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禅观与净土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8:38: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次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有关净土宗往生的问题。

我们上次讲到《念佛篇》,就是怎么样建立我们心中的佛号。我想,经常在念佛的人,我们会发觉,当我们心中要建立佛号的时候,刚开始是有障碍的,因为我们会打妄想。所以,我们原来的妄想跟新进来的佛号会产生一种抗拒、排斥的作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善导大师说要修皈依,要具足皈依之心。

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皈依呢?

善导大师说要建立两种的信心:第一个,我们要相信自己, “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当然,我们一般的人,没有经过观照的人,我们会觉得说,我今生也没做什么错事。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回溯到无量的过去,我们会发觉我们过去已经累积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而这个罪业的力量我们现在已经没办法处理了。就是说,你从现在开始不睡觉,也不吃饭,每天拜忏,也没有用了。

所以,我们现在、今后面对着无量无边的罪业,而我们自己已经没办法处理了。这是第一个概念,先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是一个需要被救拔的人,而我们自己却没办法去救拔自己。

那么第二种信心呢?相信“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们。

所以从这两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业障深重;对弥陀的信心,相信弥陀必定救拔,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生皈依。这个时候,当你再提起佛号,跟你平常念佛的时候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那叫一个坚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

也就是说,念佛的人会失败,只有一个原因——你没有决心,因为你认为佛号对你来说可有可无。你这种心态,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都没有用,因为你不能把佛号跟你的生命做一个重要的连结。因为对你来说,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是扮演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也就是说,没有它,我照样活得还不错。这样子,你一辈子不可能把佛号念好,不可能,因为你的心态不具足皈依。

所以,在《念佛篇》,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告诉自己,我们怎么样把自己的生命跟阿弥陀佛的功德做一个明确的定位,你要把位置找对。我们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必定救拔”。你只要有这种概念,你一定可以把佛号念好。因为你的心态改变了,你从一个“我想要念佛”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念佛”。

这个是我们在前面《念佛篇》花了三天的时间跟大家讨论的,怎么样建立心中的佛号。

这次的主题就是,当我们把佛号建立以后,我们怎么样引导佛号,让它导归净土。建立佛号只是建立心中的一种资粮,一种功德的资粮,但是这个佛号临终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导归净土,不一定。因为你念佛的时候建立的皈依,是跟阿弥陀佛的名号建立的皈依,而导归净土是要建立你跟净土的愿力,这两个所缘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念佛的所缘境是佛号,是阿弥陀佛;往生的所缘境是净土的依正庄严,这是两码事。所以,当我们提到往生的时候,就牵涉到临终的感应道交了。

感应道交,在经典当中讲得最明确的,我们引一段小经文来说明什么叫感应道交。它说,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也提起佛号,他也提起佛号,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往生,有些人没有往生呢?同样是一句佛号,为什么有些人的佛号能够求生净土,有些人不可以?佛陀讲得很清楚,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个地方讲到两件事:

第一个,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自受用功德是:佛陀是法界身。法界是什么意思呢?圆满自在义。“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但是,当佛陀的功德从自受用转成众生的他受用的时候,那对不起,佛陀不自在。佛陀要把功德跟众生分享的时候,他必须要遵守因缘所生法,佛陀不得自在。当佛陀要把功德跟大家分享的时候,他的关键是什么呢?“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是怎么想的?你心中有什么样的念想,这个就很关键了。佛陀不能主导我们的念想,佛陀只能够普门示现,佛陀只能够满足众生的念想。

所以,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你很会念佛,但是不一定你就能够往生。因为念佛跟往生本来就是两码事。

我再讲一次,念佛的因缘,是对佛号的信心,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往生的因缘,是你跟净土功德的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愿力。这本来就是不同的所缘境、不同的因缘。有些人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很好,但是他对净土是陌生的,他不可能往生。你对极乐世界陌生,你怎么会产生往生的念想呢?这不可能。你肯定是怎么样?娑婆世界的念想!

