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忽如一夜风雨骤 >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两次亲征始平叛

忽如一夜风雨骤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两次亲征始平叛

作者:闲云了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8:5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因为事先谋划周全,虽然不过十天的时间,晋西北、晋南、晋中、晋东南等地的反清力量已群起响应,接管各地政权,并迅速地向山西全省,乃至陕西、甘肃等地蔓延。

姜瓖大喜道:“始料不及,始料不及哪,如此下去,只要大同跟各地连成了一片,哼,还有何惧哉?”

姜琳附和道:“是啊,只要连成了一片,咱们的力量就会增强,跟清兵回旋的余地也会加大。”

姜有光道:“所言甚是,这个阿济格也算给足了咱们面子,这么多天了,竟毫无动静。

外面传来消息,说长城外助马路(今助马口)、得胜路(今得胜堡)的援兵正往这儿赶,总兵杨振威率接应部队也出发了,相信不日就会会师。”

姜瓖沉思着接话道:“是啊,大同已成了反清复明的中心,多尔衮必然要尽全力对大同下手,大同的力量必须要加强,只要大同这里的旗帜不倒,各地的旗帜就会打下去。

而只要各地仍在打着旗帜跟清军斗,斗得越厉害,清军的力量就会越分散,大同的压力也就会相对小些。

当然了,咱们也必须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甚至破城的准备,没办法,大同跟外面就是这种关系了,相信多尔衮一定也知道这种关系。

根据多尔衮一贯的做法,他必要招降跟武力威胁并举,先围住大同及各地的中心,以防止内外串联,而后来一通招降,而后就是硬碰硬地决斗了。

这么多天没动静,并不是他们仁慈,指定是那个阿济格又出错了,这个人常出错的,还有,他们在南边也在用兵,也有兵力不足的问题,无论怎样,咱们都要跟他们斗到底……”

正说着,但见总兵杨振威丢盔弃甲地进来,忙问道:“怎么了?”

杨振威顿了顿脚,泄气地道:“我等跟外面的援兵刚刚会师,尚未来得及构筑防御,清军突然冲了过来,博洛、硕塞分向两路援军而去,阿济格跟瓦克达直奔我军而来。

这伙清兵竟跟不要命了似地,我军不敌,只得退进城来,他们乘势围了城,还调来了红衣大炮,怕是要攻城了。”

姜瓖一惊,旋即却又镇静下来,极为自信地道:“让他们围吧,攻吧,哼,就凭大同的城防,也不是他们说攻就能攻得下来的。”

众人闻言,这才略略放了心。

事实也是,阿济格疾驰回山西,依多尔衮之命,连夜进兵,击溃了意欲在城外会师构筑防御的敌兵,围了城,随即发起了攻击,虽有红衣大炮,却仍连攻数日无果。

这日,正跟诸将商量对策,多尔衮来了。

经过了一番准备,多尔衮即统兵亲征。多尔衮亲征终究不同凡响,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攻克了浑源州,又招降了应州和山阴县。

正要继续进兵,北京却传来了“辅政德豫亲王多铎染天花病危”的消息,多尔衮无心再恋战,再三向诸将交代过,自行返京,途径大同,想凭借自己的最高权威劝降姜瓖。

因此,待阿济格等行过礼,多尔衮只简单地问过情况,即给了阿济格一道谕旨,令其设法转给姜瓖,便又匆匆上路。

多尔衮的谕旨,大意是:别人招降你,你可以不给面子,本王屈尊劝你,你可以归顺,本王可以不计前嫌,赦免你的罪责,若是还不归顺,恐怕你就没有后路了,似你这等反复无常之人,天下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这谕旨显得有点没头没脑,其实,连阿济格都不知道,多尔衮在亲征前曾致信过姜瓖,已经详细地向姜瓖说明过阿济格等来山西的原因,希望姜瓖不要误会。

大同城内虽损耗不少,却还能维持,再想想自己之前所遭受的委屈,姜瓖哪里肯信,不仅不归降,反而要求多尔衮撤兵,阿济格等无奈,只能依命继续攻城。

姜瓖等不降,其他各地因清军增兵压力大增,纷纷收缩防线,跟清军僵持。

多尔衮之所以匆忙回京,除了跟多铎兄弟情深,更怕朝廷里有人乘机捣乱。

回到北京,多铎已故,多尔衮亲自操办了多铎的丧事,当然,他也确认了在自己出征的这段时间里,京城里并无异动。

期间,清军相继又攻克山西的部分州县,形势有所好转,但多尔衮耽心在山西被牵制的兵力太多,旷日持久终将影响全国,决定再次亲征。

不过,多尔衮当然不能让朝臣们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临行前他召集朝廷各衙门满、汉官员作了一番解释:本王之所以要再次亲征,并不是将士们不能胜任,而是怕将士们骚扰百姓而已。

多尔衮的再次亲征,又历时一个多月,虽然他本人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他命陕西方面的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人率部配合作战,复明势力的败象已现。

就在多尔衮结束亲征后不久,姜瓖不得不召集诸将商量对策。

姜瓖已不止一次地召集诸将商量对策了,准确地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召集诸将商量。

没办法,大同被围已经八个多月了,城内不仅跟外界的联络完全断绝,粮弹也早已俱尽,再等下去无疑就是等死。

这个时候,把诸将召集起来,不单纯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能够防止诸将因绝望而发生兵变。

显然地,局势还在继续恶化,诸将这次已不再只顾摆问题诉苦,而是提出了或降或突围两个选项。

姜瓖沉思着道:“降?绝对不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呢?降的目的,无非就是活下去,咱们又不是没降过,倒是活下来了,可那过的是什么日子?

所以,咱们又反了,大清真正说了算的多尔衮,连劝了两次,都被我拒绝了,虽然咱们尚且不知道外面现在是什么情况,但是,就拿他们在南方的扬州、嘉定的做法来看,即便咱们降了,也未必能达到咱们的目的。”

说着,姜瓖扫了一眼诸将,见大家纷纷点头,心里有了底,道:“我的意思是,突围,突围是唯一能够活下去的希望。”

诸将纷纷点头,未及说话,已听有人在道:“屁话,完全是屁话,人家把个大同城围得死死地,你从哪里又如何突围?”

说着,这人手持利剑,已跃至姜瓖身边,姜瓖不意有变,猝不及防,被之一剑斩落了脑袋,居然是总兵杨振威!

斩杀姜瓖之后,杨振威未作丝毫停顿,随即又斩杀了未及反应过来的姜琳和姜有光。

诸将大怒,纷纷拔剑向之围过来,却见外面涌进无数的嘴里喊着“放下武器”的兵丁来,个个手搭弓箭,哪个若是敢动,立即就会万箭穿心,不得不依言放下了手中的宝剑。

紧张得手里直冒汗的杨振威,总算放了心,快步行至姜瓖的位置道:“实在活不下去了,为给自己手下的六百弟兄寻一条活路,本总兵不得不暗**城,秘密跟清军统帅阿济格取得了联系,只要我等出城归降,清兵即可保我等活命。”

说完,也不管姜瓖手下诸将的反应,亲自带兵丁们押了他们出城归降。

阿济格大喜,命除了杨振威及所部外,对大同予以屠城。

大同破城后,山西各地反清势力先后被扑灭,唯独虞胤在运城破城后,乘乱逃出后去南方拜见了永历帝,奉永历帝之命,再回山西组织义军,坚持抗清至公元一六五八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