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其他 > 重生之官路商途 > 第七百零一章 橡树园技术班底

重生之官路商途 第七百零一章 橡树园技术班底

作者:更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5 07:47:24 来源:蚂蚁文学

第七百零一章 橡树园技术班底

苏津东、丁槐那桌已经坐满人,丁春健与丁磊站起来要让座位让出来,张恪拦着他们,说道:“加两张椅子挤一挤才热闹……”又要对丁春健说道,“我表哥梁文江这两天也在海州,你有没有跟他联络……”

“哦,刚通过电话……”丁春健与梁文江是清华计算机系校友,丁春健两年前加入锦湖,以他在制成电路研究领域卓越的才华,将担任微电子基础实验室的首席工程师,是谭云松手下两名首席工程师之一,地位要在其他主任工程师之上。丁磊原是德仪中国研发中心的首席工程师,锦湖与德仪合资成立泰忒光电技术研究院之后,他就给拉到海州来,实行首席科学家制之后,他就担任泰忒光电技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

在锦湖的技术研发体系里,只要进行基础技术研究的实验室才实施首席科学家制,目前就成汉璋兼任ess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谭云松担任橡树园微电子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当然,成汉璋还有其他的职责,是大项目部的成员,参与到公司的战略决策,地位要高许多。其他最高级别的研发人员就是首席工程师或首席研究员,丁槐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整个技术研发体系的管理上,统辖全局,不会去做具体而微的项目研发。

坐在这一桌的人,除了苏津东、丁槐之外,其他人都是首席科学家或工程师。

陈信生这次从美国带来的研发人员分三类。

一类是并购ess之后就由丁春健率领前往美国对m-1、u-1进行技术攻关的研发小组成员。这一部分研发人员,是自爱达电子成立之初就努力积攒下来的核心技术力量——锦湖在之前甚至将海州市科技局下属的电子研究所给兼并过来——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参与新一代解码系统的完整开发工作。他们给抽调去美国之后,锦湖电子技术研究院的人数虽然没有减少多少,但是技术力量就立即相形见绌了,从而将工作的重心彻底的转移到比较浅层次的应用技术的研发上。这也是近一年时间来,外界所看到的,锦湖在技术研发上的实力,似乎也代表当前国内较为有实力的技术力量。给抽调去美国的人虽然不多,陆陆续续加起来,还不到五十人,这些人绝大多数之前就由于杰出的研发工作获得股权激励,也是橡树园实验基地可以依重的中坚力量。

一类是这次“百人行动”计划在海外招募到华人科学家。橡树园实验基地的基建直到近日才完成,之前没有开展研发工作的条件,除了在创业园区内成立实验室筹备处留少部分人开展前期筹备工作之外,这次招募到的大多数华人科学家都暂时送往ess的实验室。在那里,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到当前的研发工作之中。这类人中,也包括从欧美地区招聘到华人科学家。成汉璋正式加盟锦湖之后,就一直积极的在欧美地区为锦湖物色高水准的研发人员,这些人当然有愿意到国内来工作的,也不愿意回国就继续留在ess的实验室,毕竟ess以后将锦湖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最主要通道。这些年来,国内许多优秀人才到海外留学后大多选择留在海外工作。他们在国外受重视的程度比不上当地人,但是国内又没有他们施加才能的平台,不得不一直滞留在海外。这些海外留学生在欧美电子工业的研发体系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德仪将除基带芯片之外的二流数字手机技术与相关研发团队都剥离给ess,八十一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华人工程师就有二十五人——这部华人工程师大多愿意回国内工作,也将由他们与一部分派往内地的欧美工程师撑起橡树园数字手机实验室的骨架来——由此可见“国内的教育体系都在给欧美国体培养人才”的话并非是无的放矢。

还有一类人,就是锦湖近期在国内大批招聘后择优选送ess实验室进行培训的新晋研发人员。这部分人数最多,有两百四十多人,大半还是今年夏天刚从各大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当中有许多硕士、博士,但鉴于国内电子产业的基础薄弱,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脱节太多,这些人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淬练才堪大用。张恪倒是很期待他们成为锦湖未来依重的技术力量。

