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剑行山河 >

剑行山河 序

作者:燃烧小石头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3: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松涛观是一座小小的道观,在天下道门之中,根本没什么名气。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在青城山北麓的深处,还有这样的一处所在。

小道观不知存在了几许年头,看那些木墙砖瓦的颜色已经深得发黑,只怕时日短不了。观外是一大片针松林,常年郁郁葱葱,站在观门口的石阶上远远望去,竟然看不到边。

石阶很高,数一数,竟有百二十级,暗含天干地支之数。只是那最上面的一级,却只剩下了半截,那微斜的截面光滑如镜,竟像是被人用利器削出来的。

常年清净的小道观,今日里却来了访客。

…………

武都侯元绍很是春风得意。自从八年前偶尔结识了那个仙长,自己的前程便似扯起了帆的航船,顺风顺水。五年前死了老子,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老大老四老五打的头破血流,没承想,最后却让他这个幺弟占了便宜,有惊无险的袭了爵位。

彰化十七年正月,便是今年年初,元绍接到京里的诏书,皇帝陛下心血来潮,忽然想起来要见见这个远在西藩的宗亲。自从太祖皇帝登极,元绍的先祖被分封到西川以后,武都侯的这一支还从未进过京。历朝皇帝都很难想起来远在西川还有这么一个宗亲,历代的武都侯也就落得个自在,闷声的在西川当自己的土皇帝。

初接诏书时,元绍心里很是忐忑。洛阳城里的那位当今是出了名的昏君,今日想要召见自己,只怕没安什么好心。当年的仙长也早就离府而去,这进京的吉凶祸福,便变得诡谲莫测起来。

谁知道,进京小半年,都没接到觐见的诏书。那皇帝当日只不过是闲的无聊,偶尔翻起宗室的名册,见到武都侯的封号,便随口说了句,朕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门子亲戚,有空的时候倒要见上一见。皇上虽是随口一说,当值的秉笔太监却不敢大意,这位主子喜怒无常,哪知道他的话里是不是有什么深意。要知道,这些年来,杀的关的宗亲可不在少数。于是一纸诏书便到了西川,好在那太监还算谨慎,没有安排大队的禁军随行,要不然元绍可能就吓得直接一根白绫挂了房梁了。

皇帝说了那句之后,一直也没再提这茬,底下的人当然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元绍在洛阳一住小半年,整日一颗心都挂在嗓子眼,差点没吓出毛病来。又不敢花钱走门路,深怕落个外藩结交内宦意图不轨的罪名。后来实在熬不过,抱着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想法,硬着头皮上了道折子。

接到折子,那糊涂皇帝懒得去想有没有召见过这位宗家,既然来了,便就见上一见。也是元绍的时运高,他那张圆圆的胖脸本就有些讨喜,加上奏对了几句,深得圣心,不仅放他回了西川,还大大的晋了他的爵位。

回川之后,元绍记起当年那位仙长提起过青城山松涛观,便派人寻到这里,欲来求个祸福。

…………

“师兄见是不见?”松涛观观主三心道长正盘座在一张矮几前,一身纯白的道袍,头顶乌黑的发髻上端正的插着根紫木钗,三缕长髯径自垂下,将将落在胸前的太极两仪图上,真似神仙中人。不过他此时却正看着对面,满脸尽是恭敬之意。

“将死之人,有什么好见得?好好的武都侯不做,偏偏要当什么西川王,免不得是个横三刀竖三刀的下场。”说话的是个老道人,三角小眼正斜吔着左手里一本破了封皮的书,不知是不是观外松林里的蝉声越来越聒噪,老道的眉头皱的厉害,右手的破蒲扇也加快了摇动的节奏,似要把这酷热的暑意与闹人的蝉鸣一同驱去。

三心道长沉吟了片刻,道:“也好。这等俗物,值不得师兄费心。我也是看在二师兄当年与他有过些尘世俗缘,才放他进了观里。这就叫人,将他打发了。”

蝉鸣愈噪。

老道更加的不耐,“知了知了,老道我活了一辈子,都没怎么弄明白,你们倒是能知道?木丙,你去将那些烦人的虫子赶开了去。惹得老道性起,别说那些百年的针松,就连这破道观,我都一把火烧了去,看你们还能不能在这里聒噪。”

三心道长苦笑一声,摇头不语。

室外正在熬药的小道童放下手中的竹扇,顺手抄起身边的一根竹竿,便向院中那颗古松行去。看他的动作,异常的纯熟,想必这活没有少做。

蝉声骤歇。

“别提那个不成器的东西。当年不过与他拌了几句,倒好,就此下山,做那闲云野鹤去了。那也罢了,偏偏又惹下这些麻烦,还要你这当师弟的来擦屁股。”老道的心情似乎平复了些,嘴上却丝毫没放松。

“我且去将那俗物打发了,免得惹师兄烦恼。”三心道长知道,一提起那下山去的二师兄,平时心静如水的大师兄就会无由来的大发脾气,自己再不走快些,只怕要殃及池鱼了。

院中有风吹过,似从西北来。

老道心头微动,眉头皱得更加厉害。那风吹过院中,吹开小窗,吹荡起老道油污的青衫。

“这天下,将要乱了。”

