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其他 > 重生之官路商途 >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薛明楼随江敏之离开附楼的会议室,江敏之的办公室在主楼六楼,主楼与附楼之间的过道阴暗狭长,过道两道的办公室都门庭紧闭,不晓得省政府的工作人员将自己严严实实的关在办公室里做什么。

离开会议室的那一瞬间,脸上还挂着笑容的,转过身,轻轻咳嗽了一声,似乎脸上的笑容也在这轻咳之间就分崩离析了——穿过过道时,江敏之阴沉着脸,薛明楼跟在江敏之身后也默不做声。

李远湖最近才在刘闻涛的调动问题上松口,对省政府的分管工作安排也暗示不会过多的干涉,江敏之以为陈其斌案、云林证券案的压力让李远湖的阵脚松动,以为这是他到东海后的第一个大胜战。他之前要求陆文夫参加今天下午的碰头会,主要是为今后调整陆文夫去分管教育工作、刘闻涛调到省里之后接手陆文夫之前分管领域做铺垫。江敏之还以为已经在东海赢得一定的主动,锦湖今天的慷慨解囊,却让他有饱受挫折的失落感,特别还是李远湖亲自打电话来要他参加下午的会议。

到了办公室,江敏之握着门把手,犹豫了片刻,才吩咐薛明楼:“下午要没有什么好紧的事情,都帮推掉。”

“嗯。”薛明楼点头应道,看着江敏之走进里间的办公室,他走回自己的办公桌,从电脑里调出锦湖的资料来看。

八千万美元就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币。

在全省高校财政拨款年度预算总额还只有十六亿元的今天,锦湖年内就要向高校学科建设促进基金注入超过六亿元的资金,明年的预算更是高达八亿元,仅凭这点,就足以封堵住现在所有对锦湖不满的抱怨。

没有人能拒绝锦湖的慷慨捐款,锦湖也比任何人想象中更为强大,至少江敏之在他这届省长任内不要想找到打击锦湖的机会,就算将刘闻涛调到省里来顶替陆文夫的位置,实际上能起到对锦湖的钳制作用也极为有限。

李远湖中午的那通电话还真是值得玩味啊,无疑是告诉江敏之,在东海有些界线是他越不过去的。

薛明楼看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锦湖资料,揉着太阳穴。

年初时有媒体引用爱达集团技术总负责人丁槐的表述,说橡树园今年的科研预算将达到四亿美元,这在当时就引起一阵惊叹与喧哗。根据信产部收集到的数据,爱达集团九九年销额接近两百亿,名列电子百强榜榜眼,净利润达到四十亿,锦湖差不多拿出四分之三的利润、销售额的16%投入到新的技术研发中去,甚至有媒体评价锦湖在技术投入有些钻牛角尖了。

现在看来这些数据还是经过严重脱水处理的,不仅科研预算严重缩水,薛明楼相信信产部公布的爱达集团的销售收入及年净利润数据也是经过严重缩水的。也许信产部知道锦湖在数据上弄虚作假,也许他们需要锦湖在数据上弄虚作假,要让华夏电子维持在电子百强榜第一的位子。

江敏之要查锦湖在国内的税收数据,当然能查得到,很可惜锦湖枝系复杂的企业成员体系里,差不多有半数公司都是海外注册的,想要查看锦湖海外公司的财务数据,却是异常的困难。

锦湖在国内的税收数据与锦湖对外公开的财务数据是基本吻合的,也就给别人造成一个假象,就是锦湖注册的众多海外公司只是工具型公司,也许是为了交叉持股的方便,这时候看来这些公司并不全是空壳公司,只是出于种种原因,都隐藏在暗处。

薛明楼想到另一种可能性,要是国内对锦湖的打压手段过于拙劣,引起锦湖的强烈反弹,那这些此时隐藏在暗处的海外公司会不会露出水面来发挥作用?

都说爱达是锦湖的核心企业,从另一种层次上来说,锦湖商事才是锦湖的核心,锦湖商事成立之初就将总部设在香港,大概也是想借助香港与内地不同的法律体系吧。

在创立橡树园之初,就确定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路线,锦湖不可能无限制的从海外引进高端人才,本土人才的培养才是根本,而且也要让高校的科研力量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来。

无论是张恪,还是锦湖其他高层,都意识到,爱达集团会更注重应用技术的发展,从而忽视更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这几乎是必然的,锦湖所有的成员企业都必须围绕盈利这根驱动轴来转动,也就无法避免的使得眼光受到限制,无法看到更长远的发展方向——高校应该在基础科学研究与高端人才培养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东大虽然位列国内顶尖名校,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也涌现出诸多文化与学术名人,但是跟世界级的一流名校相比,还是有极大的差距。