举一个例子。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法师叫僧藏法师。这个法师出家以后,在《高僧传》里面说,他白天为大众僧服务,晚上就静坐念佛。所以他的一生主要有两个功德,一个是修福,为大众师修福;第二个就是持名念佛,可以说修学善根。临命终的时候,这两种功德都现前。诸法因缘生,你有栽培这个善业,肯定会现前。

但是他是怎么现前呢?他是福报力先现前,六欲天次第现前,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整个六欲天次第现前。但是这个僧藏法师的心态,他自己认为“非所愿也”,这不是我心中的所求。所以六欲天现前以后,再次第地消失。最后他念想极乐世界的功德,极乐世界才现前,最后感应道交,往生极乐世界。《高僧传》的作者,在这里做出了评论。他说,临命终是一个人内忧外患的时刻,六欲天是何等的殊胜快乐,他为什么能够不为所动呢?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往生的念想。

所以诸位!我们一般正常人一辈子这样子走下来,我们造的业绝对不是净土的业而已,你肯定是造了很多很多多元化的业,各式各样的业,指不定临命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业会先起现行。那么你怎么能够坚持到最后,等到阿弥陀佛的莲花现前跟他感应呢?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坚定的往生的念想。如果你抱着一种六神无主、可有可无的心态,那你临命终的时候,肯定是什么东西一来你就跟它走了。所以,当我们透过皈依开始建立佛号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让这所有的佛号导归净土,就是怎么引导佛号。

当然,佛号是受我们心态的引导,“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当这个法界身的功德进入我们心中的时候,阿弥陀佛把功德释放出来,被我们接收到心中的时候,那阿弥陀佛就没有主动权了。就是阿弥陀佛本来是主动的,是无量的功德庄严,但是当这个佛号进入到我们内心的时候,佛陀丧失了主动权,由我们的念想来主导了,“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变成我们的内心来引导佛号。

所以我们这个课程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把我们平时所念的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集合成一种往生的力量。要怎么做,这个重点,还不在于念佛的数目,而是心态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要怎么样减少娑婆世界的念想而增加往生的念想。就这个概念。

我们看讲义。从一种往生的因缘来说,我们分成四段来说明。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甲一、生命的主导

甲二、生命的转变

甲三、往生的力量

甲四、结示劝修 今初

第一个,我们谈谈生命的主导者。到底一个人的生命临命终他将往哪里而去?生从何来,死将何去,由什么因素在主导我们生命,首先要了解。

第二个,当我们的导向已经错误的时候——我们现在很清楚看到,我们生命的导向是往娑婆世界在主导的时候,我们应该产生一个什么样的转变?我们如何来改变这个趋势?这两段都是讲修行的理论。

第三个,就实修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建立一种往生的力量,透过这个往生力量的建立,把所有的阿弥陀佛的佛号导归净土?这第三个,这是我们的正宗分。

第四个,我们把前面的整个观念做一个总结,结示劝修,以一个偈颂做总结。

甲一、生命的主导

我们先看第一段。所有净土宗的人,都要先知道一件事情: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就是我们生命临终的时候,有哪些因素是在主导着我们。

天台宗把生命的缘起分成三种概念。天台智者大师,他那个判教,藏通别圆四教,四教判教里面就把它判成三种缘起。

三种缘起

一、 业感缘起

我们一个人的人生,为什么他会快乐,为什么他会痛苦?为什么有些人死了以后能够做人,有些人要到三恶道去呢?第一个概念,就是业力不可思议,“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学习佛法第一个概念,就是人生是由业力来主导的。

业感缘起的思想,是我们刚学佛时候的第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它的缺点,会创造一种对立的思考。如果你老是活在业力,你什么东西都是用业力思考,在你的人生当中,你的念想就是善业、恶业,然后就没有了。你根本没有空性的思考,没有心性的思考,只有业力的思考,那么,你这种人容易落入两种极端:

第一个,对生命过度地乐观。比方说人天种性。你既然“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那我来生想快乐,离苦得乐,我当然是多多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多修善业。这是第一种人。

这种人当然就不知道怕。他为什么做义工呢?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念想,就是观想来生美好的愿景。比方说财富,比方说名利,比方说甜蜜的眷属等等,人天种性。他看到了人生的蜂蜜,没有看到人生后面的刀锋。这是第一种人。所以业感缘起,第一个,对人生过度地乐观。

第二个,声闻人,对人生过度地悲观。既然“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诸位知道,业力的东西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造善你也不是一直造善,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生灭,所以他变成一种思考,叫作灭色取空。

