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其他 > 重生之官路商途 > 第六百九十章 新光的远景

重生之官路商途 第六百九十章 新光的远景

作者:更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5 07:47:24 来源:蚂蚁文学

第六百九十章 新光的远景

随着木浆价格的飞涨,地方政府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就迫切的希望能引进大规模的林纸一体化项目,特别林业用地较多的地区,也包括江南省。

林纸一体化是资本密集型的项目,投资巨大,十万吨级木浆制浆项目,少说要八到十亿元的投资,加上运输、贮藏的配套投资,投资规模更加宠大。

关键还需要先保证足够多的原料木材供应,十万吨级的木浆制浆项目每年就需要四十万方的木材供应,以速丰林八到十年的生产周期来计算,就需要四五十万亩的林地。

国内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不假,地方政府禁止力度也不够得也不假,但是并不是意味的别人乱搞,大家都可以跟着浑水摸鱼。

投资规模上十亿、甚至数十亿的消耗资源类项目,一经提出,注定就要受到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国家也不会将这些项目的审批权放给地方。林纸一体化项目还想从仅存不多的天然林里获得充足的原料木材供应,岂不是自己想找唾沫淹死?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林纸一体化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大面积营林,营造生长期短、经济效益高的速丰林——另一方面,木浆价格飞涨,也促使国内的木材价格大幅上涨。

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内造纸企业还正处于技术升级、规模化发展的初期,资产超过十亿的造纸企业就屈指可数,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林纸一体化项目,对国内的制浆企业来说,就有些高不可攀了。

亚洲经济、金融形势持续恶化,在过去十年间高速发展的亚州造纸企业,要熬过危机绝不简单,哪有可能再大胆的进行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投资项目?

在这种背景,背地里有锦湖支撑的新光纸业就显得熠熠生辉。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新光纸业计划在东海省境内营造三百万亩速丰林,迄今为止完成近半。

如此迅捷的营林速度,没有许鸿伯的参与,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宋志佑或许在管理与专业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但是如何利用地方政府的力量,甚至具体到集结乡镇、村社等各方的力量以大会战的方式征用荒林进行种植速生林木,许鸿伯则发挥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张奕这大半年来跟着许鸿伯东奔西走,人很精瘦、沉着,已经没有二十岁时的轻浮气。要不是他爸妈这次撒泼式的揪着刘婷不放,他还跟着许鸿伯在外面奔波;这时候却不得不返回海州给刘婷以依靠。

许鸿伯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加入新光纸业,他的辛苦,他的奔波,也仅仅是答应等到小江上游的植被得到基本的改善之后就要终止,也不取报酬,只要求新光纸业尽可能种植对环境负面影响小的混生型速丰林。

许鸿伯是编外人员,张奕自然更是编外人员。

这些时间来,新光纸业旗下已经形成完整的营林建设队伍之后,工作推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剩下的营林任务差不多能在明年雨季之前完成得大半。这时候,还不急着上制浆项目,就需要开始向外省市扩张营林面积。

依照当初的承诺,许鸿伯倒是会随时袖手而走。

周游、宋志佑急得不行,张恪却晓得,商人之利是不能将许鸿伯挽留下来的。张奕也是跟许鸿伯历练,就算许鸿伯回海州清养,张奕还是可以让小叔安排进他的公司里。

对许鸿伯的去留,张恪很随心,许鸿伯要留在海州,自己还能多见他几面请教些事情,不过眼下要关心新光纸业下一步的扩张问题。

江南省与东海省同处于小江流域内,以小江为干流的水运体系几乎延伸到两省的每一处角落,利用廉价的小江水运,就能将林场原料木材便捷的输送规划中建于小江下游某座城市的制浆工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东海省的营林任务即将完成之后,最佳的扩张地,那自然就是江南省了。

江南省与东海省大体以小江为界,不过东海省在小江流域内占的地方大许多,小江上游沿江九县中,东海省占了七县。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猖獗的乱砍滥伐,并不是东海绝无仅有的现象,江南省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