“嗯?”已走到门口的三心道长闻言,有些不明所以。他回过身,师兄已然不见,屋内的矮几上仅余一册破书,一叶蒲扇。

院外蝉声顿时又欢快的响起,随着阵阵松涛的波动,传遍了青城山的北麓。

…………

寒山有寺,是名寒山寺。

寒山寺外没有姑苏城,自然也不会有夜半到客船的钟声。

今日是寒山寺开座讲经的日子,十八声晨钟响过,大雄宝殿前的蒲团上早就座无虚席。首座却是一个年轻的僧人,一身月白僧袍,双手合十,低眉闭眼,却不看清面容。

殿中忽有风过,单百零八斤的黄钟咚的一声,无人撞击,却骤然摇动,响彻寒山。饶是这班高僧大能如何定力高深,也不免吃了一惊。只有那首座的年轻僧人,巍然不动,只是轻咦了一声,原来合十的双掌微微变化了手势。

钟声缓缓停歇,余韵刚了,那首座的月白僧袍已然不见,似是随钟声消失在空气之中。

…………

河北郡,大梁城。

城北的关帝庙早就断了香火,这年头,拜佛信道的人越来越多,这义薄云天的武圣人却似乎被人遗忘了。

已是五月天气,北方虽不似南方已经酷热,却也早过了晒太阳的时节。可这关帝庙破损的土墙根边,正坐着一个晒太阳的汉子。看模样,明显是个乞丐,一头乱遭的枯发,浑身紧紧地裹在一件破旧棉袄里,只有底下没穿鞋,赤裸的那一双脚板却晶莹似玉,白的不像话。

墙外忽有风过,吹起那破棉袄的下摆,隐约露出五彩斑斓的内里。大汉抬头,天上的日头依旧刺眼。他眯着眼看了会儿,轻轻的叹了口气,然后随风而起,消失不见。

只有那原本被汉子靠着的土墙欢欣起来,被挡了这许久,终于可以见到久违的阳光了,虽然这日头也着实毒辣了些。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长瀑尽头,白云生处,赫然矗立着一间草庐。那些围庐的茅草根根通体碧绿,宽三指,皆斜指向天。

“东海边似乎有事,那三人都已经赶了过去。不知师尊何时动身?”庐前站立的中年文士温文尔雅,身体微躬,带着无限的恭敬。

庐内的大汉麻衣古冠,一脸的虬髯,根根如剑似刺,叫人一见,便会想到豪气干云四字。

“天下将乱,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破不立,不乱不治,那些人岂不是杞人忧天。再说了,就算要乱,也还不在眼前,又何必如此着急。不必理会。”

“师尊教诲的是。只不过……”

“琴一啊,师父知道,这些年你虽人在天山,却始终心系天下。要是不去看上一眼,怎么也不会放心。这样吧,你便去一趟,看看也好。”

…………

东海边的一块巨石,一僧、一道、一乞丐,皆负手而立。只有中年文士略略靠后,一脸恭敬的站立,身体微躬。

“你师傅没来?”

不待文士搭话,老道自嘲的一笑,“世间都道他是离神最近的男人,这等世俗小事,自然动不了他的心思。”

“家师不问世事,便差了晚生过来,伺候三位前辈。”中年文士仍是一脸的恭敬。

“琴师兄过谦,以师兄的修为辈分,自在小僧之上,前辈二字,叫小僧如何当得起。”声音如黄莺出谷,却是那面白须净的年轻和尚。

“你那老鬼师傅也是,怎么就让你这么个嫩生生的小和尚承了衣钵?”说话仍是老道,不过这次却是向那年轻僧人。

“道长说的极是。小僧天资愚钝,自知难以当此大任,是以实在惶恐。只是师命乱违,也只好勉力而为之。阿弥陀佛……”年轻僧人仍是一脸平静,如古井不波。

有风忽至。

原本平静的海面顷刻间变得起伏不定,那波涛随风而至,恶狠狠的砸在巨石之上,瞬间散落成无数的水花,却没有一滴溅落在四人的身上。

远处原本黑暗的天空骤然间出现了一点微弱的星光,却渐渐亮了起来,俄尔分作两点,一南一北分投而去,在暗黑的天空划出两道赤红的轨迹,如同有人拿刀将这天割开了两刀一般。

四人脸色微凝,沉默不语。

“原来是这样。”一直没出声的乞丐,这时却开口道:“只是不知气数当应在何处。”

“运气初生,今日还看不清端倪,待那气运凝结成实,便自有分晓。”

又是一浪至,崖上已空无一人。

没人注意到,那被两点光亮划开的伤痕愈合之后不久,又有一丝微弱的光亮出现在天边,它挣扎着向南或北,却被一股黑色的暗流卷住,终于沉向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

大魏彰化十七年,丙申年。入秋,京都洛阳发生骚乱,彰化帝被弑,是为“丙申之变”。不过动乱来的快,平息的更快,三日后,彰化胞弟安亲王殿下廓清京都,传檄天下,登上九五之位。次年,改元绍统,上彰化帝谥号为孝哀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