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长风万里尽汉歌 > 第四百六十一章 江南财富云集,将士何不自取?

宋军的下一步行动,并不仅仅是洛阳城中一些人拿定主意即可。时已不同以往,那西军诸将的意见也是要正视的。

不然那种师道怎的就加了枢密使衔,就是刘延庆都可自称“太尉”矣。

南面王庆、北面田虎打下,大小种及手下诸将,一个个都加官进爵,连身处淮南被梁山军打的灰头土脸的姚古,都不仅恢复了昔日职衔,更再进一步成为了环庆路兵马总管钤辖。这自非是因为他在淮南的战功苦劳,只是因为姚氏在西军中的影响。

又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寒冬时节,西军诸将器具信都城中,彼时童贯已离开此地,前往遍地募兵去了。他手下兵马几乎尽没,但官职仍在,更重要的是他自家手中仍有钱财。

种师道取而代之,西军大将云集本处。

“朝廷欲要我军征伐江南。”种师道的语气甚是平静,“特命正臣先生前来,不日即到,调我军尽数开往江南,与南路军合二为一,镇平方腊。此事关重大,老夫也作不了主,今天特请诸君前来会商。诸君可尽抒己见,详尽议论,不必拘泥体貌,钳口结舌,日后又有后言。”所谓的正臣先生,便是范仲淹之孙范正臣也。现任太常寺太祝,固然是远不如祖父辈出众,但范家与西军有着断不可的香火情谊。那范仲淹就不提,其子范纯仁、范纯粹也皆曾在陕覀任职。

要明白违抗朝旨,上书反对出兵是不可能的,但种师道也知晓,自己手下兵将这些日子里连连厮杀征战,确实有些劳累,更重要的是灭田虎不净,复为梁山军挫败,士气低落也。

朝廷如果有大笔的钱帛犒赏,那一切不提,可问题是朝廷内库空荡,这可就麻烦了。如果被强令出征,那队伍士气恐会更低落,还会把西军与朝廷的关系弄的不美妙。如是,以种师道之老辣,也只能‘无为而治’,暗暗鼓动麾下军将表示反对意见,让官家派来的特使亲自看到将领们对这场战争既不热心,又不支持,把这个消极的反应带回朝廷去,如此才有可能改变官家的决策。

种师道的用心在监军谭稹看来是洞若观火。实则他也甚是赞同种师道之策略。朝廷既然无有钱帛了,何若不将西军就地驻扎,就食于地方去?暂缓出兵则个,也免得伤了军心不是?

他前日里接到了梁方平的来书,自童贯失势,梁方平自军前回归后便取而代之,成为了当下的内侍第一人。他叫自己尽可能促成此事。叫诸将明白这一战的意义,晓得朝廷的决心。但没钱没粮的,空口白牙谁会以为然?

近来时候,谭稹已经不止一次向下面诸将透出口风,想必那种师道也有动作。下面诸多军将是不是真的明白此事,还不可而知。可他们本就是局内人,已被卷入了这场交锋。

他们有的是喜上眉梢,感觉到烫手的富贵已经逼人而来;有的是面含重忧,唯恐一场不可预测的祸患来临。心思纯正的,想的是扫荡叛贼,匡扶大宋江山,跃马横戈施展男儿好汉的身手;而心思不纯正的,则在贪婪的打望着江南的财富。

朝廷若无钱粮劳军,便只能把江南百姓的血肉来犒劳他们不是。

面对着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各人根据自己的心情、见解,对朝廷、部队与自身的关系,或者单纯从个人利害的角度上考虑,作出各种不同的反应来。

但虽各人都有着自家的小算盘,可有一点认知在诸将中间还是一致的:今天的军议不同寻常,今日的决定更关系到全军和每个人的命运。这般就叫他们不能像往常一样对只漠不关心,或者轻率而为。

刘延庆、杨惟忠、赵明、焦安节等等,他们相互观望、相互窥测着彼此的面色神情,却没人不肯开第一腔,做这出头之鸟。

一时间大堂中一片寂静。

过了好久,大家才听到北路西军都统指刘延庆开口,在小种没有到场的情况下,他认为自己在入关西军中的地位是当数第三的,而局限于北路军,自然就是仅次于种师道的地位。

如果别人有顾虑,不敢首先打破沉默,那么理应由他来打破。就像皇帝发问后,众官僚为难,这时候就该是由宰相来大破尬局。

“洒家半生戎马,出生入死,绝非贪生怯战之辈。”他字斟句酌,尽量做出副持重的样儿来,但文采有限,肚子里墨水不足,说不到三言两语,就露出军汉本色来。“想我军自前年时候就兵不解甲,去岁从入关,先战河东,后战河北,更可谓是马不停蹄,好不容易还北地一大致太平,将士们筋疲力尽,如何这又要出征江南了?依我之见,还是来年再动兵戈为好。”若是打梁山军他不会说半个不字,丧子之痛叫刘延庆恨梁山军入骨也。但是方腊跟他有什么仇什么怨?

