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现言 > 被夺身体三年,我在娱乐圈封神 > 第145章撕合同

席烨一进书房就坐到了书桌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展示给梨软看,“喏,这是当初签下的那份文件,我觉得这文件上的好多条款都不合适,所以,干脆作废吧。”

然后根本不等梨软同意,拿着文件就开撕!

他是真撕啊,撕的那叫一个卖力。

这要是换个人肯定会以为席烨撕的是假合同。

可是梨软的视力

《被夺身体三年,我在娱乐圈封神》第145章撕合同

本章内容字数过少,其他网站可能还在更新中,后续会自动修复。

以下内容与本书无关。

詹闶说要亲自上阵说书,那就肯定会亲自上阵,而且是不带耽搁的那种,只过了两天时间就开始了。

明时坊的书馆还得几天的修缮时间,他就暂时先在日忠坊鼓楼斜街的书馆登台,每一场都不会少了对读书人的嘲讽和揶揄。

通过这次书馆再被砸,他也彻底撒开了。连特么保定府学的生员,都一口一个妖道叫着,还留什么脸啊。大家摆开阵势直接干就是了,不分个胜负决不收兵。

在鼓楼斜街连说了三天,明时坊的书馆终于修好了,换上了新玻璃和新茶具,詹闶也转战场地。

午饭后稍事休息,詹闶就出发前往明时坊。为了不显得自己与书馆格格不入,特意戴了一顶东坡巾,放弃平时常用的所谓行道教乾坤冠,但身上还是穿了一件的改良版蓝色窄袖直裾,以示自己与当下人文的区别。

(所谓的巾,其实就是帽子。什么四方平定巾、东坡巾、方山巾等等,都是款式不同的帽子,而不是头上裹一块布的那种。理解的,就当没这段解释。)

来到书馆,已经得了消息说展闶会到明时坊说书的人们早就坐满了。如果严格分类的话,这些人就是詹闶的粉丝,听他说书简直是欲罢不能。

再怎么也是多了六百多年的历史知识,在现代社会的泥潭里练就了一身本事的人。各种见解总有独到之处,常常能说到关节上,吸引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甫一登台,下面就呼啦啦地响起了掌声,这种据说是行道教特殊的喝彩方式。当然也有保持传统的,在台下大声地叫好。

詹闶在小桌后面坐定了,收拾一下桌上道具的位置,一边笑着道:“还什么都没说,就有人喊好了。你这是在败坏我的名声,摸不清的还以为我雇了人捧自己。具体是谁我不说,但以后一定要改,改不了我就天天上你们家吃饭去。”

“好……”话音刚落,楼上楼下又传出若干叫好声,惹得满座咧嘴,哄堂大笑。其实呢,还真有人巴不得詹闶到自己家里吃饭,毕竟不是一般人啊。

简单的玩笑过后,就要正式开口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啪”,醒木一敲桌子,詹闶用了和以前不一样的节奏,换在下半阙的中间来了一下子,顿时这新鲜劲儿就有了:“隔江犹唱后庭花。”

“不能总让你们在一个地方抓我!”詹闶开调侃一句,又惹得一片叫好,这些听众是非和他杠上不可了。

詹闶也没有再说叫好的事,这东西越说越有人架秧子。马上进入正题:“这是杜牧之的一首七绝,借古喻今,抒发自己的忧国情怀,写得相当好。可今天为什么要说这首呢,咱们主要是说说女人,还得先从这商女说起。商女是什么呢,大家应该都知道,干那个的,不是好营生。这里问题就来了,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谁都知道不好,她们为什么要干那个?”

为什么要干那个,这问题还真没多少人想过,至少现场就没人想过。詹闶的问题一出来,都你看我,我看你的,这不是自古就有的营生吗?

