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拜师青城山,师兄余沧海 > 第22章 怨也不怨

拜师青城山,师兄余沧海 第22章 怨也不怨

作者:握拳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7-05 18:59: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进入巴蜀以后,道路两边平原逐渐减少。

巍峨高大,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如利剑般直插云霄的翠峦青山,出现在眼前。

道路蜿蜒曲折,难行许多,有些在悬崖峭壁上,有些需要翻山越岭。

唐诗有云:

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

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这是除李太白《蜀道难》外,唐朝诗人张文琮,一首写蜀道的诗。

讲的是蜀道地形的凶险。

幸好青城派众人,都是武林中人,练有武功,体力比普通人强了不少。

所以蜀道对于他们,虽有些难度,却不至于太过艰难。

这日。

他们来到了都江堰旁的县城。

灌县!

他们在前往福州城前,正是从这里取了马匹,正式出发的。

将马匹全都还给马肆后,楚源他们再次来到都江堰旁。

“师弟,难得下山一趟,你不准备回家,去见下你的家人吗?”

站在都江堰岸边,看着江水滔滔,川流不息的都江堰,在等待船夫撑船过来渡口载众人过江时,余沧海对楚源道。

“回家见家人……”

楚源一时间情绪复杂,陷入沉思。

四年没和家人见面,他已经连爹娘和几个兄妹的样子,都忘记长什么样子了。

在青城山上修道习武的这四年,楚源他爹楚樵也曾到青城山上,来找过楚源。

但是楚源却对他们没什么感情,再加上他是穿越者,不想和家人过多接触,让他们看出端倪,发现自己儿子兄弟,已经换了一个人。

楚樵来找楚源的两次,楚源都没有露面,被松风观的道士给挡住了。

楚樵以为楚源还在因为将其送到山上当道士的缘故,在心里埋怨他们,所以也就默默地离开了。

“怎么了,师弟,你是因为你家人,将你送到山上的缘故,所以对于他们心有埋怨?”

余沧海看着楚源神情道。

“怨!”

楚源想了想,又补充道:

“也不怨。”

之所以说怨。

是因为父母,终究将他送到青城山上,出家当了道士。

虽然因为家里的客观条件,必须有一个人出家当道士,全家人才能都活下来,但是为什么上山的人非得是他?

幸好楚源是穿越者,对于这個世界的家人没什么感情,看得也更豁达一些。

所以他说不怨。

不过。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正因为他的家人,将他送上青城山,才让他有机会拜入青城山练武,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

不然的话,若是将他留在家里。

即便日后他想要习武,拜入青城派这样的大派。

可是江湖大派收徒时,对于门下弟子的身世清白,考虑得很是慎重,恐怕要花费不少周折。

“这次就不见了吧,等过两年,我再回家见爹娘亲人。”

楚源说出了自己打算。

现在他年龄还小,如果回家的话,难免和家中牵扯上关系。

等过个两年,他稍微长大些再回去,他和家人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有句话正好能形容,楚源希望和这个世界家人的关系。

那就是一别两宽,各自安好,谁也别打扰谁。

“行吧,这看你,不过我们青城派产业不少,以师弟伱如今的身份,自然不能让你家人受苦,师兄觉得可以适当帮助一下他们,让他们生活更好一些。”

余沧海对楚源道。

“那就麻烦师兄了,稍微帮忙照顾一下就好。”

楚源对余沧海也不见外,答应下来。

他也是青城派弟子,自然用不着和师兄余沧海见外。

相比起山下,几乎没怎么相处过的家人,楚源感觉青城山上的青城派众人,外加紫云老道,才更像自己的亲人。

虽然余沧海在原剧情中,是一个嗜血反派。

但是谁让他这个师兄,对于自己这个师弟,这么好呢!

楚源只能因为自己的出现,尽量让师兄余沧海,以及整个青城派,避免走到原本错误的道路上去。

“不麻烦,都是自己人,不用这么客气。”

见楚源毫不客气地答应,余沧海看上去很是高兴。

这说明楚源,没把自己当作外人。

“爹,师叔,船来了,我们上船吧!”

就在这时,旁边的余人彦提醒。

楚源和余沧海回过神来,果然看到三叶木舟,已经停靠在了渡口。

“走,我们回山。”

看船来了,余沧海一挥手,青城派弟子纷纷上船。

……

大邑县。

槐树村。

距离青城山不足百里,位于河面宽阔,足有三丈出头的金马河边。

村子背山面河,村里百姓,平时都以耕种金马河南岸的田地为生。

村子人口不多,只有不到两百户人家。

因为靠着金马河,再加上蜀地气候温润,槐树村的百姓,忙时耕种自家田地,闲时去河里打捞一些渔获,这日子也算能过得去。

此时夏季刚刚过去,气候变得凉爽了些,半个月前还下了一场大雨,让金马河的水位涨了不少,水面也变得有些黄浊。

不过这两天河水,已经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清澈,河面也恢复了正常深度,甚至可以看到河边杂草里的游鱼。

扑通!

