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现言 > 魏晋干饭人 > 第1338章 种子

魏晋干饭人 第1338章 种子

作者:郁雨竹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15 03:00: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惠风道:“这园子被烧以后两年荒芜,梅树似乎都被烧死了,可没想到三年前水灾一过,这梅园的梅树一下发出新芽,只半年的时间便长满枝头,当年冬春便盛开,一园的腊梅和红梅。”

“到今日,梅园已经连续三年冬天开花,陛下说这是上天给予百姓的福音,不该圈起来自赏,除偶尔需要圈起来举办宴会外,其余时候都放开予百姓们共赏。”

王惠风看向断壁上大火烧过的痕迹,“陛下还说,留着这断壁残垣,让世人谨记和平来之不易,警醒当政者,勿辜负百姓,让天下再陷战乱,也提醒世人,当以和平为共识。”

琅琊王妃等人惊讶,忍不住叹道:“陛下圣明。”

琅琊王妃参加完赏花宴回家,就忍不住和丈夫道:“景文虽是大丈夫,但与陛下比起来依旧差上许多,勿怪我们江南落败。”

景文是琅琊王的字,夫妻俩感情好,琅琊王私下一直叫他的字。

琅琊王:……

他早已知道自己不如赵含章,但好好的,为何要提起这事?

这一次去赏花宴,琅琊王妃捐了十匹锦缎,王惠风当场将锦缎售卖,所得的钱会单立一个账单,这笔善款主要用于育善堂的吃、穿,以及春耕所需的农具、畜力以及种子等。

种子不仅包括五谷种子、菜种,还有鸡苗、鸭苗、鹅苗等。

育善堂是收容孤寡、落难之人的场所,以失去庇护的孩童为主,他们和华国其他的百姓一样,有三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但这其中还有很多达不到这个年龄,或者已经上过三年学不能更进一步的孩子。

朝廷已经尽量将政策倾向他们,可他们的日子依旧过得艰苦。

朝廷有规定,年满十六的少年,不管男女都要离开育善堂,到时候他们会分得田地,种子和部分农具,然后落户安家。

要想将来日子过得好,他们要趁着在育善堂的时间里多学习技能,多累积钱财。

华国还是以农业为主,学习的技能和积累的钱财自然也以农业为主。

赵含章也深知这一点,因而时不时的派司农寺去育善堂里指导。

洛阳的司农寺负责洛阳的育善堂,各地的育善堂自有衙门里的司农寺负责,这是全国性的命令。

孩子们会从司农寺官员那里学到比一般农民身上更精细的选种、育苗、沤肥、除草和除虫的方法,除此外,他们还能跟司农寺的官吏学习修理农具,基础的木工,以及畜牧上的知识。

厉害的孩子,还能学到一些治理畜牧病害的方法。

司农寺得到了西凉送来的一批棉花种子,和他们手中的一混,便超过了拨来种植棉花的皇庄数量,于是经过商议,他们决定放出一部分种子给百姓种植,推广棉花一事也可以慢慢展开了。

王惠风提前得到了消息,她就想拿这笔善款购入一部分棉花种子,交给育善堂种植,如此等到明年入冬,育善堂就有一批棉被和棉衣了。

育善堂里还有些只有两三岁大的孩子,他们受不得冻,一冻就风寒,这个时代,风寒是难治之症。

王惠风一开口,司农寺的官员便同意为他们留出一部分的棉花种子来,还贴心的问道:“王总管可要为育善堂买一些我们司农寺培育出来的稻种,我看育善堂东郊的那部分水田极肥沃,那里引水也方便,我们新培育出来的洛阳东五号已经种植过两年,挑选出来的种子饱满粒大,都是从最长的稻穗上挑下来的。”

王惠风不动如山,“你们司农寺的种子比市面上的贵。”

“这可是我们司农寺最新培育的种子,自然要贵一点的,不过要是育善堂所购,我们可以低一些。”

王惠风:“比市面上的低多少?”

司农寺:“……给您低一成如何?”

王惠风道:“育善堂自己也留有稻种,虽然未必有司农寺的高产,但稳定,不会出现忽高忽低,或其他的问题。”

官员连忙解释,“王总管,这颗洛阳东五号说是持续两年,其实已经研究五年了,是我们沈正卿来洛阳投奔陛下后就开始培育,到今年已经很稳定,绝对不会出现种子不稳定的情况。”

王惠风:“我没在朝廷上听沈如辉推过这颗种子,提的最多的是一颗叫洛阳南二号的种子。”

“哎呀,那颗种子不适合洛阳,那是给江南和荆楚一带的多雨地方培育的,母种就是从荆州来的,那颗种子抗涝,株高,王总管,下官以前落难时曾被育善堂救治过,在里面待过三个月,我坑谁也不会坑育善堂啊。”

王惠风一听,上下打量他,“你就是被石勒大军吓得失语,两个月连自己名字都记不起来,却因为预言了好几场天气被傅尚书破格录取为官的姜雷公?”

姜生憋屈的道:“是下官。”怎么每个人都只记得他吓得失禁失语的事?

也不看看当年他是从哪儿逃出来的。

他是从石勒大营的俘虏营里逃出来的啊。

俘虏营是外面的人给它的美称,实际上,石勒的俘虏营是粮食库,他能趁乱逃出来很厉害的好不好?

就算是现在回想,他还是忍不住打寒颤。

姜生道:“您要是不信我……”

“我信你,种子我买了。”王惠风和他谈价钱和购进的量。

此时,沈如辉也在和赵含章介绍他们今年挑选出来的稻种和麦种。

司农寺培育出来的种子并不会直接进入市场,这是为了避免种子出现意外情况,造成民间大范围的减产。

而且,民间百姓其实更信任自己留的种子。

之前几年,要不是他们没有种子,也不会种植朝廷给的种子。

反正魏晋和汉时,朝廷有支助的种子时,他们都是领回去吃了,然后种植自己留的种子。

也就这几年很多百姓没有粮种,甚至连粮食都没有,这才会领朝廷给的种子。

这倒是让他们养成了一个教好的习惯,会试探性的播种朝廷分发下来的种子了。

民间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上升了不少,这也得益于赵含章坚持不懈的让学堂和衙役到乡间宣传各种政策。

今年户部和司农寺联合统计了一个数据出来,民间人均种植稻子和麦的亩数上涨,一直占据榜首的粟大量下降,到目前为止,只占了耕地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了。

今天也只有一更,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