所未闻的,可就是因为有屯田地长出的粮食才使得难民得以活下去。就是今天中午李愈准备吃的午饭都还是土豆,土豆是什么?李愈不知道,他不知道的还有中阳酒楼里面各种美食,李愈也想去中阳酒楼看看,可是囊中羞涩,让李氏也能够尝尝美味的想法便因此被搁置了。

城中最近在新建兵造厂,工匠坊和织造坊,招收人手的告示已经贴了好几天了,李愈想着是不是也要去应征。只是李氏刚刚生产,月子都没出就要照顾两个孩子,如今身在新住处,举目无亲,无法分身。好在周边邻居多有友善之人,常常帮助李愈,使得李愈现在的生活虽然拮据,但也能凑合。

城外也建造了伐木场和采石场,这种纯体力的活,李愈是不打算去做的,毕竟他只是一个读书人,力气并不大。倒是还在建造中的鱼塘和养殖场颇让李愈感兴趣,当然李愈是不会觉得刘辩兴建鱼塘和养殖场是用来享乐的,他只是觉得由官府掌控的这种产业似乎更具有说服性。

“咚咚咚!”敲门声响了起来,李愈放下斧子赶紧去开门,门一开,李愈入眼就看见一张圆滚滚的脸,“安爷!”李愈急忙行礼。

“哎!行了行了。”何安连连摆手说道:“我这忙的很,快来搭把手。”话音还没有落下,何安就直接把手中拎着的一只老母鸡塞进了李愈的怀里面,李愈匆忙接过,老母鸡扑腾了几下差点没让李愈拿稳。

门口停着好几辆马车,十几个兵卒护着,马车上满满的放着许多东西,家禽果蔬,粮食衣物,入眼可见。

“东西放哪?”何安回首又从马车里面拿出两捆东西,一包粮食,一叠小衣。没等李愈回话,何安就已经迈出脚步走了进去。

“啊?”李愈似乎还没有搞明白何安的意思,他木楞的应答了一句。

“辩爷下了新令,凡是有新生孩童出生的,每家每户县衙都是会有补贴的,那老母鸡给你妻子补补身体,这还有粮食和衣服,都是给孩子的,一个孩子一份。”何安走进屋子,见了李氏便又笑着说道:“你都下床了?”

“见过安爷!”李氏抱着小儿子领着大女儿对着何安微微行礼。

“哎哎!你慢着点。”何安说着把目光在李氏的身上打量了一番说道:“我虽然不懂这女子生产的事情,但是也听闻过生产之后要做什么月子的。看来辩爷的丹药果然凑效,这都没多少天,你到可以行走自如了。”

“殿下恩德不敢忘,安爷恩德亦不敢忘!以后……”李氏的脸上带着羞红,话还没有说完,何安就连忙摆手打断了她。

“我哪有什么恩德不恩德的,事情都是辩爷交代下来的,今日辩爷忙得不可开交,连喝酒的时间都没有了。我呢!也没什么大本事,也就跑跑腿,争取把辩爷交代的事情完成好就行了。”何安说着又看向了李氏手中的大女儿,他问道:“李愈,你这女儿几岁了?”

李愈好不容易收拾好了老母鸡,又赶忙来接过何安手中的东西,然后气喘吁吁的说道:“两岁多了。”

“有两岁了?我看不像吗?”何安眯了眯眼睛,他转而对着屋子外面大喊一声:“东西再拿一份进来。”

李愈和李氏相互看看,不明所以。

很快门口走进来两个兵卒,一个人捧着粮食,另一个人拿着小衣。何安说道:“小衣不用,换一篮果蔬来。”

“诺!”兵卒又回去换了果蔬,东西放下就退了回去。

“安爷?”李愈不明所以的轻唤了一声。

“刚不是告诉你们了嘛!辩爷有新令,新出生的孩童,县衙那边有补贴。为了让这个新令更好的让百姓接受,又定了家中有孩童,凡是两岁以下的,皆可以领取一份补贴。”何安说道。

“可是我这女儿已经满两岁了。”李愈说道。

“读书人真是呆板,满不满两岁的,谁都可以看出来的吗?我看她就没有两岁,行了!”何安说着又从怀里面掏出了一贯铜钱直接塞在了李愈的手里面。

“这又是为何?”李愈问道。

“辩爷说了,为了防止百姓重男轻女,使得生下的女孩不被重视,所以特意声明,多给生养女孩的人家多发一贯铜钱。”何安说着伸出手上前捏了捏李愈大女儿的笑脸,然后他对着李氏怀里面抱着的小儿子笑了笑。

“事情就这么一个事情,具体的补贴,在县衙和城门口都贴了告示,你去看看就是了。”何安说道。

“多谢安爷!”李愈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的说道。

“哎!对了,你这小儿子起名字了没有?”何安说道此处心中不由得想道:这孩子还在娘胎里面的时候就成了难民,干脆叫李难好了。

李愈说道:“我几日前给他起了名字,叫李难!”

“啊?”何安又一愣,这么巧合的吗?

何安说道:“嗯!将来长大了,可要为我们辩爷效力才行啊!你这大女儿以后也可以送到织造坊,当然了,送去书院是最好了,不过那还要等十多年呢!”

“安爷说的是!”李愈附和一声。

“行了,回……”何安刚准备转身离开,目光却是投到了桌子上,一本《论语》出现在他的视线里面,“你会读书?”

“读过一点。”李愈回答。

“那辩爷下令,征召西河郡内读书学士,你为何不去?”何安的话音陡然提升,一双小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他看着李愈,面色不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