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心愿归宿 > 第四百一十七章 较低浓度的罪恶

心愿归宿 第四百一十七章 较低浓度的罪恶

作者:昔年瞳影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4: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杨树雨也曾使用过崔匀清的遗憾之力。世间使用遗憾之力的人不计其数,但唯独崔匀清的遗憾之力战无不胜,因为她的力量里隐藏着罄竹难书的罪恶。

杨树雨按照自己的习惯把崔匀清释放的罪恶分为七个级别:极低浓度,低浓度,较低浓度,中等浓度,较高浓度,高浓度,极高浓度。

一般情况下,崔匀清释放的只是极低浓度的罪恶。正因如此,杨树雨给慕正光营造的环境也是包含极低浓度罪恶的环境。但是,在第三个遗憾世界中,罪恶的浓度太高了。

据杨树雨的观察,能抵抗“对症下药”的极低浓度的罪恶的人不超过2%,这个数字远低于现代者在人群中的占比。至于更高浓度的罪恶,无论是否对症下药,都不是一般人能抵抗的。

在这个世界里,崔匀清释放的是较低浓度的罪恶,她这么看得起慕正光吗?

以过渡世界里的慕正光的能力,他应该能抵抗低浓度的罪恶。让他再成长几年,多从徐那里学到一些道理、多经历一些事,比如成家立业、养育子女,他或许能对抗较低浓度的罪恶,但是让现在的他去面对较低难度的罪恶,他的处境会很艰难。

杨树雨决定在慕正光深陷罪恶之前把他带出来,这样就能把罪恶对他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之后再从过渡世界里中转,彻底消除遗憾之力对他的影响。以后大家再见面,就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产生矛盾了。

较低浓度的罪恶几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大多数人对此毫无知觉。

有极少一部分人能察觉到这类罪恶的存在,但他们不一定会主动抵抗这类罪恶,就算抵抗了,也不一定有效,因为环境如此,身边的每一个人似乎也都如此。他们在清醒与痛苦中深深体会到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没法对抗所有人的生活常态。

“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

有些话听起来有道理,仔细思考后也觉得有道理,但是,人们听了这些话、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并不会生活得更好。

有些人被这样的道理坑害,他们对这些话深恶痛绝,但当他们想反驳的时候,却发现哑口无言。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惊悚的事实:这些话好像是正确的。

杨树雨曾经从很多人那里得到帮助、获取力量,她能轻而易举地调动几千个人的思维,从他们的思维中复制她所需的观点,用这些观点反驳那些有害的道理。

努力,不一定有,不努力,一定没有,这句话的本意显然是劝大家要努力,不要做那种不努力且得不到收获的人。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不劳而获、劳而无获的例子,久而久之,人们会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也会怀疑自己有没有付出努力。

怀疑并不是指没有答案,而是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对一部分人来说,无论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在真正取得收获之前,或者,在确定了不可能获得收获之前,他们都不敢轻下断言。

其实,人类有能力对自己的努力下断言。俗话说,“做了什么事,自己心里清楚”,但是,被这句话束缚的人,他们已经不清楚自己做的事到底算是什么性质了,是自欺欺人的假努力?还是未能引起质变的真努力?如果是真努力,那就继续保持,可是要保持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结果、等到收获呢?不知道。

消极、困惑、迷茫、悲观,都产生了。但有些人哪怕被这句话干扰,陷入了消极,也无法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甚至他们连否认这句话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问爸爸妈妈,他们说这句话是对的,问兄弟姐妹,他们也说这句话是对的,问老师同学,他们也认可这句话,问成功人士,得到肯定的回复,问失败人士,得到的也是这个回复。

更有甚者,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遇到同病相怜之人,大家都被这句话害得很惨,但又都不敢说这句话是错的。这就更麻烦了。他们要对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消极,还有别人的消极。

杨树雨记得要想反驳这句话,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否定“一定”和“不一定”。事实上,大多数人选择的也是这个办法,但由于前半句话太正确了,导致有些人误以为后半句话也很正确,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考虑到这句话的本意是劝人努力,已经很努力的人就太不需要看这句话了,而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正好是对努力的人说的,这半句话不要,即“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这半句话不要。没有前半句话,“但”这个字就无从说起了,也去掉。

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

要反驳这句话还有难度吗?没有难度。人们在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命运坎坷之后,就很难说出“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这样的话了。

对后半句话有意见的人,远多于对前半句话有意见的人。把大多数人的意见收集起来,就足以对抗这句话了。

前半句话和后半句话的含义大不相同,使用范围也不同。“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这话像是在劝解人、宽慰人时用到的。“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这像是在勉励人、指责人时用到的。倘若确实无力反驳,将这句话一分为二,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部分,人们受到的干扰会减小很多。

人们听到一句话、一个观点,或是赞成,或是反对,不同的态度都需要有理由做支撑,哪怕是一些很荒唐的理由,例如不喜欢这个人,所以讨厌他所说的话。

慕正光不喜欢这句话,继而讨厌说这句话的人。

用收获衡量努力,会让人变得偏执。那些取得收获的人,就可以用这句话大肆标榜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大肆否认别人的努力。而那些没有取得收获的人,只好身不由己地低人一等,仿佛没有取得收获是一件很耻辱的事。