声闻人在业感缘起会体验一个道理,叫“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用无常这两个字的概念来看遍人生,他觉得人生都是暂时的,都没有价值,“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他把所有的生命的希望寄托到哪里呢?“寂灭为乐。”他认为,只要是有为的生命,你就要付出代价,因为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悲哀的,都是不幸的。人生的快乐只有一种情况,让生命现象消失掉,让寂灭的现象现前,这是唯一的出路。这种思想也太过极端,过度地悲观,否定了所有生命的价值,否定了一切有为诸法。

所以,业感缘起的好处,会让一个人谨言慎行,注意业力不可思议。但它的缺点,容易落入乐观跟悲观这两种的思考。

举一个例子,业感缘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目犍连尊者的灭度。目犍连尊者我们都知道,佛陀弟子里面神通第一的。他老人家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以过去的业力看到了执杖外道朝他那个地方走过来。当然,阿罗汉不想要惹事生非。以他的神通力,这些外道算什么呢!目犍连尊者可以一手把须弥山给擎起来,把须弥山拿起来!但是作为阿罗汉,他就是无诤三昧,他就是不想跟众生有这种纠纷。所以他就用神通力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继续打坐。

但是没多久,执杖外道又到他打坐的地方去了,他又用神通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如是第三次,执杖外道还是出现,他就知道业力不可思议,闪不过了,所以他没再离开,就被执杖外道打死了。在《阿含经》上说,目犍连尊者是被打成肉酱啊,是阿难尊者用衣服把他的肉包起来,到佛前,他才用神通力把他的肉结合起来,向佛陀礼拜以后再入灭。为什么?因为神通难抵业力。

再举一个例子好了,比方说释迦族的灭亡。诸位!“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佛陀,贵为佛陀,他保护不了他的家族啊。释迦族的灭亡是,琉璃王派了大军要去灭释迦族,佛陀在路上经过三次的阻碍,都没有成功,结果释迦族整个家族被灭掉,一个都没有留下。那整个恒河啊,杀到血流成河,都是红色的。目犍连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救起了五百个壮丁,希望能够留个释迦种。结果杀完以后,救起来的这五百个壮丁也变成血水。为什么?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不可改变。

业感缘起的公案,在《阿含经》处处皆是,强调业力不可思议,而且他这个业感缘起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你看声闻戒里面,很多的业造了以后是不通忏悔的,不可以忏悔的,因为它的来源就是业感缘起。

所以我们了解人生的第一件事情:业力深深地主导我们的快乐,主导我们的痛苦,主导我们的来生。这是第一个概念。当然这种概念不圆满。

二、赖耶缘起

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赖耶缘起,叫作万法唯识。当我们从业力的思考提升到大乘佛法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会知道,其实业力是没有自性的,业性本空,因为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就是说,其实业力是保存在内心的深处,这个很重要,他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什么叫业力?它就是第八识的种子嘛。

那么这个地方就给我们一个希望了。既然业力是以种子的情况摄持在内心当中,那么第八识怎么样?它受熏。也就是说,你第六意识的思想很重要。你本来业障很重,但是你学经典以后,你开始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比方说富贵从布施中求,你本来是贫穷的业很重,但是你开始学习施舍,用布施的心来转悭贪的业;比方说我们过去生因为瞋心重,所以造成丑陋的果,丑陋的业很重,业力一直在释放,但是我们今生修慈悲观,庄严从慈悲中求。这个时候,你的思想会改变你的业力。为什么?因为第八识是受前七转识的熏习。

所以我们看,“唯识所现,唯识所变”。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第一个识是“唯识所现”,这个识是第八识,就是业力;第二个,“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前六识。前六识当然主要就是前五识的感受还有第六意识的想象。当然,想象是关键,就是你培养一个美好的想象,会改变你的业力。

我们这样讲,从唯识的角度是这样看的。假设你活八十岁,前面四十岁不能怪你,不能怪今生的你。因为前面的四十岁,你的思想没有成熟,你前生业力的主导成分很大。就是前面四十岁你所现出来的身口意跟你今生没有很大的关系,跟前生有关系。但是四十岁以后,你的第六意识已经活动四十年了,某种程度,你今生的思想的因缘已经放进去了。所以,一个人年纪稍微大一点,可以看出你今生的思想有一点轮廓了。就是,一个人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大概也看到你过去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的成分就不高了,主要看到你今生的思想,因为它受熏。

