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 第360章 中女史虚伪又自私

裴瑜在金谷园宴请镇原王的内情,不知被什么人四处散布,不仅是卢远,卢深其实也听说了那桩莫名其妙的“事故”,他觉得他理应为中女史说几句公道话。

“父亲,金谷园的事就是个笑话,镇原王也自知是无理的要求,并没有坚持,且中女史当时哪里能想到北汉的国书里,提出的要求是让神元殿君使汉?如今市井之间,流传中女史拒绝了和亲才导致北汉改变条件的谣言,着实荒唐无稽,父亲也必定不会真把这些流言当真的。”

卢远发了火,觉得心里到底是舒坦了些,就没有再驳斥。

卢深倒是真愿和王节结交,因此又为王节说起好话来:“其实前两年的曲水会,三娘……”

“虽然在家,但也得留意称谓了!”

“是、是、是,太子妃和中女史在两年前便一见如故,且嫂嫂不是也说了么,太子妃现在昭阳殿协佐谢夫人处办宫务,也多亏中女史将谢夫人的喜恶仔仔细细告诉太子妃,使得太子妃轻易就能赢得谢夫人爱惜,今日嫂嫂听说我请了端止来家里饮谈,还特意嘱咐我,务必招待好端止,嫂嫂是不便和中女史直接接触的,就托我转达一声谢意。

我冲端止称赞中女史才智过人,端止十分谦虚,也称赞太子妃才不愧为名门之后。”

“他见过太子妃?”

“儿子刚才不是说了嘛,两年前就见过,那时曲水会,太子妃是第一次出席,又没有别的姐妹相陪,只好跟在我这叔父身边,儿子是入仕之中,总难免会有士子围拢来谈议策论,太子妃就避开了,端止竟还记得这事,今日说起来,端止还说太子妃当年还在闺阁时,就懂得不贸然谈议朝政,虽说现在许多名门望族对外都称女眷不问朝政的矩条,实则却真没几家一直坚持。”

卢深深知父亲最在意的就是家教门风,特意拿这件事为王节争取印象分。

“这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卢远一点不觉自得:“我也知道许多门第,不仅不禁女眷谈论朝政,甚至还纵容女眷干预朝政,我承认的确有些女子,才干见识其实不输男子,可这样的女子毕竟是个例,绝大多数的女子,长于后宅,根本就没学过经史子集,比如虞皇后,又比如贺夫人、郑夫人,眼睛里只有一时的得失,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女子预政,惹出多少祸殃来!

女子涉政,就易影响家中子侄,毕竟子侄的饮食起居,都有赖妇人关心照顾,严父慈母,儿郎们年幼时,心智不坚,难免更和慈母亲近,慈母却多败儿!”

卢深又只好不吭声了。

他的小时候,就抵触严父得很,的确更愿意听慈母的教导。

“陛下太过放纵中女史了。”卢远对此不无忧虑:“乾阳殿的女史,本就时常接触奏章、公文,陛下时常还以政见询问,这就是放纵中女史涉政,可王斓的孙女,不管是为后宫,抑或为皇子妃,总之不可能一直是个女官的身份,日后她身份不同了,必定从涉政变为预政。

如果她真有识见,兼且品性正直,涉政也好预政也罢尚且不至于导致社稷之危,可如今中女史就敢,而且就能逼诱殿君全然不计个人安危,反过来说服我不要再固执己见……我信不过她的品性。”

卢深暗暗长叹。

父亲对中女史的提防,多少是因虞皇后获罪这起事件。

诚然,虞皇后是罪有应得,就连太子……不受牵连已为大幸了,整起事件看上去跟中女史并无干系,奈何太子妃说漏了嘴,偏他的嫂嫂听明白了又不敢隐瞒高堂,于是父亲就知道了虞皇后迁往慈恩宫的前晚,皇帝陛下去显阳殿时,单独留下了中女史在场,而中女史相劝太子妃的言辞,必定有所保留。

宫闱秘事,连太子妃都不知详细,陛下却完全不提防中女史。

父亲坚信虞皇后获罪的背后,势必有中女史推波助澜。

卢深不知道父亲的猜测对不对,可他却觉得应该就事论事,虞皇后获罪就算跟中女史有关,然而殷才人的确是为虞皇后毒杀,姚长守等人的死也的确为殷才人一案引发,又不是中女史嫁祸给虞皇后,中女史也没有理由替虞皇后瞒罪。

与此同时。

婉苏也被梁氏拦住了去路。

“太子妃此时入宫,莫不是想着去见中女史?”