九六年年初,徐学平自暴其丑,将东海省林业系统的盖子揭开来,江南省想遮盖子自然也遮不住,被连累一同受到国务院的点名批评。江南省这两年在禁砍禁伐上做了些工作,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也重视起来,但是并没有像新光纸业这样的企业主动承担起起营林的重任,江南省在资金上的投入相比较起新光纸业就可怜得多。不仅资金投入少,当年一刀切禁伐,森工企业以及林场的工人下岗之后再就业的难度极大,积累了不少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江南省这时候也需要新光纸业将营林计划推进到其境内,不仅改观林业投资、改善环境,还能促进原森工企业及林场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张恪让周游、宋志佑他们开始筹划这方面的事情,张恪昨天让张奕将汇集的资料拿过来给他看,不过是接过与张奕接触的由头,张奕赶过来不久,过不久,人在海州的周游、周复也跑了过来。

张恪这段时间,精力都不放在新光纸业上,难得他有心想起来要关心新光纸业的发展,都眼巴巴的赶过来。

“我们跟江南的地方官员接触,他们似乎对新光纸业的制浆项目更感兴趣……”张奕几乎未曾有过跟张恪谈工作的机会,张恪身上所具体的商业天赋,已经不需要去惊讶或赞叹了,此时熠熠生辉的锦湖,不过是他商业天赋所表现出来的璀璨光环而已。

“哦……”张恪点点头,换作其他人,他就不会多解释什么,不想让张奕以为自己太冷淡,稍加解释道,“去年年初随营林计划捆绑提出来的制浆项目,计划投资规模有五六十亿,这也是今年年初锦湖与李远湖之间引起矛盾的关键,但是矛盾没有激化,也没有公开,只在很窄的、受控制的范围内流传,南边的市县官员不晓得,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从环境保护的有利角度来说,制浆工厂最终也会选择临海的区域建造,也不是他们感兴趣就行的……”又伸着懒腰跟周游说,“我们也不需要什么小花招吧?”

“的确。”周游笑着说。

一年之前,为了推动营林工作,不惜将制浆项目高悬起来诱惑地方,锦湖这时候也算成了气候,速丰林、林纸一体化也成了得馍馍,就没有必要继续用这些小花招了。

张恪笑了笑,说起最近江南省委的官员变动。

自从半个月前与姚文盛的姑夫陈新民见过面,才过去半个月的时间,江南省省委副书记陈新民就给调出江南省,中央大幅度调整江南省委省政府的组织结构,周瑾瑜担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算是踏踏实实的往前迈进了一步。

偏偏江南省的林业部门又成为周瑾瑜分管的部门,让张恪心里相当郁闷,营林工作的面很大,受政府部门钳制很多,他翻了翻这些资料,都是对江南省地方条例,对将来营林工作的影响,发现要与政府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工作还真的很难推进,双手抱着后脑勺,靠在沙发背垫上,说道:“有没有考虑过先绕开江南省,将营林的工作先推到西南林业资源大省去……”

许鸿伯还留在建邺,张恪近一个月里都没有空抽出时间跟他好好的聊一聊。

周游说道:“许老师分析常务副省长可能是周瑾瑜的过渡职务,毕竟周瑾瑜在处于区域经济事务上的能力很强,加上周家在背后的支撑力量,而正泰集团及其下属成员企业的动向又多集中在金山市,很可能会很快过渡到金山市委书记的位子上,任命很可能会在年前落实。”

张恪也有这样的想法,金山作为江南省的省会城市,享受副省级的行政待遇,周瑾瑜担任金山市委书记,权力可能比所谓的常务副省长还要实在,但是这么一来的话,对新光纸业在江南省的营林计划却不会增添多少妨碍,大不了绕过金山。

周游又说道:“不过金山湖周边有大片适合种植的湖滩……”