举一个例子,《了凡四训》,这是最简单的例子。你要是业感缘起,“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袁了凡先生,他让人家算命:他本来是没有儿子,第一个没有儿子;第二个,活到五十几岁,短命。但是他开始修他的思想。他觉得他这个人刻薄、孤僻,所以他开始修慈悲、包容,后来他改变了。他生了两个儿子,自己也活到八十几岁。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其实你的思想更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从一种业感缘起慢慢地提升到——哦,原来万法唯识。生命,其实业力是一个次要因素。

以净土宗来说,这个很重要啊!你如果相信业感缘起,你就不会往生了,那就没有什么带业往生的概念。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为什么生死业可以带走?你一定要建立万法唯识,你一定要有大乘思想,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就是我们可以透过思想的转变来引导业力,这是第二个概念,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这个思想的转变,我们到后面会广泛地应用。

所以我们到现在已经知道两件事情了,人生是由业力跟思想的结合,包括平时,包括临终。当然,思想是主导者,业力是被动的。

三、真如缘起

第三个思想也很重要,叫真如缘起,就是正念真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前面两种概念都是在探讨人生的枝末。就是,反正你已经有人生了,人生是往好的方向走、往坏的方向走,就是业力跟思想结合。而真如缘起探讨生命的根本:为什么会有生命?你从什么地方来?

那么这个地方就牵涉到安住真如的观念了。安住真如,我们解释一下。

真如有两个意思,你要安住,要去了解它两层意思:第一个,清净义;第二个,具足义。

以真如本性的概念来看人生,是“达妄本空”,他觉得人生本来就不存在的。这是第一个思想,清净本然,就是本来就没有人生。

那么人生虽然本来没有,但是,知真本有——具足义。我们一念心性,其实它不但没有业力,也没有妄想,它本来是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也就是说,按照《楞严经》、《法华经》的思想,我们一念心性用来打妄想,用来造业,用来轮回生死,是不正常的;而用心性来成就功德,来往生,来成佛,是正常的。这个是一种概念。也就是说,同样一念心性,佛陀把它操作成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是正常的,这是合乎本性的,顺从本性的。而我们是操作错误。

当然,我们无量劫来一直流转,我们一个人一天到晚做乞丐,就觉得做乞丐很正常。其实不对呀!所以诸位,你想要改变人生,你想要求生净土,首先,当你要厌离娑婆的时候,很重要一个观念,你要否定娑婆的存在,这个概念会对你产生很大的加持。如果你肯定本来就有娑婆世界、本来就有业力,你就很难处理你的业力,很难处理了。所以,这个“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业力的存在,从根本上否定妄想的存在,就是本来是清净的。

站在根本的角度来处理你的无量的过去!

那么,站在根本的角度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解释一下。一念心性本来清净,那怎么会有人生呢?因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然,生灭相这个我们都能了解,一个人造业本来都是生灭。但是请你不要忽略了,真如缘起讲生灭的时候,它多了两个字,叫作“虚妄”,它的生是虚妄的生,它的灭也是虚妄的灭。所以,从真如的角度,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是没头没尾。

诸位!当你离开人生的时候,你凭什么能够安然自在地离开娑婆世界?因为本来就没有开始,这很重要!如果你觉得人生有个开始,你就很难处理,你就很难收尾,就没法收尾了。人生是没有开始,它从空性而来。其实人生是无中生有,你本来就不是这个样子嘛!你今生是这副德性,只有一种解释:无量劫来曾经有一个业力,你前生临终的时侯打了一个妄想,把这个业力给激发出来,所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而这个业力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就像电池一样,它不断地释放、释放,释放到八十岁,没有了!跑哪里去了?它从空性而来,它也往空性而去。这就是你的人生,是这么回事。所以,从真如的角度来说,它不生也不灭,它不垢也不净,它不增也不减。这个就是安住真如、不随妄转。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要处理三件事情,三件事情都很重要。诸位!我们一路走来,在娑婆世界七十岁、八十岁,我们遇到很多的人,人与人之间有恩有怨。人生是错综复杂、酸甜苦辣。但临终的时候,你要离开它的时候,你一定要处理三件事情:

第一个,你今生所造的业力怎么办?

