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山沟中的军阀 > 第二五三章 笑里藏刀的苏联

山沟中的军阀 第二五三章 笑里藏刀的苏联

作者:最后的幸存者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4: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战让沙俄失去了太多的领土,继承了沙俄衣钵的苏联刚成立的时候的确想要拿回这些失去的领土,可却悲哀地发现,对手的实力实在超出自己太多。因此苏联选择了等待,等都自己实力足够的时候再去拿回那些失去的领土。

等了二十年,苏联终于积累起了足够的实力,有了实力的苏联第一时间就想付诸行动。可那些失去土地的大多都掌握在与德国亲近的国家手中,苏联可不敢保证在自己动手的时候,德国不会横插一脚。自肃/反以来,很多有经验的指挥官或被杀,或被囚,这导致部队的战斗力下降得厉害。身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朱加什维利知道这样的军队是打不赢的,即使打赢了也是惨胜。

再说了苏联刚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新研究出来的战略战术总要经过检验才行呀。在检验对象的选择上,朱加什维利很是思索了一番。

选择西面的国家容易遭到德国的干涉,进而可能会直接引发苏德之间的直接战争。这对苏联的未来计划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朱加什维利本来的打算是趁着英法与德国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出兵德国东部,收复沙俄时期失去的领土,然后再攻入德国本土。最终实现掌控整个东欧和中欧的计划。要是苏联和德国直接先干上了,那不是要让英法乐死了。因此西面的国家绝对不能先打。

西面的国家不能打,那就只有打东面的国家了,而东面的国家就只有日本和中国。

想要打日本,没有强大的海军是不行的。可日俄战争之后沙俄的海军早就走下坡路了,继承了沙俄海军衣钵的苏联海军装备的主力舰只还是沙俄时期的老式战舰,新舰都是万吨级以下的轻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之类的辅助舰只。拿这些战舰去和世界第四海军――日本海军相抗衡,那只能说明朱加什维利疯了。可朱加什维利却是清醒无比。

既然如此就只能打中国了。

中国的西联政府当年收留了沙俄的流亡人士,这些人可是无时无刻不想打回来。

眼看世界将再次被战火笼罩,朱加什维利深知苏联也会被卷入。苏联的主要敌人是德国,而不是那背后捅刀子的白俄和中国。为了防止沙俄和中国背后捅刀子,朱加什维利认为应该教训一下中国人,让中国人直到苏联是强大的,不是中国猴子可以对抗的。

于是中苏之间在远东爆发了一场冲突。朱加什维利本以为苏联稳操胜券,可没想到苏联反而被一直看不起的中国人教训了一顿。不但损失了大量精锐士兵还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面子上的损失,在冲突爆发短短的七天时间里就有了这么大的损失。这简直就是打脸呀。而且打得十分的重,直接将苏联的脸都打肿了。

对此朱加什维利很生气,严令布留赫尔一定要给中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可布留赫尔不但当起了缩头乌龟,还将远东地区的民众和工业设备来了个大迁移,全都迁移到了贝加尔湖以西地区。

对此朱加什维利很生气,想要干掉布留赫尔,可很快白俄对海参崴的苏军发起了,在短时间内拿下了海参崴,接着兵锋直指共青城。

海参崴是苏联杂远东地区最大也是最好的港口。共青城是苏联在远东地区十分重要的工业城市,可以说它是苏联远东地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工业城市。

什么?你说你还是不知道共青城到底有多重要?

好吧。举个例子吧。在后世,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苏―27(二七)系列战斗机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共青城生产的。这下你明白了吧。能生产一代名机,苏―27(二七)系列战斗机的地方能不重要吗?

海参崴的丢失和共青城将要丢失在消息让朱加什维利震惊又愤怒,他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布留赫尔可是深知怎么回事。白俄军队在战前准备完成后,就发动了大军进攻,偏偏这时候远东苏军根本就没有恢复实力;而且白俄军队使用的武器装备和中国人使用的武器装备一模一样。因此在突袭之下,苏军丢掉了海参崴。好在海参崴的人员、设备早就搬完了,带不走的全都被炸毁。白俄得到的只是一座遭到毁坏的空城。

殊不知白俄的行动更让布留赫尔坚定了坚壁清野的想法。

布留赫尔知道白俄的人口数量是其最大的软肋。要是让远东的民众留下,没准儿这些人就会成为为白俄服务的人,甚至他们中的人会拿上枪走上战场,参与到对苏作战中来。这是布留赫尔不愿意看到的。

中苏远东冲突也让朱加什维利看到了各种新式武器装备的表现,于是他对部分新式武器装备下达了生产、改进命令。

在中苏远东冲突中,尽管T―34(三四)坦克被打得满地找牙,但他还是被证明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坦克。针对T―34(三四)坦克在火力、防护力上的不足,朱加什维利下令科什金一定要想方设法增强T―34(三四)坦克在火力、防护力上。