无论是从双导体制等相关的培养体制,还是橡树园创业基金等相关的科研创业激励体制,锦湖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上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做了许多的基础工作并卓有成效,眼下是到推动相关工作快速往前发展并正规化的时候了。这才近期做出决策在橡树园名下成立高校学科建设促进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预算注入该基金,主要用来帮助东大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使东大成为锦湖未来真正的能依靠的根基。

李鸿铭下午参与会议之前,只希望锦湖的捐助款还保持跟上一学年同等的水平,这样就能让东大下一个学年有较为轻松的预算环境,能够多做几件事情。谁曾想到锦湖下半年就要往学科建设促进基金里注入八千万美元的资金,差不多等于东大一年的收入总和。

李鸿铭与陈信生初步交换过意见,学科建设促进基金就是为了帮助东大尽快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一流名校,基金评审委员会成员也多从东大教授中挑选组成。陈信生没有跟李鸿铭说基金投入占橡树园科研预算的比例,只是跟他承诺五年内投入不低于八亿美元。

陈信生与张恪、叶小桐下午在橡树园内部还有会议要参加,先坐车离开了。

李鸿铭的心情过了许久才稍平复下来,坐进车里,大声跟崔国恒、秦刚两人抱怨:“你们俩个啊,过来之前还跟我打马虎眼!”

秦刚摊了摊手,说道:“我听说是跟去年变化不大,却是不知道将去年爱达文化基金的捐款也计算在内。”

去年锦湖向高校教育系统捐款两亿元,捐款四亿成立爱达文化基金,总计六亿人民币,与八千万美元倒是相差无几。

“我是真不知道详情,”崔国恒笑着说,“六月份,行政室要经研中心出一份国内高校十年办学投入的评估报告,我们预测清华大学十年后的办学经费投入将达到每年六亿美元,东大大概只能达到清华大学一半的水平。”

“我们现在的办学经费投入也只有清华大学一半的水平,”李鸿铭说道,“不过有学科建设促进基金的补充,这个差距就抹平了。”

“锦湖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崔国恒说道,“开始也没有说明数额,只是讨论过捐款是集中给东大,还是分散给各高校。最终还是决定集中给东大,因为东大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有了这笔资金,可以做更多尝试性的工作,要是东大能先于清华发展成世界级的一流名校,那东大的办学经验将更有指导意见……”

李鸿铭手抚着额头思考一些问题,他之前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能从锦湖拿到这么多钱,他之前给东大五年办学经费投入做出一个较为大胆的规划,也就八亿美元多些七十亿人民币的规模,从中央及省里获得直接拨款不会超过三十五亿,学费收入不会超过五亿,也就意味着东大还需要自筹三十亿的办学资金。考虑到东大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校属产业投资集团近两年的工作也卓有成效,五年自筹三十亿办学资金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也并非办不到。

李鸿铭常常自嘲自己是丐帮弟子,整天想着讨钱的问题,没想到锦湖承诺五年内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基金向东大注入八亿美元的资金,要是五年内能拥有这笔巨额预算,李鸿铭有信心带领东大冲击清华大学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

秦刚话很少,涉及到东大未来的发展大计,没人问他话,他自然也插不上话,他之前也没想到锦湖会向东大投入这么大的资金,想想也释然了。

他知道橡树园今年科研经费预算在八亿美元左右,五年内的科研经费预算更是高达六十亿到八十美元之巨。这是一个吓破人眼球的数字,但是也必须达到这个标准,爱达集团才能在五年后真正的跨入国际一流的电子企业行列。五年内,在数字手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消费类电子产业上的利润也将支撑锦湖在科研上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入。若是将支持东大发展成为世界级一流名校作为锦湖一项长期方向上的战略来抓,从科研经费里拿出10%的预算出来,是个合适的比例。

除了橡树园及锦湖其他成员企业从东大直接吸引高素质人才,与东大各院系、实验室进行广泛技术合作之外,橡树园创业基金以及橡树园与昆腾在线、东大创域、东大科技总公司联合成立了多家科技型创业扶持基金,几乎都是以东大为人才、技术依托,这些基金的资产规模加起来已经超过五十亿。只要东大将来对这些基金直接促进的资产增涨幅度超到六十五亿元,那锦湖连续五年向东大投入巨额资金就算是有了足额的回报。

当然了,锦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让东大也直接参与到这些科技型创业扶持基金中来,橡树园创业基金也向东大科技总公司旗下的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仅是为了让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的密切,也是希望东大能直接从这种合作模式中获得更多更直接的收益,为东大的办学经费来源获得更广阔的渠道。

高校学科建设促进基金的成立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锦湖这边是希望李鸿铭、崔国恒共同推荐委员会的成员人选,当然,橡树园这边也有一批科学家会进入委员会成员名单,基金的管理细则特别是每年资金的划拨标准与评议细则也要等委员会成立之后与橡树园方面共同商议决定。

{宜搜小说ysxiaoshuo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