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主神图书馆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

主神图书馆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

作者:黄金知了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2: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1846年一月的时候,出了一件大事,好吧,也不算大事,义升行原来的老板林阿钦被债主们放出来,坐船回广东。

本来,义升行虽然卖了,但资不抵债,至少有九十万以上的债没能还上,按照这时代的常例,林阿钦是不可能全须全尾地回去的。

正常来讲,林阿钦老家的产业都要被没收,甚至妻女都要被卖,但英国人不希望林阿钦的下场过于凄惨,以免今后再没有中国人敢帮他们做事;

赵大贵对林阿钦观感不佳,也不觉得收拾一个小喽啰有什么大用;

加上那些债主们也认为从林阿钦那里榨不出什么钱来,最多出口气,在收下斯塔克等人一些补偿后就同意放人。

林阿钦在上海这两年,原先只是带着数百元本钱过来的,后来在上海混得风生水起,一度成为上海最大的垄断商人,享尽了荣华,但这一下又打回了原形。

要不是赵大贵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免了他的船票钱,又赠送一百银元的钱,他就是被放出来,恐怕都回不了广东去的。

大家其实知道义升行和大贵行的关系很不好,当初林阿钦可是联络吴健彰和洋人狠狠打压过赵大贵的。

因此,赵大贵这番作为博得了一片赞誉,大家都觉得赵大贵这人肚量很大,是个难得的好人。

林阿钦回去的时候,赵大贵甚至亲自到码头,送他商船离去,倒把虚伪的一套戏码演足了。

吴健彰和杨坊也不知道想什么,也到码头送林阿钦回去,等他上船走了之后,还拉着赵大贵到附近茶楼喝茶,很是唏嘘了一番。

从此之后,上海的买办界就是他们三人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不过,赵大贵一提起三足鼎立的话,其他两人拼命摇手,说赵大贵为人仗义,此番救市等于救人无数,以后他们两个肯定要跟着赵大贵行事的。

杨坊也罢了,跟赵大贵年龄差不多,而且生意一直在两人之下,吴健彰五十多岁的人说这话,就有些恶心了。

赵大贵也没有趾高气扬,跟两人客气了一番,心里却很清醒,吴健彰财力雄厚,此番只是折损点元气而已;杨坊有怡和做后台,此番损失也不大,真以为自己虎躯一震,将两人收为小弟,以后有的是吃亏的时候。

不过,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两人会在商界发出与赵大贵完全相同的声音,上海的其他数十名买办自然也不会跟他们三个巨头对着干,就是说在一两年内,上海的买办和买办行将以大贵商行马首为瞻。

这是原先的林阿钦也未能得到的待遇,如果合理利用,能获利无数。

接下来的几天,以赵大贵、吴健彰和杨坊为首,上海的买办们开始频繁聚会,商谈很多事情。

西方商人开的洋行商人们本来对此并不在意,等到发现生丝和茶叶等出口商品价格慢慢上浮,铜铁等进口商品呢价格却有所下浮,这才反应过来,这些买办是要联合起来逆天啊。

洋行也不是善茬,立即采用各种手段,洋行和买办行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此展开。

中国的洋行和买办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特殊,理论上买办只是洋行雇佣的仆人或员工,但实际上这些买办逐步掌控洋行里的一切生意,又在暗地里联合起来控制生意,很多时候跟洋行平起平坐。

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民国时期,外国人也经常抱怨买办行脱离自身控制,“在洋行赚钱的时候,买办赚更多钱;而且在洋行赔钱的时候,买办也有可能赚钱”。

本来按照历史,在这次洋布危机后,买办们会进一步贴近洋人,帮洋行降低丝茶的收购价,但有实力强劲的大贵商行做后盾,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上海的丝茶价格,在1844年开埠的时候最高,之后一直在慢慢下降,在1848年的时候达到最低点,之后才开始慢慢恢复,但一直也未能恢复原先的高价,这跟丝茶等商品价格在欧洲一直没怎么变化,甚至有所上浮,形成明显对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清朝的白银流失和钱荒严重,导致银贵钱贱;

而且洋行对中国的商品价格越来越了解,还用种种手段加以控制;

买办们之间形成一种隐性的竞争,更愿意降低价格以获得更多生意机会,这方面做得最过分的是先前倒闭的义升行,很多时候就是不赚钱也要争夺生意机会,以保持行业第一的地位。

这种现象,对赵大贵的大贵商行自然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对大部分买办行也是不利的,只是因为之前的买办们一盘散沙,本应该做行业老大的林阿钦甚至带头破坏规矩,才导致买办们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

此番在赵大贵的带领下,买办们开始用统一的声音发话;而洋行的西方商人因为这段时间损失严重,虽然急于应对,但未能做出足够有效的控制。

这件事如今看来还很细小,但实际对本埠今后十几年的商业环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是在一月份,大贵商行开了一次职工大会,奖励前一年立下功劳的职员,还给不少人提升了职位。

从义升行转来的掌柜和伙计们,没有什么功劳可言,但看在新加入的份上,赵大贵也给每个人发两个月工资,又温言抚慰,努力收服他们的人心。

最后,赵大贵还提出赚两百万的目标,就是说要求大贵商行的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在1846年至少要赚两百万以上的纯利润。

在这个时代,这可不是小数目,虽然广州有伍家和潘家等大家族,资产总量远远超过大贵商行,但那也是数百年积累而成的,按照单一年份的收益,恐怕很难达到一百万元。

就是清国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四千万元到六千万元之间,每年的盈余也就只有数十万元。

当年威名赫赫的东印度公司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倒闭的时候,年纯收入也就一千万元左右。

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能明白赵大贵提出的这个目标有多宏大了。

然而,大贵商行的掌柜伙计们陶醉在这些年的几何级数发展,竟没有一个觉得这个目标离谱的,反而疯狂地喊口号,发誓一定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场面极度火爆和热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