有意思的是朱加什维利这个命令下达的第二天科什金就拿出了T―34(三四)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增强方案。

在该方案中科什金将使用新式的炮塔和八十五毫米主炮作为第一个选项;将使用新式炮塔和一百毫米主炮作为第二个选项。

朱加什维利在科什金的劝说中同意先使用第一个选项,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小很多。第二个选项则作为未来发展选项。

朱加什维利也知道T―34(三四)坦克无论如何挖掘潜力,也只是一种中型坦克,在防护力上是先天不足的。因此朱加什维利下令研制一款装备有一百毫米以上主炮的重型坦克。

至于这款坦克的研发工作则交给了研发了KV系列坦克的科京。

科京原打算在KV系列坦克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可伏罗希洛夫私下里提醒科京,朱加什维利要的是一种战斗力远超KV系列和T―34(三四)系列的新坦克。

科京经此提醒也明白朱加什维利的打算,于是科京决定干脆退到原来在KV系列坦克上研制新坦克想法,改为全部重新设计。

这次射击科京吸取了之前在T―34(三四)坦克上的教训,开始关注T―34(三四)坦克的研制工作。得知T―34(三四)坦克将装备新炮塔和新的大口径主炮,科京决定新坦克直接使用八十五毫米主炮。为了保证以后新坦克能够换装更大口径的主炮,科京特意留下了巨大的改进空间。

在一九四零年末,科京拿出了他的新作品。不同于以往的KV系列,反而像T―34(三四)坦克的最新改进版――T―34(三四)/85(八五)坦克(使用新炮塔并装备了八十五毫米主炮T―34(三四)坦克)。

弄得当时参观的不少人都认为科京抄袭了T―34(三四)/(八五)坦克的设计。

实际上科京可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当时T―34(三四)/85(八五)坦克的炮塔外形是最防弹的,使用的八十五毫米主炮也是当时苏联最好的坦克炮了,科京也是没得选择了。没想到这样做还坐实了抄袭的罪名。

也许是这种坦克和T―34(三四)/85(八五)坦克实在是太像了,而且两者在战斗力上也不相上下。在同等生产时间上,T―34(三四)/85(八五)坦克的产量和要比这种坦克多得多,而消耗要少得多。最终这种坦克只制造了几辆原型车。

这件事对科京打击很大,为了找回面子,科京投入了紧张的新坦克的研制中。

终于在一九四一年中旬,科京完成了新坦克的研制。不同于目前最强的T―34(三四)/85(八五)坦克,新坦克使用了一门一百二十二毫米口径、四十三倍径的主炮,根据测试该主炮能够在相当远的距离击毁一百二十厚毫米的装甲。而该型坦克在机动力、防护力上也相当不错。可以说是当时苏军最强的坦克。

面对这种比T―34(三四)/(八五)坦克还要强大的坦克,朱加什维利将其称为IS―1(一)坦克。

后来为了科京表示这种坦克是在与T―34(三四)/85(八五)坦克竞争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加什维利的脸色顿时变得不好看。

好在伏罗希洛夫聪明在关键时刻上前解围,说什么没有曾经的失败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功,朱加什维利的脸色才变得正常起来。

后来这种坦克被正式冠以IS―2(二)的名称加以生产。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已经拥有了三百辆该型坦克。该型坦克全部都在朱加什维利的亲信手上。

可即使这样,在二战爆发前,苏军的新式坦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T―34(三四)系列坦克,因为这种坦克的生产相对其他新坦克来说是简单的,完全可以批量建造。

有了大量新坦克朱加什维利仍然感到坦克数量的不足,于是朱加什维利下令使用新坦克的底盘研制自行火炮。

好在自行火炮不需要坦克那复杂的炮塔,设计、制造起来也相对简单。

苏联使用T―34(三四)坦克的底盘,先后制造出了装备七十六毫米主炮的SU―76(七六)自行火炮,,装备一百二十二毫米主炮的SU―122(一二二)自行火炮,装备一百五十二毫米主炮的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八十五毫米主炮的SU―85(八五)自行火炮。

苏联使用IS―2(二)坦克的底盘,先后制造出了装备ISU―122(一二二)自行火炮,I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

其中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后来使用IS―2(二)坦克的底盘生产,被冠以ISU―152(一五二)自行火炮的新名称。

在中苏远东冲突中,苏军也发现了自己在步兵、炮兵、空军装备上的差距。因此苏联也开始了这几方面的补充。

苏军的SVT―38(三八)和SVT―40(四零)半自动步枪虽然远比苏军普遍装备的莫辛纳干手动步枪射速高,但故障率高,内部结构复杂,对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苏军士兵来说就等于难以就地维修。因此苏联开始设计研发一种新式半自动步枪。

在一九四零年末苏联成功研制出了后世一九四五年才出现的SKS半自动步枪。

什么?你不知道SKS半自动步枪到底是什么样子?

好吧。那你知道中国国产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吗?