刘延庆率领部分鄜延军前往蜀地镇压川南彝民之乱,血洗泸南,当地人民恨不得寝他们的皮、食他们的肉。而战争中,他自己的部下也损失不小。这刚刚从川南回来就被被调来中原,先打河东后战河北,确实疲惫。更重要的是,这鄜延军连连厮杀之见消耗,就不闻增补,因此听闻宋室还要调他去江南厮杀,甚是抗拒。

刘延庆的结论虽符合种师道的愿望,但他说得太不加遮掩了,甚至太愚蠢了,非但不能为种师道张目,反而可能成为对方攻击的口实。

大将杨惟忠的面颊抖动了几下,连带也扯动他的颊髯,似有动怒之势。

但在他开口之前,年轻性急的刘锜已经抢在他前面说话:“太尉此言差矣!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辈分属军人,久受朝廷恩禄,一旦官家有公事勾当,正是我辈效命之秋。怎得推托抗违,私而忘公?小将之意,还当遵旨出师、报效国家为是。”

刘锜的话表面上是驳斥刘延庆,但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私而忘公”四个字的分量下得很重。就是种师道听了,也不禁皱皱眉头。

他年岁已大,最不愿意看到的便是身后英名有污。

刘锜的言语虽甚是不客气,却正点在种师道的要害处。而他也可以说是今日帐中,可以最不买刘延庆颜面的人之一。

作为刘仲武的儿子,在大哥已丧的情况下,刘锜已经是他这一族在军中的代表了。而且背靠着谭稹,只就是论事,还真的不怯刘延庆。

他主张遵旨出师,是既考虑了自家得失,也是有意在寻刘延庆的麻烦。种师道的担忧未尝没有道理,可他为了讨谭稹高兴,只能故意如此。至于针对刘延庆,那是刘延庆自己留人口实。

稍后就是杨惟忠,以相同的理由支持刘锜的主张。“好男儿当从刀枪上搏得富贵,太好机会,岂容错过。”他因为出身的缘故,历来都将“恪遵朝命”挂在嘴边,现下也自然是遵旨出师。

当然,那赵明一类的种师道嫡系,也纷纷开口,言论自然是支持刘延庆的。理由人家也很直白坦荡,久战兵疲,士气低落,朝廷奖赏寥寥无几,强令出兵恐军生怨言。

如此两拨人争论难分高下,最后这决断又被推到了种师道面前。大家都把眼睛觑着老成持重,久处军中威严深厚的种师道。

种师道是种氏家族的人,其家族数代人中名将辈出,然他能享有大名,靠的却绝不是家族、祖先的力量,更多是依靠自己多次陷阵血战,建立功勋,这才取得目前的声誉和地位。

作为一个经略使,种师道自是由宋廷批准任命,可作为一个军人,他的威严被军队广大官兵共同认可,这却是需要实打实的功劳才行,与朝廷的任命乃是两回事情。

“官家手诏,岂可违背?夷适(刘锜字)言之极当。”种师道沉吟半晌,似经过极大的思想斗争后,开口说道,“然老夫所深虑,我军自成军以来,百年中只与西夏及诸羌对垒作战。除去年刘太尉去川南一战外,其余各军,几乎不出西北一隅,实见闻有限。今岁,我军一分为二,北履河东河北,南下荆南荆北,吾与兄弟曾有书信往来,听其言语,那荆湖之地光景与北地大不相同,人生地疏,军情不谙,湖泊沼泽,高山密林多也。想那江南更甚之,此一旦大军难出,制胜之策安在?此处,诸君倒要慎重筹思才是!“

种师中提出一个具体的难处,引起大家思考。接着,众人又听到军中参议赵隆开口道:“相公所虑甚是。这等大事,必须计出万全,才有胜算。岂可孟浪从事,陷此一军,兼误了朝廷。”

这人乃是姚氏门下大将。当初姚麟【姚古叔父】出战,身受重创,叫说:“吾渴欲死,得水尚可活。”但那水源就在敌营近处,想要取水如何容易?是赵隆独身潜往,渍衣泉中。被西夏军发觉后,赵隆且斗且行,返回大营,衣水以喂姚麟,后者方才苏醒。

按道理,赵隆与种师道、刘延庆都非一路人,甚至他与刘延庆还有不对付。因为他是军中参议也,位仅次刘延庆,而老二与老三的矛盾,乃世之常态。且姚雄致仕后,姚古未能顺利上位,与压他头上的二刘都有不对付。但现下赵隆却与刘延庆站在了同一个阵营,非是因为别出,只因为他真的不看好江南平叛。

西军合二为一,这个不算甚。但朝廷无有钱帛发赏,那就唯有叫西军自取之。如此必要掀起一番大祸,那江南战事胜败不提,却定会是血流成河,杀戮无穷。

如此安是朝廷该有的勾当?

但赵隆的言语却换来了谭稹的一声冷笑,“参议之言太过可笑。为军者,就当敢战以报朝廷,岂能畏首畏尾。这般直恁负恩!甫见朝廷有难,便敢不尽力了!”

适才,外头有人递了一句话于他,谭稹听了后,心中默念一声“阿弥陀佛”,态度陡然一定。

“朝廷国库空虚,无有钱帛发下,却是有亏欠将士之处。然江南财富云集,为天下众人皆知,诸君何不驱使将士自取之呢?”这下一句话里,他赫然见将种师道、赵隆的担忧处给挑明了。

此举出乎众人意料,就是刘锜都‘啊’出了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