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山沟中的军阀 > 第三一五章 这巴掌挨得好!(二)

“中国人的前锋部队到哪儿了?”

“他们刚好在西伯利亚铁路上能够看到贝加尔湖的地方。”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的纬度实在是高了点,因此当地的气候十分寒冷。为了保证西伯利亚铁路的成功修建,沙俄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时候就尽可能让其靠近南方。由于贝加尔湖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也考虑到贝加尔湖的资源实在丰富,沙俄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时候特意将铁路的一段靠近贝加尔湖,使得在天气良好且无树木遮挡的情况下,乘坐西伯利亚铁路的乘客可以看到贝加尔湖。而这段铁路并不长,在地图上也很容易找到,大概上就在贝加尔湖南端靠东边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们是在龟速前进?”

“是的。”

“那让我们的前线部队小心些,小心中国人不按常理出牌。同时让后方加紧城防工事的建设。”

“是,崔可夫同志。”

这里的崔可夫的全名是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也就是后世二战中率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的那个崔可夫。

说起崔可夫能够成为伊尔库茨克苏军的最高指挥官那可真的是造化弄人。

这一时空的一九二七年秋,崔可夫和后世一样,在同样的时间,怀着同样的目的来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由此崔可夫学会了流利的中国话。

一九二九年,中国东北军和苏联在东北大打出手,史称中东路事件。这次事件中,崔可夫负责情报的收集和整理作用,也目睹了苏军步兵与坦克部队协同作战能力。

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苏联开始组建装甲机械化部队。崔可夫由于有底子于是被调到了进修班中进修。

进修一结束,崔可夫还是如后世历史上那样担任了步兵第五军的军长,随后也照常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

要说崔可夫的官儿当到这了,也就应该准备率军和德国死磕了。可是苏联在远东地区被中国胖揍了一顿,弄得朱加什维利十分恼火。于是崔可夫这个在中国担任过军事顾问的人也就顺利成章地被调到了远东,归布柳赫尔指挥。

考虑到崔可夫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基本为零,布柳赫尔就让崔可夫暂时负责情报工作。

这样一年多下来,崔可夫对中国新政/府和中国复兴军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崔可夫打算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上呈布柳赫尔和朱加什维利。可还没等崔可夫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布柳赫尔就身死了,远东苏军主力也没了。

那时候远东的苏联军民可是人心惶惶呀,人们都在希望找个精神依靠,将他们团结起来。

本来,这个人无论如何都不是崔可夫的,但朱加什维利发动的大/清/洗实在是太吓人了,而且这时候成为远东苏军的最高指挥官那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一个弄不好自己就离死不远了。

再加上远东苏军的高级指挥官差不多都被中国方面干掉了,剩下的人中也就只有崔可夫有资历、有威望、有能力。外加崔可夫在中国和苏联的远东地区待过,又是入得朱加什维利的法眼。所以,无论怎么看,崔可夫都是远东苏军最高指挥官的最佳人选了。

于是崔可夫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般承担起了指挥远东苏军的重任。

初承重任的崔可夫也知道一个弄不好,自己的小命就不保了。因此新官上任的崔可夫很是努力工作。

对崔可夫而言,他的首要任务是让苏联在远东的民心、军心安定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在得知守卫一个重要地区的军队主力全军覆没的消息后,都会感到震惊和惶恐不安。因此崔可夫肩上的责任不可谓不重。

可崔可夫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谁叫苏联远东地区的位置这么好呢?打起仗来有些束手束脚呢?

苏联的远东地区很大,但由于位于高纬度地区,所以不太适合人们居住。由于人口数量的缺少,原本资源丰富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开发程度比较低,开发较好的地方就是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地区,其他的地方那是荒无人烟。就算苏联不遗余力加强远东地区的建设,但底子在那里,想要飞速发展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苏联远东地区爆发战争,远东苏军要么死守一地或多地,要么与对手在战线上全面开打。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其根源还在于苏联远东地区的地域特殊/性。

从地图上看,苏联的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和日本控制下的朝鲜相邻。以前苏联只是担心日本人的进攻,现在这个对象换成了中国人。原以为不堪一击的中国人居然分两次给了苏联一个大耳光。尤其是第二个耳光居然将苏联的牙齿都打落了,而苏联自己也不得不将牙齿和血一起吞进肚子里。那感觉甭提有多心酸了。

好在现在日本的军队主力南下到了太平洋战场,使得苏联不需要考虑和中日同时交手的可能。但如果日本人在朝鲜半岛闹点事情出来,那是苏联喜欢看到的。

但问题是,远东地区的自然条件实在是恶劣,适合人常年居住的地方就那么几个,偏偏这些地方还丢得差不多了。这就造成了远东苏军失去了大量重要城市。好在布柳赫尔聪明,提前将远东地区的很多设备和人口转移到了贝加尔湖以西地区,使得远东苏军尽管主力全军覆没,但底子还在,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能形成战斗力。

问题是远东苏军有足够的时间来让新兵部队拥有战斗力嘛?

答案是没有!

因为中国方面很清楚“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不趁着远东苏军最虚弱的时机将其灭了,未来的战斗中,中国方面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伤亡,要花费多大少的物资。

要不是在先前的战斗中,中国方面的物资消耗太多,人员也很疲惫,中国方面早打过去了。哪儿轮到崔可夫安定民心、整军备战、

可过去的时光不会回来,中国方面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崔可夫安定民心、整军备战、

要说崔可夫做的还是不错的,先是和那些支持自己上位的人达成协议,让他们权力支持自己;紧接着以雷霆手段镇压了那些造谣生事、煽动民心的人,并处以极刑;然后将那些在大/清/洗中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的人给放了出来,根据他们的特长和职务进行安排;最后,在未征得朱加什维利同意的前提下,宣布苏联远东地区进行战争总动员,苏联远东地区的一切资源优先用于战争。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有什么后果,崔可夫心知肚明,特别是安排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和在未征得朱加什维利同意的前提下宣布苏联远东地区进行战争总动员,这两条就足以要了崔可夫的小命。

其实崔可夫也不想的,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在是超出崔可夫的想象,崔可夫也是在迫不得已之下才这样做的。崔可夫明白,不这样做是死;作了,还有一线生机。

就算朱加什维利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满,但只要自己打赢了,相信朱加什维利是不会为难一个在艰苦条件下取得胜利的将军的。最不济,自己也不会马上被朱加什维利枪毙。

就这样,贝加尔湖以西的苏联远东军民开始大量修筑防御工事,新兵也开始了紧张有序的训练。

崔可夫知道想要依靠这些新兵在野战情况下击败中国/军队,那纯粹是痴心妄想。最好的办法还是等着中国人来进攻,依靠经过加固的城市来和中国人打巷战。这样做能够让让新兵直接和中国人在野外作战更能保护他们,让他们更快适应战场。只要撑过了最初的苦日子,剩下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