婉苏的确是想去见瀛姝。

“良娣放心,今日殿君来紫微宫的事我不会外传。”

“这件事,传给中女史倒是无谓。”梁氏虽然成了“拦路虎”,却是一只“笑面虎”:“太子妃可是不信妾的猜测,认为妾是在背地里中伤中女史?”

“良娣为何觉得我会这样想?”

“妾早前说是中女史说服了殿君,而且殿君多半是受到愚弄,这就是妾的本意。”

婉苏反而被堵得无言以对,蹙了眉头。

太子妃蹙眉的模样可真像卢远,一样的老气横秋。

梁氏又笑出了声音:“妾若是中女史,也会竭尽全力说服神元殿君,妾其实并不是中伤中女史,因为明智之人,都不会阻止两国建交。太子妃是菩萨心肠,真真正正同情殿君,可太子妃想过没有,如果两国开战,有多少士卒会命丧疆场,这些士卒的家眷,有多少会痛不欲生?妾的父祖,兄弟手足都为武将,他们自然不惧马革裹尸,君国也不会亏待为国捐躯的部将,可是那些士卒呢,太子妃可知道他们亡于战场,家眷能得多少补恤?”

婉苏答不上来。

“所得补恤,尚不能置办一身锦衣。”梁氏竟然还是在笑:“中女史是聪明人,促成了建交,无论结果如何,陛下都会记她一功,可要是阻止了建交,当陛下都成众矢之的,中女史岂能不落个众口铄金的下场?别说中女史了,哪怕是神元殿君,她也无颜再荣居神元殿,白享大豫臣民的尊奉。”

“这不公允!”婉苏紧紧蹙着眉:“白享荣华富贵的人不知凡几……”

“那么太子妃觉得卢相公是不是其中之一?”

婉苏被问得怔住了。

“卢相公反对殿君使汉,那么卢氏的男子做好上疆场的准备了么?因此妾身刚才那番话,的确不是中伤中女史,中女史作出了明智的决断,她在陛下眼中成了促交的功臣,而且还让卢相公理直气壮地脱离了险境。

太子妃明白了么?在宫里没有那么多姐妹情深,算计无处不在,而得到利益的人,当然也没有资格指责他人,妾身也想促成两国建交,因为明明只要一个人冒险,那个人,不是妾身的亲朋,妾身必定会觉得那人应当服从大势,太子殿下也是这么认为的,殿下十分认同中女史的行为,不会觉得中女史愚弄了神元殿君就是虚伪阴险。”

愚弄!!!

婉苏被这个词震惊得呆若木鸡。

瀛姝觉得鼻子一阵痒,过了一阵,又深得连眼睛都痒起来,她把自己关在值舍的阁楼上,揉着眼睛继续苦读,身边的映丹看着难受,温言相劝:“五娘若觉得困倦,就早些安置吧,奴婢都没有五娘这般操劳。”

“不困,估计是好多人在骂我,骂得我浑身痒。”

映丹:……

瀛姝歪着头:“我在宫里可都听说了,北汉本是要让我去长安,我拒绝了,厄运才会降临在殿君身上,第一个骂我的人估计就是卢相公,还有就是既不敢阻止建交,又担心被谴责不顾殿君安危的那些世家们,说不定连我家翁翁都在责备我,风头出得太过了。”

“五娘还笑得出来?”

“当然得笑。”瀛姝牵起唇角:“映丹你记住了,越多人想让你哭,你就得越欢快,为什么呢?你笑,他们生气,你哭,他们就欢快,所以挨着骂的时候要多笑,不要让别人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悲哀上。”

“没想到,卢相公原来也不是公允的人。”

“卢相公还是公允的,他骂我,并不意味着有失公允,只不过很多内情卢相公并不知晓,他会有误解不奇怪。”

“偏见,不本来就说明了不公允?”

“偏见只是看法,看法其实本来就没有公允可言,是否公允最终还得看言行。”

“卢相公可是中书监,是一国丞相,难道不知拒绝建交将引来多大殃乱?现在连宫人都有不少人在议论了,卢相公只重誉望,却视社稷民生不顾。”

映丹现在毕竟也还年轻呢,居然也议论起朝政来。

瀛姝把书卷放下,语重心长:“首先,拒绝殿君使汉不等同拒绝建交,卢相公一直在思考两全其美之策,只可惜这回就连崔尚书等等,都不想再节外生枝;其次,仅只是殿君使汉,其实根本不能促成建交,殿君使汉,是为了顺利实施奇袭之计。

映丹你知道奇袭之计,是因为我告诉了你知情,你可想过我为何要告诉你知情?”

