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山沟中的军阀 > 第三九二章 为了不当人形冰棍,所以要加

“李主席,不管是谁泄密,我们都应该一查到底,坚决将隐藏在我们内部的内鬼给揪出来,决不能让他一直隐藏下去。”

“你放心,这件事情秦无与吴营已经在调查了,至于调查取得了什么成果,请大家都不要打听,以免打草惊蛇。”

“明白了……”

“军队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让我们接着谈谈经济建设的事情。”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经济方面占了很大因素。

相对于后世历史同期,此时的中国总GDP还是很多的,在世界上的分量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样子。

能有这么多还是因为李斌这个穿越者导致了很多的历史脱离了原有的轨迹。

李斌穿越到这个世界后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也逐渐获得了对发展至关重要的地盘和资金。

至于技术、设备、人才,艾琳那里一大堆,只是需要时间制造就行了。

之后李斌按部就班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地盘。

这才有了后来一举将日本绝大部分在华势力赶出中国的西联和后来的西国党上台执政。

西国党上台执政后,西国党拿出早就制定好的中国经济复苏和发展计划,再利用西联那大的实力,这才有了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复苏与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西国党上台后的第一年,即民国二十八年(西历一九三九年)年末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的经济总体上比战前民国二十四年(西历一九三五年)的经济总量还要高至少一半。这多出来的一半意味着中国经济不但得到了恢复,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了。

至于发展的原因……

大量高技术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想不发展起来都不行。

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那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开始逐步解体,但由于中国实在太大,交通也不方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是十分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中国的地主阶层长期存在,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利用土地获得利益是他们的本能;而且清政/府也不希望传统经济模式在短时间内瓦解,这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因此,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即起到了阻碍外国经济势力入侵的的作用,又起到了阻碍本国新兴经济势力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但托日本人大举入侵的“福”,这个传统经济模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松动。

随着日本人的大举入侵,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沦为了沦陷区,为了躲避战乱,一些民众不得不迁移他处居住,另一些民众则选择当起了日本人的忠实走狗,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汉奸。

居民外迁导致了本地居民数量的减少,也间接动摇了当地的传统经济模式,毕竟人才是任何经济模式的基础,没有了人,任何经济模式都无法存在。

那些甘愿当日本人走狗的汉奸则在西联军进入沦陷区的第一时间就被送到监狱里待着了,后来还有不少漏网之鱼也跟着进了监狱。之后伴随着这些汉奸的死亡,汉奸们家属财产被充公,整个沦陷区原有的经济模式遭到了大破坏,西国党正好趁此机会对沦陷区的经济模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更改。

既然是更改自然免不了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自然也会有反抗,但在西联军那强大的武力和西国党那强大的行政力上,这些反抗自然都被粉碎了,有些人甚至还被带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被枪决。

打了一大棒子给个甜枣西国党也会。

对那些没有投敌卖国当汉奸的当地人,特别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西国党也给予了礼遇。

首先就对他们在沦陷期间没当汉奸卖国贼表示了极大的肯定与赞美,以此安定他们的心。

然后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将目光放到实业投资上来,而不是一直盯着土地的产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重新唤醒他们实业救国的心。

在这时候掌权的人大多都经历过民国初立时各种救国思想的冲击,而且他们那时候都是处于热血的青年状态。

二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他们明白了发展实业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意义,他们也知道发展实业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安定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支持。

现在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

尽管中国国内还有英法美等国的租界,但中国最大的敌人――日本的力量遭到了重创,而且日本短期内也不会再次发动对华战争,也就是说外部环境是安定的。

在西国党上台后,各党派,各势力的武装力量都被收编,彻底铲除了国内战火重燃的隐患;新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能够保证实业的正常发展;新政/府新的用人制度也保证了新政/府的官/员不会是以前其他非西联政/府/官/员那样只知道捞好处,不知道做好事的硕鼠……

至于机器、设备、技术什么的东西,西联难道会没有吗?

同时新政/府也巧妙利用了老百姓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公开打出了“工强则国强,农富则国富”的旗号。

“工强则国强”里面的“工”代指工业。

在西国党上台执政前,中国的工业现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暗齐全在西联,明重工在东北,重工业式微,轻工业四处开花。

西联那是李斌的地盘,深知搞好自身建设好处的李斌自然不会忘记将自己的地盘建设好,这才有了后来西联那不为人知的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只不过本着扮猪吃老虎的原则,西联拥有工业体系的事情外界根本就不知道,只知道西联能够生产钢铁,制造枪炮。给人的印象和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谁也不曾想到西联居然暗中拥有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羡慕嫉妒的工业体系,而且规模还很大。

中国东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被日本人占领后,日本利用东北的丰富资源大力发展东北的工业。等到了民国二十四年,东北的工业生产总值高到让整个日本都羡慕嫉妒的程度。要不是日本的本土是岛屿,而且东北还有抗日武装存在。日本说不定真的会将东北真正建设成为日本本土之外最大也是最齐全的工业中心。

重工业由于投资量大,投入产出比不一致(特别是初期),根本就不是普通商人能够承受得起的。这才有了政/府直接投资。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想要发展重工业除非政/府大力支持,否则是发展不起来的。

