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其他 > 重生之官路商途 > 第五百二十二章 声东之计

重生之官路商途 第五百二十二章 声东之计

作者:更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5 07:47:24 来源:蚂蚁文学

第五百二十二章 声东之计

海裕公司已经较纯粹的转为控股公司,业务部门已经萎缩得只剩下空壳了,即使财务管理部门,也逐渐与海州的海裕私立学校的财务部门整合,省城这边的办公场所与人事精减下来的员工几乎都填进新光纸业在省城设立的林业公司。

不断的招聘新员工,又大规模的吸收从国有林场与森工企业下岗分流的职工——主要还是吸引下岗分流的林业工人——林业公司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膨胀起来,成为锦湖旗下员工人数最为庞大的一个分支。

还好平时留在总部负责行政与财务的员工不是很多,与这栋写字楼里其他公司的员工,中午的工作餐都会到顶层的综合餐厅用餐。

张恪也是入乡随俗,拿公司发的午餐券,中午就在写字楼顶层的餐厅用午餐。

丁槐乘车过来,有些事情可以在车上通过手机交流;苏津东乘飞机之前,也还可以用电话沟通,差不多依照许鸿伯声东击西的思路思考解决方案,主要还是不能挫伤李代省长的积极性与自尊心,说到底也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政治权威性的问题。

除非根本就不用畏惧李远湖,不然就要考虑到他为了维持他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权威可能做出的反应。

丁槐下午两点钟乘车赶到省城与张恪碰面,张恪这时候接到唐学谦的电话。

张恪打算等想出一个大体的解决思路之后再跟唐学谦、宋培明他们提及这事,倒是没有想到李义江会越俎代庖,大概是李义江听出自己敷衍的语气,想着通过唐学谦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张恪对唐学谦倒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在电话里跟他详细解释了现时上制浆项目的无法克服的现实困难:木浆供应会一直偏紧,从市场角度上制浆项目是合适的,但是制浆项目与锦湖其他的计划在资金与人力匹配上有冲突;没有足够多的原料林,强行上制浆项目,会进一步加剧省内与周边省市的生态环境压力,还可能导致国际生态与绿色和平组织的质难,其恶劣影响对锦湖企业形象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唐学谦沉吟的片刻,说道:“诸事都要向前看,顾全大局,顾全真正的大局是最重要的,一时的困境也算不了什么。这么看来,你明天是无法回海州给苏逸群接风洗尘了?”

唐学谦能理解就好办,张恪还真怕唐学谦给自己施加压力,又在电话里跟他说了一些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

下午四点钟,换上新的手机电板,张恪拉着丁槐、傅俊就直接去机场截苏津东,等在机场与苏津东汇后就直接乘飞机去北京。

当然,李远湖都传出话来,这边也不能一点反应都没有。

既然李远湖不是直接找到锦湖,而是通过陆文夫、李义江传话,锦湖也不需要直接找李远湖汇报;省城这边由周游负责,让他与宋志佑、许鸿伯找分管林业的副省长胡学兵汇报相关制浆项目的工作进展就可以了,也不会一下子将话说死不留回旋的余地,新光纸业可以将前期工作先开展起来;前期筹备计划会通过李义江、陆文夫反馈给李远湖,表示对他本人的尊重。

“拖”字诀能不能奏效,这一切,关键还要看“声东”方案实施的效果如何。

香港与建邺之间,港龙航空与东方航空每周共有二十一班飞机,两小时四十分钟的行程,要是不算往返机场以及在机场等候的时间,建邺与香港的往来,比海州还要方便。

港龙航空的飞机刚在建邺南郊的国际机场降落下来,苏津东与助理刚打开手机人还没有下飞机,就接到张恪从接机大厅里打来的电话,说是要马上改乘去北京的飞机。

苏津东有三个小时没跟张恪他们通上电话,不知道他们做出什么决定,进了接机大厅急忙跟着张恪他们转去候机大厅拿机票换登机牌,直到又坐上飞机,才有时间停下歇一口气,又急接着问张恪他们下午做什么决定。