这三部分人将是第一批进驻橡树园实验基地的技术力量,锦湖将主要依赖他们卯足劲向前奔跑。

陈信生这次带到海州来的人,主要是“百人行动”计划招聘到的华人科学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还没有到海州、到锦湖总部来过,还有丁春健他们给外派到ess进行技术攻击的研发小组成员们,一共一百四十多人。那些给送往ess参加培训的二百四十多名新晋研发人员就留在建邺,他们还要完成最后的培训。不然浩浩荡荡四百多人就太惹人瞩目了,张恪还是要求低调,以不引起三星及其他外资电子厂商的注意为佳,今天的招待活动,也仅仅是锦湖内部举行,外界一点消息都没有透露。

晚宴结束后,有些人旅途劳顿,会先回房间休息;有些人精力充沛,酒店里娱乐设备完备;甚至有人提议夜游象山,这边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都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张恪则与陈信生、苏津东、丁槐他们跟谭云松这些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移到一间雅室喝茶聊天。

“这是小江源头上的山茶,看上去形碎,卖相不好,喝起来还不错。我喜欢喝这茶,不管跑到哪里,只要是请别人喝茶,都喝这茶,不晓得你们喝不喝得惯?”这些山茶之后还是许鸿伯每回经过洪致林场带回来一些,车里有备,每回要喝茶,张恪都让傅俊从车里直接拿出来就是。

做研究的人,性格都很淡,喜欢喝茶的不少,谭云松端着茶杯闻着香气,说道:“这香气不比吓煞人香差,茶形不好看,倒是让它明珠蒙尘了。”

张恪微一笑,坐下来也不是专门谈茶,在座的这些人,差不多都是相关领域顶尖的专家,之前就一一见过、面谈过,有是通过“百人行动”计划招揽过来的,也有丁春健、于博洋这些锦湖“老人”,端起茶杯与大家抿了一口茶,就将话题转移到正题,说道:“今年在座的十二人,可以说是十二金刚,都是在相关领域有着很高成就的专家,橡树园实验基地、锦湖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就依赖诸位的领导与努力。你们当中,进锦湖时间最长的是于博洋,他随苏津东、丁槐一起进入锦湖,从最早的第一款碟机控制系统的开发,他就参与进来了,一直在搞研发工作,丁槐你是不是视他为左膀右臂……”

“是啊,当初要将他派到美国参与m-1、u-1产品的技术研发,也是咬着牙狠心才同意的,”丁槐笑着说道,“说了左膀,就要说右臂了,丁春健九五年年底都确定进德仪了,我赶在春节前坐飞机赶到清华,走到他宿舍,在他宿舍里,他还慷慨的请我吃了一碗方便面……”

丁春健嘿然一笑,自嘲道:“做技术的,对人情世故总不是太熟悉,要是这时候丁总找我谈工作到深夜,宿舍要有方便面,也就凑合着当夜宵了……”

大家都莞尔一笑,想必这些事,大家都做得出来。

陈信生说道:“当时小丁都是德仪的人了,我给老丁缠不过,答应放人,这次去达拉斯遇到安吉伯先生,他还说放小丁到锦湖是我最早‘投靠’过来的证据……”

大家哈哈大笑,开发m-1、u-1产品,丁春健发挥出重大的作用,虽然年纪很轻,但是获得如此的称赞也是应当。

丁春健、于博洋是锦湖原先技术力量里唯一获得首席工程师头衔进入橡树园实验基地工作的研发人员,他们将领导数字音乐、音频编解码、音频处理等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

丁春健、于博洋两人的突出表现,也从侧面突出锦湖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技术工作上的成就。没有锦湖对技术研发领域的极端重视,没有锦湖千方百计的派技术人员参与到德仪、斯高柏的高端芯片技术研发工作去,是无法培养出这两名一流工程师的。

{宜搜小说ysxiaoshuo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