近代中国的重工业大多都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建立发展起来的,尽管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些重工业都或多或少进行了技术改进,但到西国党上台前,早已落伍。不但产量少,质量上更是没法保证。

以汉阳造步枪为例。

这款步枪在当时的中国算是装备量最大,产量也最大的步枪(西联自产的零七式步枪有意降低了产量和出售量),在除西联辖区外的中国其他地区都有生产,但那产量和需求却完全不成比例。否则也不会出现只要是枪,各个势力都想要分一杯羹的事情了。

按理说,这样一款生产量大、装备量大的步枪,无论哪个兵工厂生产出来的都应该做到零部件通用,在战场上无论损坏了哪一部分,到时候拆开已经损坏的枪重新组装就行了。可事实却是只有同一家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能这样做,非要把其他兵工厂生产出来的汉阳造进行重新组装那叫浪费时间加资源,没准儿还会炸膛。

仅此一点就能够看出西联辖区外中国/军工业的现状,也间接反映出中国重工业的现状。

轻工业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很多有实力的人都大量投资轻工业,特别是一战期间中国轻工业有了一次大发展,那时候可是赚得盆满钵满,让很多人笑得合不拢嘴。

尽管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好不容易有起色的中国轻工业遭到重创,但还是有人继续投资轻工业,特别是在内地地区更是如此。这就造成了中国的轻工业遍地开花的现状。

而且最近的对日作战已经将拥有强大工业实力的好处显现无遗,不这时候引导民众关注工业,投资工业那不是浪费天赐良机吗?

“农富则国富”里的“农”包含三方面:农业、农村、农民。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近五亿人,但却不是一个人口强国,这个国家的绝大部分人口都是贫穷的农民。

若按人的所属阶层来分,农民无疑是中国最大的阶层。他们承担起了这个国家很大一部分赋税,绝大部分兵役、徭役,却享受不到丝毫权利。就算有那么一点权利,那也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而心不甘情不愿拿出来的一丁点儿馊肉。食之伤身,弃之可惜。

西联在农业技术领域是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而且二三十年下来早就有了一套成熟的农业、农村发展套路,农民致富之道。

农村要发展,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说起来还真的是要靠种植那些高需求的农作物。

就当下中国那落后的面貌来说,只要是种植那些有需求的农作物,比如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那都能卖到钱,而且种植这些作物的农民也不必担心那沉重的租税。

因为西国党上台后以汉奸、卖国贼的罪名杀了一批人,充公了他们的财产,免除了其佃农的所有租税。后来更是命令规定田地所缴纳的税率为田地一年时间里总产出的一成,要是地主敢超出这个这个税率收税,绝对严惩。有些人不信邪,非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自然被严惩了。

较低的税率虽然降低了政/府的收入,但却最大程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再加上西国党趁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本时空版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加大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

与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本时空版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

本时空版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包产到户的土地归属于农民所有,也就是说国家承认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要是农民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正常缴纳赋税,农民可以申请破产保护,并将自己名下的土地、耕牛等生产资料卖给国家,国家则重新安排农民的工作。比如说进工厂做工,到政/府开办的大规模农场工作。

另外,为了防止有些人相互勾结私吞土地,西国党还会不定时秘密派遣专人下到基层进行探查,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这一查还真的发现了一些这样做的人。

咳咳咳,忘了说一句,诸如罂粟之类的东西那是严禁种植的,只要发现,那就是一查到底,凡是有关的人都准备吃花生米和免费居住带有小铁窗的房间吧。

“总的来说,我们的经济建设还是十分富有成果的,很多项目预计都能提前完工。但问题是,我们之后的建设可能会滞后。至于原因……军方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周长博如此说道。

说到底经济建设还是要靠人来做,没了人那是没戏的。而且现在的经济建设已经表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偏偏中国拥有让全世界都感到头疼的人口数量,但却没有足够的人才来进行经济建设。那些人才大多数都是原西联辖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沿线地区出来的。

偏偏军队的扩编已经成了定局,而军队扩编必定会招收新兵,那些有高学历的人才自然是扩编的首选。

也就是说,军方和政/府在那里相互抢人才,来用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人才总共就那么多,根本就不够军方和政/府两方分的。

“让军队赶快进行扩编。我可不希望再次出现一个《马关条约》。”李斌深思一番后一锤定音。

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那里大肆扩军,甚至为此不惜大举外债。而清政/府对日本的扩军也有所闻,也跟着备战,但无论怎样说都赶不上日本的备战。甚至慈禧太后还为了准备她的所谓万寿庆典(六十寿诞)而私自挪用了北洋水师数百万两白银的经费。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大家都知道。

李斌可不想重蹈覆辙,特别是在关系到中国未来国运的情况下。

与其造成暂时的军队扩编困难,倒不如让经济发展困难提前出现,利用这段时间充实军力。建立起一支足以对内安民,对外抗争的新时代军队。

李斌有预感,要是真的出现自己想象中的最糟状况,中国要付出的代价不是中国所能承受得起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