第二个,你今生打那么多妄想,那些思想怎么办?

第三个,就是你站在什么角度去处理它。

就是真如安住不安住?你只要不安住,你业力也很难处理,妄想很难处理。所以,这个真如缘起它本身不是在处理问题,它是你站在什么角度来处理,你是不是安住。就是站在一种“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角度,来处理业力,来面对妄想。

举一个例子。春秋时代,有一个楚国的国君,他的祖先留下一个很好的弓箭。这个国君有一天带着这个弓箭到山中去打猎,打完猎回来的时候,这弓箭不见了,找不到了。当然这件事很严重,祖先留下来的弓箭不见了,上上下下找了三天都没找到。

但这个国君也不简单,他有他的智慧。他突然间哈哈大笑,说,不用找了。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弓。”楚国的国君失掉弓箭,楚国的老百姓得到,反正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得也没有失。标准的国王,以国家为己念。

孔夫子听到这句话,不满意:干嘛说楚人得弓,楚人失弓呢?你这个弓箭秦国不能得到吗?燕国不能得到吗?因为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嘛。他说,你要把这个楚字拿掉,你应该说,“人失弓,人得弓”就好了,是吧?春秋那么多国家,你楚国丢了弓箭,鲁国也可以得到嘛。所以他认为,应该说人失掉弓箭,也是由人得到弓箭。

孔夫子这句话听到老子的耳朵,老子也觉得不满意,说:这样讲不对!老庄的思想是道法自然,干嘛一定要是人呢?猴子不能得到弓箭吗?老虎不能得到弓箭吗?你应该说“失弓,得弓”就好,干嘛讲个“人”呢?

所以,我们看到三种不同的人生观,三种不同的念想,当然也会主导三种不同的人生。一个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一个是站在人的角度,一个是站在大自然的角度。

好,如果失掉弓箭是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想?你是怎么想?

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是说,我跟这个弓箭的业缘结束了,我跟这个弓箭的业缘也就几十年嘛。业力不可思议,所以我认命。这第一种人,业感缘起,你的思考是用业感缘起。

第二个,唯识学,万法唯识。他认为,我不能改变业力,但是我可以引导业力:失掉弓箭,多好的事情,表示我可以重新买一个弓箭了。这个旧的弓箭不丢掉,我还买不到新的。所以唯识学是什么样呢?它认为说,我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可以重新解读环境。我不能改变我的生命,但是我可以引导我的生命趋向于好的地方。它用美好的思想来引导业力,不错。

那么真如缘起对这个弓箭怎么看呢?它认为本来就没有弓箭,所以弓箭对它来说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它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来的时候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而来,它走的时候也是因缘假相的消失。从真如的角度来看,它本来就没有得,当然也没有失的问题。

三种人看这个弓箭的得到跟失掉,角度完全不同。当然,这三种人要往生,角度就不一样了。

所以诸位!我们无量劫来经历过很多很多很多次的生命,所以我们到现在要从娑婆世界的因缘跳到极乐世界的因缘,换一个很大的跑道,这个时候就不是业力轻重的问题了,因为业力大家都差不多,打的妄想也差不多。智慧很重要!现在我们回顾我们的过去,每一个人都是一堆的烂摊子,但是你怎么处理它就很重要。

净土宗很简单,你要带业往生,就要把娑婆世界的业打包起来,把它发到净土去,方法很重要。所以往生完全是智慧的问题,这是智慧的观照。

念佛很简单,你只要有皈依的信心就可以把佛号念起来。但是往生可不是这么简单,往生牵涉到带业,这不是念佛而已,你过去的业力、过去的妄想不会放过你的。也就是说,咱们今天念佛不是从零开始,我们是历尽沧桑,经过了无量劫的人生,到现在才开始要求生净土,你怎么面对你的过去?怎么处理你的过去?所以现在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这三个要完全整合起来,站在真如缘起的角度来处理业力,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调整妄想,把娑婆世界的业力沉淀下来,把娑婆世界的妄想沉淀下来,而建立一个往生的念想。

所以,虽然我们修学是三个次第,业力、思想、真如,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这三个是结合的。等到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谈谈应该怎么建立我们往生的念想。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