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然是把这句话倒过来说了,“没有收获一定是因为不努力”。尽管很少有人敢明目张胆地这么说,但是,在“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的掩饰下,他们想表达的无疑就是倒过来的那种意思。

即便人们使用这句话时不带有恶意,不是为了歌颂自己,也不是为了贬低别人,但这句话也不可取。因为,收获和努力,没有直接关联。

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这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仿佛这份收获来之不易,必须得付出点什么,不然不踏实、不安心,也不甘心。

不努力就一定没有收获,这也是一厢情愿,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不能接受“不劳而获”的人或事的存在。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靠人类的努力才能得来的东西?太阳,月亮,星星,土壤,水源,空气……努力的人呼吸着空气,不努力的人也呼吸着空气。

与这个庞大的世界相比,人类争夺的那些利益,微不足道。人类靠努力得来的东西,也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让人不堪重负。

“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听起来很合理,很公平,但人们想象的、想要的这种公平过于狭隘、过于虚伪。

把公平当做准线,便能区分不公,把正义当做准线,便能区分不义。

准线出现,胜负已定。

崔匀清没有对“努力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这句话抱太大期望,她使用这句话,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遗憾世界中没有渐近线和渐近域。她想知道去掉了这些最显著的不劳而获的因素后,慕正光会拿出怎样的依据反驳这句话。

崔匀清看到了穆正光的答案。他从本质上彻底否定了这句话,在知道这句话之前,他不会说,在知道之后,他更不会说。因为他不需要、不喜欢,也因为他能看破这句话包含的恶意,并主动拒绝使用恶意。

“人善被人欺,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受伤。”

杨树雨刚听到这句话,就认为这句话是错的:“暗”覆盖全世界,给了人们渐近线和渐近域。最容易受到欺负、受到伤害的人不是力量最弱的人,而是力量弱但野心大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没有得到最强的力量。没有力量做支撑,他们还怎么欺负人?

但是,在第三个遗憾世界里的慕正光是从第二个过渡世界里带过来的,他没有渐近线和渐近域,他失去了最有力的证据。去掉渐近线和渐近域,他还有办法反驳吗?

杨树雨的担心是多余的。

慕正光只听到前五个字,就感到一阵恶心:人善被人欺,这是事实吗?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哪个人不被人欺负?人善被人欺,人恶也被人欺,一个人是否被欺负,与善恶无关。一个人被欺负的概率是高是低,也与善恶无关。

就好比有些人天天嚷嚷着“把良心丢掉,能赚更多的钱”,其实这也是一厢情愿。丢掉良心的人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赚到钱的人不多。他们把自己的良心看得一文不值,随时准备丢掉,但他们却指望着用这份根本不存在的良心换取高昂的报酬。这种丑陋的幻想,诞生于丑陋的心!

“人善被人欺”固然不是丑陋的幻想,但这句话给人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小觑。把自己遭受的痛苦归咎于善,这种想法已然偏离了善的本质。

“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受伤”,这句话就更是错得离谱了,因为它明确指出“善良”和“受伤”的关系。说这句话的人是想引导别人不要做善良的人吗?难道不善良就不会受伤吗?不可能!

而且,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下,这句话还有另一层含义:越容易受伤的人越善良。正如同“没有收获一定是因为不努力”,通常人们不会直白地说出这句话,但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想让别人领会到的意思,就是如此。

在杨树雨看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慕正光那里,不被视为问题。

慕正光回想往事,他曾经受到过伤害,甚至曾经因为善良而受到过伤害,但世间所有人都会受伤。为善良受伤,总比为邪恶受伤要好。

崔匀清也没有对善与伤抱太大期望:慕正光的家庭不贫穷,他的学习成绩不差,他的身高、长相都不错,在这种环境下,他受到的伤不足以击垮他对善的向往。

如果说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缺憾,大概就是没有父母的陪伴,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他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印象深刻的帮助,也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太明显的伤害,这就高于平均水平了。

徐给了慕正光很多印象深刻的帮助,在他的人生中,有太多普通人不敢奢求的美好。

虽然把普通人放在他所处的环境下,极有可能错过这些美好,因为初中一年级时的徐很不好相处,若是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包容,而是与之大打出手,两人便绝不可能成为朋友。但不管怎么说,慕正光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得到了超乎寻常的爱。

那么,是不是可以把“正确的选择”当做诱饵,再试探他一下?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在刚开始,在他还没有“盛开”的时候,虽然徐来到了他身边、虽然两人是同桌,两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很近,但是,他们的心,相距甚远。直到后来,他表示宽容、释放善意,他们才成为朋友。

从朋友到恋人,又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有一个尤为关键的外在因素在影响着两人的关系,分数。因为分数够高,所以才能在一起、才能考上同一所大学。

事情发展,是因为他付出努力,是因为他“盛开”,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也许这句话能让他产生一点点骄傲,继而把所有的功劳全都归于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