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山沟中的军阀 > 第三零九章 欢乐的德意日与纠结的英美苏

时间进入到了一九四二年年末,世界大战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有些国家欢乐不已,有些国家愁眉不展,有些国家幸灾乐祸。

德意日毫无疑问就是欢乐的。

德国在开战后的短时间内迫使法国投降,迫使英国远遁,现在更是和逐步向苏联纵深推进。

面对苏联强力的突袭,德国及其盟友最终挺了过来。其中,从英国归来的“中国/军团”等精锐部队功不可没。

前面已经说过了,德国将从西联那里获得的武器集中起来装备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中国/军团”。

尽管苏联早就从英法口中知道了“中国/军团”的有关情报,但苏联也只是稍微注意了一下。等到这支部队到达前线,与苏军交战了,苏联才知道这支部队的恐怖。

凡是与“中国/军团”交手的苏军部队都被其强大的战斗力所震撼。

德国本身并不生产原油,德国的原油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的,其中来的最多的就是罗马尼亚的石油。

苏联知道这一情况,因此在对德国发动突袭的同时也不忘对罗马尼亚发动突袭。

罗马尼亚的实力并不强,苏联满以为拿下罗马尼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此也没派遣很强大的部队去,但没想到罗马尼亚却是一块硬骨头。

面对强大的苏军,罗马尼亚没有表现得十分软弱,反而是很强硬。颇有些之前中国/军民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的味道。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团结一致的行为,原本实力并不强大的罗马尼亚最终顶住了苏联的进攻。而至关重要的产油区也没受到战争的破坏。等到德国的援军来了,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

回到德国的“中国/军团”本来是被配属在德国东部的,他们的任务是将苏军从德国东部赶出去。可是的锅中参谋部认为,在德国本土已经有大量精锐部队的情况下还将中国/军团留在德国境内,那是对资源的浪费。考虑到罗马尼亚的重要/性,“中国/军团”最终被拍到了罗马尼亚。

到达罗马尼亚的中国/军团只是稍微休整了一下,随后开始了对苏反攻。

罗马尼亚的苏军也知道有德军从德国赶来支援,但他们并不以为意。因为这支部队人数从其量也就一个三万人的军级部队的样子。苏军指挥官压根就没将其放在心上。等到真的打起来了,苏军指挥官才知道自己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中国/军团”的装备根本就不是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所能抗衡的。

哎,也难怪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倒霉,苏联虽然和中国复兴军在东北打了一仗,也汲取了教训,装备了大量新装备。可是这些新装备并没有下发到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手上。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装备的武器装备虽然也是新式的,但也就是T―34(三四)/76(七六)坦克这类在一九四一年前出现的新装备。这类装备在“中国/军团”的装备面前那就是一个渣。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要不倒霉都没天理了。

就这样,“中国/军团”打得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哭爹喊娘,没多久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就被赶出了罗马尼亚境内。

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被赶出了罗马尼亚境内,当然很让朱加什维利生气。要是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九四一年前,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指挥官早就被朱加什维利以各种借口杀了。

可是中国和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冲突,让朱加什维利知道了苏军在指挥官方面的缺乏。苏联不能再失去更多的有战争经验的指挥官了。

于是朱加什维利下令彻查。

彻查的结果让朱加什维利无语,朱加什维利有骂/娘的冲动。对于中国复兴军的武器,朱加什维利自己也眼馋不已。朱加什维利不是没通过工农国际对中国工农党的亲苏派下令,要他们尽一切可能拿到中国复兴军的武器装备及详细的技术资料。而中国工农党的亲苏派拿到手的武器装备只有手枪、自动或半自动步枪、狙击步枪手榴弹这类方便携带的轻武器,重武器那是压根就没有。而且连相关的技术资料也没有。

中国工农党的亲苏派自己也是有苦难言呀。中国/军方对各种军用物资的监控是十分严格的,这就造成了中国工农党的亲苏派即使偷到了实物,也难以将其送到苏联手上。就算送到苏联手上了,苏联也只是能够参考其设计,想要完全仿制出来那完全就是痴心妄想。

对技术资料的保护,中国方面更是严格。无论是谁想要接触这些技术资料,就必须得到李斌、张孝准、蒋方震、蔡锷,四人和资料所属军种总司令,接触者所在单位最高领导人,这至少六人的亲笔签名同意书。虽说这样做很是麻烦,但却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技术资料没被泄露/出去。

面对在罗马尼亚出现的大量装备有中国复兴军制式武器的德军,朱加什维利不得不下令部分原定前往支援德国的苏军转向罗马尼亚方向;同时将一批最新生产出来的IS―2(二)坦克等新装备也交给了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

