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极品农妃 > 第二六四章 道之以政

极品农妃 第二六四章 道之以政

作者:leidewen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08:00: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题目:

一、中国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在古代,孝有多重含义:“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了推行孝道,儒家经典里编有《孝经》,更有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在民间广为流传。孝的文化在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你如何评价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里如何继承“孝”这一传统美德?提倡孝道的现实意义何在?(参见教材第33-36页)

二、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混乱,孔子、墨子都主张用“爱”这个药方来疗救。但是,他们两人的爱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爱是仁爱,墨子的爱是兼爱。

“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具体说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人。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说就是波纹差异--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即每个中国人根据与自己血缘关系的远近、或有无血缘关系,来确定与别人关系亲密程度的远近,这是爱有差等。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不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华夏夷狄,统统一样地爱。墨子的兼爱是一种类似基督教的博爱,但却被孟子斥责为“无父无君”。

试比较“仁爱”与“兼爱”(参看易中天《先秦诸子白家争鸣》)

三、除个别儒家(如荀子)之外,大多数儒者都主张人性是善的,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最有代表性。而法家尤其是韩非子不赞成性善论,对人性的趋利避害多有论述。

儒家从人性善出发,重道德而不重法律,主张以德治天下;法家则从人性趋利避害出发,重法律而不重道德,主张以法治天下。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刑治和法治的结果,是人们“不敢作恶”。礼治和德治的结果,则是“不想作恶”。哪个更好?

试比较儒家、法家的治国主张。

四、有人说:中国古典建筑是木结构,西方则是石结构;中国建筑是群体的,西方则是单体的;中国建筑是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人住的是院子,西方人住得则是房子……

结合具体建筑谈谈中西方建筑差异以及成因

五、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茶绝非仅仅是一种饮料,其人文底蕴亦远远超出饮食文化的范畴。在他们看来,品茗,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审美情趣。茶使人荡心涤肺,洗脱凡尘,体现了一种朴素、恬淡,清廉的精神和人格追求。老子说:“清净为天下正。”茶所具有的“清”的特点,与中国哲学思想正好吻合。

请结合古今文人品茶啜茗的经历,谈谈茶所象征的人文精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