“你欺我不懂环境是吧?”张恪瞪了周游一眼,“金山湖滩是湿地环境,真要改造成速丰林地,那就是造孽,你们按照之前的计划安排吧,将金山绕过去……”

说起原定的计划,周游又与张恪讨论起与郭氏云源集团合作的事情来。

在新光纸业拿出一亿美元收购郭氏云源集团旗下制浆工厂30%的股权之后,东南亚的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除了继续筹措资金之外,郭松延还决定关闭旗下工厂一部分产能来缓解压力,当然也包括云源集团旗下纸业集团的部分产能。

这时候,周游提出,新光纸业有没有向云源集团提出将这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州来建合资工厂的可能。周游说道:“郭氏在马来西亚的工厂歇业,设备折旧还要继续,内地市场及相比马来西来要廉价得多的劳动力价格,都能诱惑郭松延将部分造纸产能转移到海州来,何况云源集团在晶圆厂项目上也已经与锦湖控股的越秀公司开始密切的合作……”

张恪听周游诉说他的规划,自己手指轻轻敲打着玻璃几,偶尔拿手指摸摸鼻头,说道:“这样啊?”

“郭氏一直看好内地的市场,他们也主动暗示过这样的意图……”

“哦,”张恪知道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马来西亚可能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走出低谷,郭松延也不会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形势特别悲观,“他们有这个念头,还是更看好内地的市场吧……”又思量的片刻,说道,“行啊,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接触,不要过,要转移些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东西过来,我们可以提供厂房、熟悉工人……”

造纸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上的要求并不苛刻,远不能与消费电子相比,又不是严密受控的技术,要是能与郭氏云源集团旗下的纸业集团合作,差不多就能满足技术上的所有需求。而新光纸业在过去三年里,几乎将海州市造纸业所有的技术力量、熟练工人都吸收过去,所以要与郭氏云源集团采取全面的合作,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张恪又说道:“制浆项目,到了适当的时机,也会投资建在海州,要是营林工作能顺利的推进到江南省去,制浆项目的规模还要庞大,那就需要庞大的造纸产能与制浆项目配套,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林纸一体化的规模效益。我计划着在小江流域,最终形成包括营林、制浆、造纸等环节两百亿以上的产能。这个产能,要主要释放在海州。当然了,新光纸业今年的目标是产值达到十亿,毕竟二期工程的产能才刚刚释放出来,明年的目标就是要增涨到二十五亿,这一切离这个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敢情距离是不近……”周游笑着说。

周复与张奕坐在一旁,几乎没有插上话。

周复想起三年前初次与张恪见面,还是因为新光造纸厂的职工拦路上访将新海通大厦背后的公路堵住。那时做梦也绝计想不到新光此时的风光,但此时的新光离眼前这个还不满二十岁的青年眼中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总是不能想象他的心到底有多大……听他的语气,这个还只是小江流域内的投资规模。

张奕很清楚自己以后很可能不会直接就留在锦湖的体系内工作,但是能够参与这样的商谈,无疑也是得到某种的肯定,想起种种往事,心里滋味百般。

张恪没有去看周复、张奕的神色,只跟周游说道:“要达成这个目标啊,新光纸业还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我看新光可以制订一个五年或十年规划出来……”倒是没有说“只要达成这个目标,差不多就能将小江流域落后的、重污染的造纸产能淘汰掉”之类的话,这并不是新光纸业作为企业自身要考虑的事情。

昨天晚上,张恪与新元电器的老总丁文祥约好下午请他喝茶,也没有约好具体的时间,他与周游他们就新光纸业未来的发展交换了意见,让周复与张奕先回去,将周游留下来谈别的事情,也没提吃中饭的事情。张恪他自己也不晓得中饭如何解决——晚晴在学校里,所以也没必要将周游再赶走,赶走就没有人陪自己吃中饭了——昨天夜里还特意让马海龙上午不用过来。