映丹摇头。

“因为我要带你去长安,不想瞒着你实情,这回的确有危险,若你不愿,我不勉强。”

“五娘乃金枝玉叶都不怕危险,奴婢岂能退缩?”

“你错了,人和人在生死面前,没有贵贱之分。”瀛姝说。

映丹怔了怔,突然像鼓足了勇气:“奴婢现已知道秘情,若是拒绝随五娘前往长安,奴婢会如何?”

“会被幽禁一段时间,等有了结果,赦归故里或者仍为宫人。”

“五娘应该确信奴婢的选择吧?”

“我只能说,我需要你去,因为你现在虽说名为乾阳殿的宫女,内廷无不知你专职服侍着我这中女史,若你不情愿,少不得我就会找个借口,先把你遣回昭阳殿了。”

“五娘可知奴婢为何愿与五娘同行?”

“因为你喜欢我。”瀛姝挑着眉:“我这人还是很有自信的,习惯服侍我的人,恐怕再难服侍他人了,便是现在让你回昭阳殿,姨娘必定还会善待你,可你照样会惦念我,心猿意马。”

映丹脸都涨红了。

她从来没在中女史面前表过忠心,但不知不觉间,竟然就习惯了称中女史为五娘,活像她是中女史私家的婢女,远远不止这一年的主仆情份,她愿意跟五娘生死与共,产生这种心情,早在五娘原谅子虚、子施时。这座宫廷里,常见的是无情的倾轧,阴险的背刺,五娘是个例外,她虽然也是宫廷之中的一个斗士,但从来不失善意。

“映丹你知道内情,因此你觉得殿君使汉是理所当然,可其实对于多少不知内情的人来说,这事并不理所当然,你当那些支持建交的人,是真的不知道北汉根本没有建交的诚意么?可他们会认为,用神元殿君,换取哪怕三载的和平就已经足够了。

有一种道理,其实也极其残忍,我们不是不能牺牲,为了君国献祭,可如果我们的牺牲换来的仅是苟延残喘,真的值得奉献自己成为他人的药物么?性命,价值,原本无价的性命最终却要兑换成现实的利益。”

映丹其实无法参透所谓之道义,何等残忍。

也只有中女史会对她讲这些话,否则她根本不会去思考何为人生价值,她不想听到有关任何诽议中女史的话,正如她从来难忍自己受到中伤和诬陷,她是个渺小的人,从来没有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但她渴望收获更多的善意,入宫的时候,受训诫时,她第一次接受准则规条,她想她至少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宫人。

她忠事主殿,善待他人,她努力的想让更多的人记住她,她想留个认识她的人一个清清白白的印象。

于是她不曾犹豫,她愿意跟着中女史一同使汉,这是人生第一次,她感知到她被人需要着。

中女史从来不说“我不把你当成仆婢”的话,是她自己体会到了超越主仆的情感,依然还身处宫廷,但生活逐渐变得快乐,她不再觉得余生漫长,日复一日,尽是辛苦乏味,惦记着一个人的饮食、饱暖,原来就可以让日子变得充实。

她今日听见一些闲言碎语,两、三个宫人私下议论中女史自私虚伪,对殿君怀有不良的居心,她从未那么愤怒,从未那么显然地怒视着什么人,她太难过了,为中女史打抱不平,她甚至能够预料见,就算日后,这些人知道中女史也会使汉,她们必定不会改观,她们还会暗中讥讽——看看,算计他人者,必遭报应,中女史万万没想到吧,陛下会令她陪着殿君一同使汉。

映丹没告诉中女史那些闲言碎语。

瀛姝却已经听到了那些恶意的揣测,她不介意。

入宫一载,她促使了某些宫规的完善,让不少宫女甚至宦官获益,比如宫人们现在受到主殿的胁迫,不至于状告无门,平白无故就成了替罪羊,日日提心吊胆,生怕飞来横祸。可同样,她让那些牟求富贵荣华的宫人变得提心吊胆了,因为现在如果要在宫里干坏事,只要罪行败露,没有谁能包庇纵容他们的恶行,她断了一些人的财路,当然会受到恶意针对。

宫外有人在造谣生事,宫里就有人忙着煽风点火,企图着众口铄金。

世人从来没有哪个人,只受赞赏不受诽责。

就算没有入宫,还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前不也有姚氏母女不遗余力在败坏她的名声么?但那又如何呢?喜欢她的人不会因为这些非议就憎恶她,憎恶她的人哪怕耳朵里装满了他人对她的赞誉,依然还是憎恶。

连瀛姝自己都没想到,出使之前,皇帝陛下居然用一种震惊朝堂的方式,替她正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