朱加什维利认为这样一来,就算苏军攻不下罗马尼亚,但牵制一下罗马尼亚的德军还是能够办到的。可援军还没到,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就被“中国/军团”再次狠揍了一顿。弄得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不得不连夜撤退。

这次朱加什维利下令对将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指挥官送上了军事法庭。军事法庭的审判结果当然是这位指挥官有玩忽职守、贻误战机等罪名,最后被枪毙了。

有鉴于“中国/军团”的表现,德国再次向中国提出了购买大量武器装备的请求,但是中国以产能不足和运输安全为由拒绝了德国的请求。

中国并不知道这个拒绝直接导致了德国加大了对北非德军的支援力度,弄得驻守北非的英军顿时苦不堪言。

北非原来是没有德军的,要不是为了帮助那软弱无能的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挽回颜面,德国也不可能出兵北非。

德国原以为北非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因此派往北非的德军数量少,装备也不精良,

可随着战争的进行和德国对中国武器的需求,德国突然间发现,北非实在是太重要了。占领了北非就意味着德国可以直接向东一直打到印度,实现德国和日本的连接。同时德国也保证了从中国购买的武器能够更安全地运到德国手中。同时还能从中东这个方向进攻苏联的黑海、里海沿岸地区。这怎么想都是一个极好的想法。因此德国将自己本就不多的兵力、兵器分派了一部分到了北非,希望能够彻底拿下北非地区。而指挥这支部队的人就是埃尔温・隆美尔。他被选中是因为他曾在西联工作过,和西联熟悉。要是哪一天德国和中国的军队相互碰面了,双方就算打起来了,相信隆美尔也能很好处理。

与后世历史的北非一样,隆美尔在缺兵少将,缺少补给的情况下还是拿下了托卜鲁克,现在正在向阿拉曼挺进。隆美尔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打下北非很难,但自己又不得不做。好在一大批援军和补给及时到来了,隆美尔的底气顿时足了不少。隆美尔相信,拿下北非不是问题。

作为隆米尔对手的还是后世的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本来蒙哥马利是参加了在法国的战事的,可德军完全没按常理出牌,弄得他也不得不和友军一起困守敦刻尔克。那时候蒙哥马利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可谁曾想自己却秘密乘坐小船逃出升天了。事后蒙哥马利才知道这是丘吉尔首相的意思。

回到英伦三岛的蒙哥马利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不得不再次承担起抵挡德军登陆英伦三岛的重任。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自己再次失败。这次他没有留在英伦三岛,也没有去加拿大,而是到北非来晒太阳了。结果还没等蒙哥马利将太阳晒够,德国人又打过来了。

于是蒙哥马利也不得不再次走向了战场。只不过这次蒙哥马利是作为预备军官走向战场的,想要像后世历史上那样成为英国在北非的最高指挥官还要等啊。

说完了北非战场,再来说说苏德战场。

罗马尼亚的成功保全,让德国不必再担心罗马尼亚的石油能否及时供应给德国,满足德国战争机器的需求。德国终于可以放手一搏了。

也就在这时,从英伦三岛撤回德国本土的德国剩余精锐部队终于到达了德国境内。德国以这些经历过战火考验的部队为核心,开始了大反攻。

德国的这次反攻即在苏军的预料之内,也在苏军的意料之外。

苏军知道德军有援军来了,也知道德军援军到来的时候就是德军反攻的时候,但是却没想到德军的反攻这么强。

德军这次反攻可谓是投入了全力,德国几乎将自己战前的老本全拿出来了。

在整个苏德战线上全面开花,但重点又被放在了德国、罗马尼亚这两个重点方向上。

为了能够将战争继续打下去,德国不得不优先保证本土的安全。只有保证了本土的安全,德国才有将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资本。

罗马尼亚的石油是德国进行这场战争所必须的物资,现在进攻罗马尼亚的苏军只是暂时被压制而已。苏军对罗马尼亚的威胁还是存在的。

德军这次的反击是为了打破目前苏德战争的僵持状态。尽管已经不用像上次大战那样要两线作战了,但德国也担心英美什么时候在大西洋方向附近来一下狠的。德国不得不防啊。因此早点干掉苏联就成为了德国的最佳选择。而且中国方面在远东和苏联打得火热,极大地吸引了苏联的注意力。只要再加把劲,灭了苏联那是迟早的事情。

再这样的情况下德军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实力,将苏军打得节节败退,迫使苏军防线后退了一百公里。可别小看这一百公里,这是自苏德交战以来,德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进展。至于以后有没有比这更大的,那是以后的事情。

尽管取得了突破,德军依然不敢大意。德国知道苏联的实力深厚,一个不小心德国就会阴沟里翻船。为了谨慎起见,德国每次进攻都是在既消灭苏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又保存己方有生力量为目的进行的。