刚过十二点,张恪与周游中断谈话,打算出去随便找个地方用餐,丁文祥就上门来了。这次他那个腼腆而美丽的侄女丁莉华没有过来,倒是丁莉华的男友周小兵跟着丁文祥过来。

“呵,来这么早,我可没有打算请你们吃中饭啊。”张恪笑着说。

“昨天跑了太急,发现没跟恪少你约时间,真是失礼,要是不打扰的话,让我来做东……”

“有免费的午餐,总不是坏事……”

丁文祥将宴请张恪的地点选在陈奇的八锦珍,张恪上车后,通知马海龙下午直接去八锦珍去,免得他到这里空跑一趟。

车停在府天大厦背后的停车场里,下车来,丁文祥看着大半还给彩色布幔围裹着正进行修缮整建工程的丹井巷,说道:“有四凤桥餐饮广场的前作在,许多人都等着世纪锦湖在丹井巷有更令人惊艳之作……”

“我也期待。”张恪笑着说。

丁文祥是海州市下属东元县人,早年都在东元县发展,作为爱达电子的配套厂商进益隆镇的电子工业园区建厂、又成立碟机工厂,进而组建新元电器,完全溶入海州市的上流社会,由于与锦湖的密切关系,甚至知道一般海州上流社会人士所不知道的锦湖体系之内的关联。

四凤桥餐饮广场是当时张恪盘活新光造纸厂资产的关键,可以说是张恪首次让世人惊艳的商业运作,只不过很少人知道四凤桥餐饮广场背后的操盘者是一个当时还只有十六岁的少年罢了,倒是成就了邵至刚在海州的声誉。

丹井巷临近沙田前街的一段建筑早就修缮完毕作为示范性工程面世,八锦珍等五六家餐馆、酒吧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运营已经成为海州高档餐饮的代表。丹井巷的整体商业运作,自然就更令人期待。

张恪回头看了左边的建筑群,沙田西片商业区的开发,基建部分算是完全进入收尾阶段了,丁文祥对锦湖与正泰集团之间的恩怨也有所知,虽然看得不是很透,也是由于内中情由太过复杂的缘故。

世纪锦湖开发丹井巷一直都是悄无声息的,就是在正泰集团联合香港葛家的嘉信地产、建邺的精典地产接盘曾几何时傲视海州商圈的赵锦荣的锦城地产之后,世纪锦湖开始加大对丹井巷修缮工程的宣传。要说这不是针对正泰集团,鬼都不信。锦城地产对沙田西片商业区的开发策略也被迫改出售改为招商,之前只需要出售套现了事,改为招商、自己运营的话,没有三五年的工夫,很难看出成果。

关系还真是复杂,谢晚晴出身谢家,与锦湖关系密切的孙尚义、葛明德又是出身香港葛家。

这种豪门恩怨要拍成电视剧也足够的精彩,丁文祥倒是忘了此时的自己也要算一方富豪,大概在张恪面前,觉得自己那些商业成就有些微不足道的缘故吧。

刚走进八锦珍,看见陈妃蓉在店里帮忙,张恪吓了一跳,问:“你怎么在海州?”

“回家过周末很奇怪吗?”陈妃蓉微歪着脑袋,睁着明亮秀美的眸子看着张恪,觉得他吃了一惊的模样有些夸张了,嫣然笑了起来。

张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完全没有想到进来会撞见陈妃蓉,反应也的确大了一些,对他来说,这段时间也没有周末不周末的概念。

“倒是你很奇怪呢,消失好长时间不见了,”陈妃蓉又说道,“你上次推荐给我看的书,我迷迷糊糊的看完了,有些问题都不晓得找谁答疑。”

叶小桐与邵心文婚礼之后,张恪就忙着没有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也就没有机会碰上陈妃蓉。其实也没有多久,才半个月的时间而已,这半个月的时间,张恪倒在北京住了七八天。

{宜搜小说ysxiaoshuo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