他们赶时间没有订到商务舱的机票,经济舱换登机牌又是位置最落后的一排,飞机起飞后,稍有气流飞机后段颠簸就比较厉害,张恪、丁槐、傅俊都无所谓,苏津东与他的助理连续乘机就有些够呛了。落座后,张恪跟空乘小姐要了一杯咖啡,他将咖啡杯捧在手里,也没有注意到那名空乘小姐看他的表情额外亲切。

张恪跟苏津东介绍下午他们讨论的情况:“我们下午紧急磋商了一下,也与在美国的陈信生、肖晋成、成汉璋三人通过电话。我们计划中,要在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市以及锦湖在海州的本部成立三个技术研发中心,在韩国汉城、香港、日本东京以及锦湖在海州的本部成立四个工程应用与产品设计中心,这是我们技术扩张的第一步规划,这个规划是与手机项目以及我们的u-1、m-1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为这三个项目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但是现实的情况,海州毕竟偏于一隅,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上受到严重的限制。从美国硅谷、韩国汉城、日本东京、筑波市以及香港到海州,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上的落差很大,需要一个缓冲、一个跳板……考虑到这跳板不仅需要能承接、消化欧美、日韩最先进的消费电子技术,还需要能持续的孵育与开发相关技术,对这个地区的高科技人力与技术资源的要求就相关的高,国内目前最适合的地区就是北京中关村……”

苏津东点点头,说道:“我们第二步会考虑在北京中关村成立工程应用中心,在建邺也要成立一个,怎么了,这个动作要提前?”

“对,是要提前,不仅要提前,还要将技术孵育做成产业,”张恪说道,“在原先计划中,只是在省城招聘二三十个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一个工程应用中心,我们下午讨论了一下,觉得将在省城设立工程应用中心的计划修改一下,拓展成大型的科技园计划;省里不是也一直在搞高新科技产业战略吗?我们就用科技园计划来弥补制浆项目。为此,海州科技园项目就暂缓一下,等两年再提也不迟;锦湖本部的工程应用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的扩张计划都并到省城的科技园项目里来……你觉得这样安排如何?”

“要我说实话啊?”苏津东开玩笑问张恪。

“有什么话,我还能不让你说。”张恪笑了起来。

“成立科技园,建邺的条件比海州要成熟,”苏津东说道,“按说在国内要算北京中关村的技术资源最为雄厚,但是锦湖要在北京搞什么科技园,不会受到北京市政府多大的重视……”

张恪点点头,地方支持力度是投资项目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技术、人力资源与地方支持力度的角度来考虑,建邺恰好是个平衡点。张恪之前考虑先在海州投资建科技园,就是想要拉海州一把。张恪做决定都带着些理想主义,苏津东、丁槐他们都心里有数,有点小瑕疵,也没人硬要反对他。

没想到现实的情况,还是迫使张恪做出最现实的选择。

苏津东问道:“那我们焦急去北京做什么?”

“去北京做秀!”张恪说道,“我们要在北京将声势炒起来。科技园放哪里不是放,除开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甚至合肥、杭州,在消费电子技术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与人力资源,建邺与这几个城市比起来,也不占什么优势,为什么说我们要腆着脸求到省里去,不让他们来求我们?”

“声东之计?”苏津东问道。

“也不是纯粹的大造声势,”张恪说道,“手机项目的事情,会存在一些现在的困难,邮电部可能会倾向于将第一张国产手机批文给他们下属的企业,这也需要我们做些额外的工作,很多事情可能捆绑到一起去完成。”

手机项目与科技园捆绑在一起做为一个项目,规模还是要比制浆项目少得多,所以更需要做秀,先将声势炒起来,形成更大的影响力,迫使省里做出选择,李远湖总不能强迫着锦湖同时上两个项目。

在这个里面,科技园项目是对建邺市直接有利的,而制浆项目的选址只可能放在省西北部某市,建邺市在省里的地位,又不是省西北部地区能比的,张恪这是要将建邺地方的势力这次也绑上他的战车。

{宜搜小说ysxiaoshuo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