稍作停顿并不是让大家去想,而是用一个小技巧,让他们能想又来不及:“这第一个,肯定是生活所迫啊,一个女人活不下去了,只能用自己赚个活项。第二个,是因为别人活不下去了,父母也好,兄长也好,当然还有汉子卖妻的,自己不想着去找活项,就拿别人去换,乞讨这种事丢人啊。其他也有,什么拐卖的呀,俘虏的呀,反正太多了,数不来的多。这就说明了什么,她们不是天生就愿意做那个的。”

这种言论其实是很危险的,老朱同志就是大明头号妓院老板,还把很多罪臣的家眷都弄去干那个,一不小心就是辱没陛下的罪名。

詹闶敢这么说,自然不会没准备。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对《泊秦淮》这首诗的批判上,你不骂那些去干那个的人,为什么偏偏奚落干那个的人呢?不只是质问,还拿出了花蕊夫人的《述亡国诗》来做对照,男人都特么不关心国事了,投降的投降,浪荡的浪荡,哪来的脸把亡国之恨推到窑姐儿身上,她们不干那个,国家就有救了吗?

说完这段,就是从花蕊夫人到南唐大小周后,再到靖康之耻中被金人虏获欺凌的一众后妃公主,再到唐汉时期的和亲公主下场之凄惨。

总之就是把女人为国家付出了多少,而天下又为女人做了什么,作为主题,去讨伐大明之前的历代王朝。

秦以前各国战乱争分,相互间都有通过结亲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但那些都不叫和亲。秦以后都是大一统的江山了,为什么反倒要去用女人求和平呢,而且是送给野蛮残暴的异族,伺候完老子伺候儿子,伺候完哥哥伺候弟弟。

为什么不能硬起来干他娘的,为什么国家出了那么多名将,还是会屡屡被周边各类异族侵略、欺辱?

很简单,有人不想让国家太强大,不想让国家的安定繁荣出现在别人的功劳簿上。只要不是我做的,任何人都不许做好事,任何人都不得对国家有功劳,当然我也不会去做好事。

具体是什么人,自汉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堂堂华夏就成了任人拿捏的软蛋。宁愿抱着幼帝跳海自杀,都不敢咬紧牙关去和敌人拼命;宁愿躲在女人的身后苟且偷生,也不敢挺起胸膛说一声自己是爷们儿。可论到折腾女人,却是比谁都心狠手辣。

为什么会有这一切,因为某些人从根子上就不正。见到别人比自己更受欢迎,就想办法将其杀掉,还要加上诸多罪名。(详见少正卯)

实际上呢,上梁不正,下梁自然也是歪的。金人来了迎金人,鞑子来了迎鞑子,只要我能长存,做亡国奴又能怎样,那也是奴上奴啊。

台上的詹闶侃侃而谈,台下的众人津津有味,还不断有人叫好。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都精准戳中人们对某些阶层的憎恶点,认同感就是这么出来的。

这种以颇具身份地位者放下身架,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方式,最能获得信任与拥戴,偏偏又是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名教做不来的。

詹闶要在两座书馆各登场五天,不可能天天就讲这些,也不愿意和其他说书艺人抢生意。所以他多半时间讲的都是西方故事,也会改编《角斗士》、《木马屠城》之类的故事来丑化一下并不存在的西方文人,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数量最少的东方故事,却是最深入人心,也最能得到大家的共鸣。

亲自到书馆上台,是机缘巧合,也是刻意为之。名教集团内部显然已经开始扭曲事实丑化詹闶和行道教了,他要是还不闻不问,未免会给人一种忍辱偷生、怂货可欺的错觉,主动出击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可惜的是他不能专职干这个,不能长期奋斗在敌我斗争的第一线。行道教的人头再少,他也是一教之主,总是冲锋在前的话,光环就会逐渐淡化,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而且他要忙的事还有很多,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琢磨如何亲力亲为,在宣传口上做一个文艺兵。想要和名教争出个胜负,嘴炮只是小道,关键还得看硬实力。

硬实力无非就是生产资料和银子,只有手中掌握了这两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权利,行道教才算有了壮大的基础。

目前来说,詹闶已经弄出了钢铁和纺织这两大利器,高产作物也随时可以大范围铺开。但这还远远不够,想要对腐朽而顽固的名教集团形成碾压局面,少说得三十年以上的不懈努力才行。

计划是早就有的,詹闶也是这么做的。就在结束了短暂的书馆艺术生涯后两天,冶铁厂又传来了好消息,手工时代的匠人们,再次打破技术局限,完成了新的创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