说起来,德国这样做还要多亏中国的提醒。

李斌早在访德期间,李斌就一再向时任德国首相的希特勒说过苏联的深厚到底在哪些地方。现在看来希特勒及其继任者显然是听进去且十分重视了。

德国在欢乐,日本也没闲着。

中日之间秘密签订协定后,日本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东南亚地区获得了大量急需的战争物资。利用这些物资,日本极大地补充了原本的消耗。日本相信再持续补充物资两年时间,且自身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日本将获得再次挑战中国的实力。

占领了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没有急于扩大新的战场,日本选择了等待时机和“休养生息”。为此日本制定了新的战争策略。

日本海军将自己的联合舰队拆分成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日本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部署在夏威夷群岛。他们的任务是阻拦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向夏威夷群岛等太平洋上日占岛屿的进攻。甚至在必要时和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这支舰队集中了日本最精锐的航母和舰载机飞行员,在保障程度上处于第一优先地位。但下属舰只并不是常定的,每隔半年左右的时间会轮换。

第二部分为机动舰队,部署在冲绳那霸港。这支舰队常有两艘云龙级航空母舰,两艘大鹰级航空母舰,两艘长门级战列舰,两艘金刚级高速战列舰(金刚号和榛名号),六艘重型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他们的任务是就近监视中国海军,必要时北上、南下或者东进支援友军。可以说这支舰队才是负责日本保卫本土安全的舰队。对于这支舰队,日本也是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适当的时间教训一下中国海军,报那霸之耻。至于舰队的驻地在那霸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日本海军的战场太广泛了,可以说这个太平洋和东印度洋都是日本海军的战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海军一方面要派出战舰在海外和敌军交战,另一方面还要担心老窝的安全,不留点主力舰队在家门口守着那不放心啊!考虑到海军及时增援的重要/性,机动舰队的驻地当然要选择一个距离东南亚、夏威夷群岛都近的地方。这选来选取还真的只有冲绳那霸比较合适。

第三部分为东南亚舰队,部署在东南亚地区。他们的任务是保卫日本在东南亚的利益,随时打击在印度洋、南大西洋的敌军。

第四舰队为本土守备舰队,部署在日本本土。他们的任务是保护近海的安全,特别是近海的重工业企业、港口、码头、物资仓库、运输商船的安全。说白了就相当于后世的海岸巡逻队。因此这支舰队并没有配备很多大型舰只,反而是一千吨以下的小型舰艇比较多。

日本陆军则在进攻印度和进攻澳大利亚上摇摆不定。

印度被誉为女王王冠上的宝石,其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大量的人口、丰富的物产。对这些东西日本都想拥有,但印度和日本占领下的缅甸交界地带是十分适合英印军防守的山地地形,而且日本还必须考虑到物资补给的困难和日军官兵本身对热大气候的适应能力。

最重要的是,日本担心中国会在日本向印度进攻的时候突然从背后捅日本一刀。对此日本深信不疑,现在中日两国还安安静静地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现在都不想招惹对方,等到时机到了,双方肯定会打得你死我活。

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本身并不强大,但跟着英国老主子也是耀武扬威了一阵子。澳大利亚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畜牧业资源,这些东西日本也想要。而且澳大利亚本身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值得称道的就是那支海军舰队。至于陆军,那和英国陆军属于同一层次。而且澳大利亚的人口并不多,也就几千万的样子,偏偏这些人还特别害怕战争,人死多点就哭爹喊娘了。

日本进攻澳大利亚也必须考虑到物资补给的困难,特别是进攻澳大利亚要有海军的参加与掩护否则进攻澳大利亚就是痴人说梦话。而且澳大利亚拥有一支由数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就算现在日本掌握了东南亚地区的制海权,日本还是对这支舰队担心不已。

相对还说还是打澳大利亚比较容易一些。只要消灭了那支海军舰队,日本陆军再登陆上岸,只要行动迅速,拿下澳大利亚那是迟早的事情。

可是现在日本陆军的兵力大多都在朝鲜半岛和缅甸、越南一带防备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数也少呀。为了解决兵员问题,日本不得不扶持起当地土著,希望建立起伪军维持当地治安,将自己的部队解放出来。日本仔朝鲜半岛上做得不错,毕竟那里已经殖民统治四十多年了,当地人大多早已归心。在东南亚地区做得也有成就,毕竟日本是打着“驱逐白人殖民者”的旗号打过来的。民心拉拢得也不错。可是这些人能不能真的起到作用连日本人自己心里都没底。

日本陆军认为只要兵员充足,补给及时到位,拿下澳大利亚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意大利在德意日三国中那是属于比较弱小的,基本上属于打酱油的角色。反正意大利打仗赢了是意外,输了是正常。只要不给自己的德国盟友扯后腿,德国就该感谢上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