一个赤着上身,身形黑瘦,目光明亮,年龄十三四岁的农村少年。

从岸边一块凸起的岩石上,一个猛子扎进金马河靠近岸边,一块长十二三丈,在涨水时被河水冲刷出来,由金马河主河分流,由泥地分隔形成的椭圆形水潭里。

在水底一阵潜行后,少年抱着一条比筷子还长一些的乌青鱼,从水潭潭地钻了起来。

“又是一条,今天可以加餐了,带回去爹娘肯定高兴。”

少年嘴里边吐着河水,边高兴道。

少年游到岸边站起,将鱼放进岸边,一个上细下粗的大肚竹篓里。

这个竹篓大部分区域,都被放进河水里,能避免竹篓里的鱼不会立即死掉。

系着竹篓的还有一根麻绳,则被压在一块陶碗大小的石头下,防止里面的鱼儿逃脱。

而凑近了看,他那竹篓里,已经有筷子长短的鱼三四条,加上其他各种巴掌大小的鱼,装满了大半个竹篓。

青鲩(青鱼)、黄颡(黄辣丁)、鲩鱼(草鱼)、鲫鱼……

各类品种都有。

少年穿好脱在岸边的衣服,提着穿在竹篓上的麻绳,向岸边走去。

走过一条羊肠小道,上了田埂,每隔不远,都能看到田埂上,有一棵专门栽种,用来护土的桑树。

田里有不少村民正在耕作,他们看到少年经过,都热情地和少年打着招呼。

“二黑,又去河边摸鱼了?”

“嘿嘿,李树,去了,前几天河里刚涨过水,潭里又进了不少鱼,这次收获不错呢!”

“嗨,那看来也得叫我们家那小子,抽时间去摸一摸。”

“那得叫他快一点,去迟了可就没了。”

“呦,二黑,又去河里摸鱼了?”

“看你手里那竹篓沉甸甸的,看来这次收获不小。”

“还行,也就不到一篓子吧。”

二黑一边打着招呼,一边在村民有些羡慕的目光中,绕过七弯八绕的田埂,回到了村子里。

听到村里传来,那熟悉的鸡犬声,还有泼辣妇人和人争吵时刺耳的叫骂声,二黑提着竹篓,一边跟村子和他相遇的村民打招呼,一边继续往自家家里走去。

村子里的建筑,几乎都是用黄泥土修建,基本看不到砖房。

自家小院,位于槐树村西北方向的外围区域。

再往前走,就没有什么人家了。

之所以住在这里,是因为他们楚家来得最晚。

在一百多年前明朝立国之初,为了躲避战乱,从陕西搬来这里的。

小院是用半人高的黄泥夯土,砌成的院墙,门前栽种着一棵,碗口粗细的梨树。

虽然已是秋季,但是梨树上还稀稀落落,挂着几颗依旧未成熟的半大青梨。

二黑推开自家用几块简陋木板,用麻藤绑在一起,大概只能防得住自己人的院门,迈步正要走进去,却在门口停住了脚步。

因为他听到了院子里传来,自家爹娘正在聊天的声音。

“孩子他爹,距离你上次去青城山上看三郎,已经过了一年时间,啥时候再去山上看看吧……”

“他不愿意见我,这去一趟近百里路,老是白跑也不是办法。”

“孩子他爹,你说孩子是不是埋怨额们,把他送到山上当道士去了?”

“不知道他埋不埋怨我们,但是心里有怨气却是真的,不然为什么我去了两次,都不见他老子我?”

“你去吧,是我们对不起三郎,他对我们有怨也是应该的。”

“好嘛,那我抽时间再去一趟青城山,直到他愿意见老子我为止。”

……

听见爹娘聊天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二黑这才推开院门走了进去。

一进去他就看见,二妹楚秀和大嫂梅春芳,正在屋檐下,把竹篓里新鲜采摘来的桑叶,铺在屋檐下一张张竹席上。

那竹席上都是只有经络,没有叶肉的桑叶,桑叶上爬满了一只只白白胖胖的桑蚕。

这是秋蚕。

槐树村里每家每户,都有养殖。

等蚕结茧后,可以卖掉用来补贴家用。

梳着两根羊角辫,只有六岁的小妹楚小雨,也跟在楚秀和大嫂梅春芳身旁帮忙,将一把把桑叶洒在竹席上,玩得十分开心。

“二哥,爹娘在说三弟的事情呢!”

察觉到二哥楚二黑回来,二妹楚秀抬头,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我听到了。”

二黑将手中鱼篓,交给二妹楚秀,楚秀站起身来接在手中。

“收获不少呢!”

三妹楚小雨抢先伸头,往竹篓里面瞅了一眼,眼前一亮道。

“你真厉害,二哥。”

楚小雨崇拜道。

“那是当然。”

楚二黑笑着摸了摸,楚小雨的脑袋。

“二黑,这次你和老子我去青城山,见你三弟。”

就在这时,四十岁出头,穿着件灰麻衣,头上已经见白的楚樵,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正好摸鱼回来的二子楚二黑道。

“好,这次我跟爹一起去。”

楚二黑点头答应。

他也想看看,那个离家四年的三弟。

在青城山上,过得到底怎么样了!

想到那时候,本来爹娘是准备在他和三弟其中挑一个人,送往青城山的,最后却送走了三弟,这让楚二黑心中有些惭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