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主神图书馆 > 第一百二十九章 清朝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

赵大贵要做出缫丝厂,首先就得仿造锅炉,这样才能在煮茧的过程中获得九十度以上的高温热水,还能将温度自由调整到60度;

其次,还要有蒸汽机,用以带动缫丝机的小转轮,也可以带动复摇机的大转轮;

最后,还得有大量水管、转生丝的轮子、齿轮机构等,这些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应该能理解。

赵大贵和谢尔敦、陈凡等三人,终于将缫丝厂设计方案弄出来,也弄明白了各种参数,如缫丝机的转速和抽死拉力等,接下来就要转到实际仿制阶段。

不过,在这实际仿制阶段有很多实际问题,复杂而繁琐,还非解决不可,这种问题的挠头程度,追求浪漫的文科生恐怕是无法体会的。

最大的问题通常是材料相关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无解的。

就说最简单的问题,比如要制作水管,要用什么材料做?

任何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就会脱口而出水管就用铸铁做啊,有什么考虑的,但这在清朝这个时代,特别是以赵大贵手上极为薄弱的加工能力,是很成问题的。

铸铁坚固,但韧性和抗压性不好,现代社会用的铸铁管别看常见,都是用特殊工艺做的,才能扛住水压,清朝的铸铁可不见得有那么好的性能。

再一个,铸铁分为白口铸铁和灰口铸铁,其中白口铸铁属于非常生脆的生铁,根本没法用机器切割,也就是说加工螺纹什么的相当困难;

灰口铸铁有石墨润滑,机械加工性能好一些,但问题是,清朝的工匠们并没掌握灰口铸铁的生产能力,或者说至少不是普遍掌握。

白口铸铁用泥模做范生产,灰口铸铁却要用砂模做范,这样才能将铁水缓慢冷却下来,形成可加工的灰口铸铁。

问题是,清朝铁匠掌握相当不错的泥模做范工艺,偏偏砂模做范掌握得不多,这也导致清朝的火炮只能是白口铁炮,性能(至少是射速)远不如英国人用灰口铁铸成的铁炮好用,在鸦片战争期间让中国军队吃足了苦头。

如此说来,用铸铁做水管,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情。

铸铁不行,那么就用熟铁,将熟铁锻打成薄片,然后卷起来缝合成管子,加工出螺纹,也能当做水管用。

这是个相当可行的办法,很多英国工厂也用这种办法,但这个工艺耗时耗力,赵大贵招募的造船厂工人和铁匠也能合力做出合格的水管,但就是生产速度很慢,要生产满足整个缫丝厂需求的水管,恐怕要花半年以上时间。

还好,这个问题赵大贵有办法解决:“既然铁管做起来麻烦,我们就用黄铜打造水管吧,那个快。”

“黄铜比铁管贵十几倍,何必呢?慢慢打造,总是能做出来的。”陈凡出于工程师的职责,出言反对,但被赵大贵强势压制。

“别管要花多少钱,那是我要考虑的事情,现在先把东西做出来再说。”赵大贵如是说。

黄铜的机械加工性能比铁好多了,非常容易铸造,用机器切割起来也方便,甚至用来切割黄铜的机床刀具也不用那么坚硬,比切割铁料的刀具好生产多了。

可以这么说,用来加工铁器的机床刀具,赵大贵只能从外国商行高价购买,但加工黄铜器的刀具,找几个高明的中国铁匠手工锻打就能生产出来。

就这样,经过几番测试和磨嘴皮子的功夫,水管的材质最终确定为黄铜,如此简单的事情都要费力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可以明白真正的机械加工繁琐到何等程度了。

接着,就要讨论锅炉的制作了。

正常而言,锅炉应该用铸铁制作,就是英国人也用铸铁制作,但是就如上面提过的那样,按照赵大贵掌握的科技树,使用铸铁有很多技术难关要克服。

“用黄铜吧。”赵大贵想了想,拍板决定。

“这好几吨的东西,你也不怕乱花钱。”谢尔敦和陈凡一起反对。

“熟铜一吨也就五六百元左右而已,不要怕花钱,我们缺的是时间,不是钱。”赵大贵还是出言压制。

好吧,你有钱,谢尔敦和陈凡想了想,只能让步,谁让大贵系的金属加工能力薄弱到如此地步呢。

先不要考虑省钱的事情,把东西做出来再说。

接着,说到蒸汽机,也有好多地方既需要良好的铸造能力,也需要很好的切割性能的,而且这问题比水管和锅炉还复杂得多,就是想用铁代替都做不到。

“用黄铜吧,反正咱们有钱。”这次谢尔敦和陈凡异口同声地说道。

“呵呵,我本来是想说用黄金的。”赵大贵呵呵一笑,收获了其他两人的一堆鄙视。

齿轮和其他部件,就用熟铁和铸铁等制作,凡是遇到加工困难的地方,全部用黄铜代替。

这样一来,最后做出的一整套缫丝设备中,黄铜材料所占的比例极高,远比一般的欧洲缫丝厂的机械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这时候的赵大贵掌握的机械加工能力这么弱呢。

总之,有了黄铜代替神功后,绝大部分机器部件都能生产出来。

也是缫丝用的设备比较简单,不需要特别复杂的部件,对材料的要求也不高,因此让他们三个臭皮匠,看着书籍勉强弄出可行的仿制方案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需要很多动手加工的工作,需要造船厂的工人和佛山的铁匠们通力合作,这方面反而是陈凡比赵大贵和谢尔敦熟练多了,毕竟他的动手能力和经验都非常丰富。

忙了一个多月,到五月份的时候,整套设备就有模有样了,也就是用锅炉控制一下水温,然后用蒸汽机让缫丝的转轮匀速转动,也就是中国的工匠们从没制造过这些机器,仅以技术难度而言,其实不高。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赵大贵先是收购大量生丝和蚕茧,拿到租界的工厂区储存;又到湖州和嘉兴等地雇佣很多善于缫丝的高手。

擅长做缫丝工作的,一般是心灵手巧的农民或大城市丝绸织造厂的工人,按照这时代的特点,大部分都是农民,因此赵大贵的麾下多了上百名三大五粗的缫丝工人。

赵大主神其实对心灵手巧的纺织女工心向往之的,看着这些粗壮大汉也是叹气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