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狼烟行 > 第五百九十三章 何为科举取士

三国狼烟行 第五百九十三章 何为科举取士

作者:凉州大司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8:37: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眼见着,车骑将军府府衙大厅内的众人,对科举取士这一制度,甚是好奇,李牧便将自己所知晓的科举制度,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一边,娓娓道来,一一解释清楚。

根据李牧的一番解释,众人才彻底清楚过来。

科举取士的科目,从总体上来分,可分为常科、制科两种。常科,即每年分期举行的科举考试;制科,即由皇帝临时颁布诏令而举行的科举考试。

科举取士,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属于偏科,从这些科目所录取的考生,人数比较少。而且,这些科目的考生,即使能够考中,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重用。但是,这些科目,又不能不考,因为,国家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官员。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了整个常科,最为主要的科目。进士考试的内容,主要有时务策、诗赋、文章。明经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务策和经义。

其中,明经考试的难度比较,进士考试的难度则是比较大。当然了,进士及第者,若能获得官职,其仕途晋升,也要更为快捷,也容易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栽培。在仕途晋升、为官大这两方面来说,明经考试者,是不及进士考试者的。

李牧也清楚,科举取士制度,带来的直接不利影响是……重文轻武!

毕竟,科举取士制度的所考的科目,都是文字类型的。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子,只会重视知识储备,而轻视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

一直以来,“手无缚鸡之力”,正是来形容文弱书生的。可是,李牧心下清楚,在历史上的宋朝之前,文士也是有一定的武艺基础,绝不是大众所知的“文弱书生”!

毕竟,儒家思想的持续推行,整个大时代的文士,都是要学习儒家六艺的。儒家六艺中的射、御,便直接关系着文士的身体素质。

儒家六艺,即为礼、乐、射、御、书、数!

“礼”,主要指德育。又可细分为五礼,即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

“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又可细分为六乐,即为: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当然,“乐”,不仅仅指美育!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乐使大家彼此相亲,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乐使大家彼此相同,礼使大家彼此相异!

“射”,是指射箭技术。又可细分为五射,即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是指驾驭马车的技术。又可细分为五御,即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笼统称为书法,其中也包含了书写、识字、文字。又可细分为六书,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指的是算法、计数。又可细分为数艺九科,即为: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

古代书生对儒家六艺的重视,预示着,一个文士要在德、智、体、美、劳五个当面,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古人的有识之士,是何其强大!

是故,李牧也是要求,参与考试的学子,也要学习儒家六艺,万不可重文轻武。否则,有朝一日,这些个文臣官员,都将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辈!

如今,普天之下,能识文断字的人,并不是很多;再加之,如今生逢乱世,习武之人的数量,应该是多于单纯的识文断字之辈。

故而,李牧又是提出,要在自己统御的治下,开设“武举”。

武举所取之人,既可以是目不识丁的单纯武夫,也可以是能文能武的文武双全之辈。当然了,文武双全之人更容易受到朝廷的重视和培养

从仕途晋升来看,文武双全之人的晋升速度,也要快于单纯武夫。

常科考试的考生,其生源可分为两种,即为:生徒、贡生。由凉州书院出身的学子,便是生徒;从凉州军治下私塾、或者从其他州郡而来的学子,便是贡生。这里,李牧完全是套用了唐高宗的科举制度的规定。

科举取士的流程,可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在每个州举行。由朝廷统一下发考题。主持乡试的官员,则是由朝廷临时指派的官员来监考。如此以来,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徇私舞弊。乡试每两年举行一次,特殊时期,也可以做出改变。

乡试考试的时间是,当年的秋季八月,分别在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三日,各考一场。故,称作是秋闱。

乡试考中学子,称之为举人,俗称孝廉。其中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乡试中举,称作是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为桂榜。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也是由朝廷统一出考题。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乡试结束第二年的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同乡试一般,主考官员,也是由朝廷临时指派的官员。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之后的当年举行,时间为三月初一。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结束后,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贡生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不管是状元、榜眼、探花,亦或是普通的进士,都还需参加一次考试。

其中合格者,可直接授予官职。这些官职,可以是京官、也可是地方官员。不合格者,只能下放到县城,担任县令的从官。

当然,殿试之后考试的合格者,其仕途晋升的速度,也是远快于不合格者。

科举取士的流程,李牧借鉴了明朝的科举规定。

足足有三刻钟,李牧才将科举取士的各项规定讲解清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