什么?你也不知道?

那你去看中国的国庆阅兵里面负责升旗任务的三军仪仗队吧。他们拿的步枪就是苏联SKS半自动步枪的中国国产版本。

这种步枪装弹量十发,使用和莫辛纳干步枪一样的七点六二乘以五十四毫米子弹,既可单发装填也可使用十发弹夹装填。

炮兵上苏联动作不大,只是加大新型火箭炮的研发力度和研制更长身管的火炮。

空军上苏联的动作就很大了。不但加大了新战机的研发力度,还对已有的战机进行改进。

其中的米格―3(三)战斗机被再次强化了高空/性/能,换装新型发动机,采用全金属加压座舱,改进起落架。苏联代之以米格―7(七)的新称号。

这样的改进使该机的飞行/性.能有了质的提高,成为了/性/能优秀的高空战斗机。在高空中与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FZD―8(八)战斗机有得一比。

拉格―3(三)战斗机在中苏远东冲突中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身为拉格―3(三)战斗机总设计师的拉沃奇金(有的地方写为拉沃契金,实际上为同一个人)决定对其进行改进。

拉沃奇金决定使用M―82(八二)发动机来增强飞机的动力。

M―82(八二)A型发动机是风冷式发动机,重一千八百九十五磅(约合八百九十五点五七公斤),其性能如下:一千七百马力/低空,一千五百四十马力/六千七百二十五英尺(约合两千零四十五米),一千三百三十马力/一万七千七百英尺(约合五千三百九十五米)。相比之下,M―105(一零五)P引擎在任何高度都只能产生不超过一千一百马力的动力。由于M-82(八二)的直径为十八英尺,远大于M-105(一零五)P型发动机,所以拉格―3(三)的前机身必须返工以容纳更大的M―82(八二)发动机。飞机最初被装上了四门舍瓦克二十毫米机炮,但是为了解决发动机散热问题又拆除了其中两门,因为要腾出空间在机身两侧安装两个额外的发动机散热器。

装备了M―82(八二)A型发动机的拉格―3(三)战斗机原型机表现出了其强大的战斗力,苏联方面很快以新的名称――拉格―5(五)战斗机,投入生产。在正式生产的时候,武器装备换成了位于机头的两艇二十毫米机炮。

在正式装备部队后,

以前驾驶拉格―3(三)战斗机的飞行员们抱怨这种飞机的机身过重,机翼控制面也太小。这些要求使得后期生产的拉格―5(五)战斗机进一步增大了升降舵和尾鳍面积,前风挡也换成了五十七毫米厚的钢化玻璃,增加了飞机的外挂架,但是在水平尾翼部分仍然没有变化。

这时候新的M―82(八二)F型发动机也生产出来了,改进过的增压器使得发动机能工作在10000英尺高度,此外该发动起能在两千六百英尺高度输出一千七百六十马力。为了能装下新的发动机,飞机的引擎罩进行了修型,同时增加了增压器进气口以满足M―82(八二)F更大的进气量。此外,每两架拉格―5(五)战斗机配备一部si-4型无线电。更加重要的是,为了改善驾驶舱内视野,后机身高度被降低并在驾驶舱后部也安装了防弹玻璃。苏联将这种战斗机称为拉格―5(五)F战斗机。

可在此之前配备燃油直喷系统的M―82(八二)FN在什韦佐夫工厂完成台架试验。此外,由于M―82(八二)引擎在拉格―5(五)机身上已经出现了过热的问题,M―82(八二)FN为此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改进在战斗中的冷却性能,在内部,发动机的活塞和连杆都进行了加固,每个气缸都配备了单独的排气管,最后,燃油直喷系统被安装到了原先M―82(八二)发动机上化油器的位置。发动机输出提升到了:一千八百五十马力/低空、一千六百七十马力/五千英尺(约合一千五百二十四米)、一千四百六十马力/一万五千英尺的水平(约合四千五百七十二米)。为了使新的发动机发挥最大效用,拉沃奇金对机体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增压机身、可伸缩的尾轮,增大了面积的尾翼使得操作性更好,杆力更小。但是伸出的无线电桅杆和为了扩大进气而在在发动机罩上安装的齿轮传动增压器都造成了更大的空气阻力。字母FN和一个菱形图标被刻到发动机短舱侧面。尽管有着更好的性能,但是拉格―5(五)FN(苏联事后的称呼)并没有立刻得到生产,因为飞机需要的M―82(八二)FN引擎产量不足。事实上,高尔基工厂直到一九四二年秋才得到足够的M―82(八二)FN引擎转产拉格―5(五)FN。而其他工厂直到一九四三年初才开始制造拉格―5(五)FN战斗机。

这时候的拉格―5(五)F战斗机和拉格―5(五)FN战斗机的武器装备已经改为三门二十毫米机炮。

这一时空,苏军提前装备了后世二战末期的装备,这对德国/军队和中国/军队来说可不是一个小考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