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荒沙主宰 > 第四百三十五章 乱界

荒沙主宰 第四百三十五章 乱界

作者:黄火青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2: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多日跋涉后,三月初二。

瑶觥山左,距离飞燕关还有五十里。

斜晖擦过嶙峋岩峰上几痕干巴的雪,照亮了兀鹫滑翔的秃瓢。

千人队远远避开了大路,在两山的肩缝里扎营。

身处战区深处,众人不敢再生火,只就着泉水咽下冷食。

十数里外,独自前出侦查的洪范奔跑穿山,疾行往飞燕关方向——为避免引来不受欢迎的尾巴,他未选择飞行。

一刻钟后,隔着最后一座山岗,稀薄的震响传来,仿佛噩梦者不安稳的鼻息。

洪范二指抠住岩缝,单臂荡上悬崖。

前方毫无障碍,视野广阔而昏黄。

飞燕关正煎熬于战火。

混乱之中最夺目的是一轮红色光球;一位身穿鲜红衮袍的老者悬在关前,将之托举于头顶。

于他相距里许地,一头体型数千倍于人类的巨虫逆光飞翔,其肢体粗大强壮,一身布满尖刺的铁色硬壳,鼻前顶着只狰狞独角。

光球射出。

巨虫不闪不避,以浸着绿芒的独角将之垂直挑飞。

光球撞入穹霄后刹那爆闪,云天中霎时满溢红霞,竟压住夕阳暮色。

借助这转瞬即逝的红光,空中密集前压的飞虫惊鸿一瞥般显形,仿佛无数陡然睁开的眼。

洪范呼吸一滞,拔出注意力纵览战场。

飞燕关雄壮更胜铁蛙关,关墙高约三十米,周身浅灰一体,居然是水泥浇成。

城上没有传统的望楼,宽阔平面上层叠修筑了半人高的稚堞;许多上城的真虫正卡在其中,被使用镐锤的战士结队围攻。

城下大小不一的破损如麻风坑般镶满了石壁,东侧顶端更有两处仿佛被重炮轰过,长着十余米宽、五六米深的半旧创口。

这场守城战役显然已持续了很多天。

关城底部留出的藏兵洞已被碾碎,废墟中缀着小朵小朵的红色斑点。

此时过千真虫正堆积在关下,互相以外骨骼为台阶往上攀登——它们巨大的体重不支持在墙壁上垂直行动。

更快登城的是成千过万的亚虫,如雨点般砸在守军的铁甲阵中,被砍杀为瓢泼的浓稠血浆,像一层新刷的绿漆。

城关两侧,只要真虫与武者能登上的峭壁崖头,战斗同样一刻不止。

红光早散去了。

洪范粗短喘息,视线追向云端一人一虫的战团,余光边缘突见一白一青两道光芒自远山间穿回战场,沿途交击弹开数次,短暂泄力后悬停,复又交缠着绕至关后。

这一对同样都是元磁级别的强者。

其中白芒来自于另一头奇形巨虫,其体型数倍于将虫,筋肉发达裸露、通体修长,背负三对翅膀。

与其争锋相对的中年男子则身材精瘦,一头长发披散数丈,通体燃烧在青色光焰之中。

待两位人族元磁皆远离关城,又一位黑袍人自密集层叠的虫群中现身,双臂紫芒暴绽,一掌破碎三重剁墙,将数名重甲军士轰入空中,不成人形。

距离遥远,洪范暂时听不到动静。

但几乎同一时刻,城上现出一把巨伞虚影——伞面上龙纹隐现,伞下狂澜翻涌——须臾间顶风暴涨遮盖全场。

飞燕关上,乾坤爆裂。

洪范双眼微瞑,只觉遥远处先天灵气湍流般沸腾回旋,如山之火亦如海之涡,远超之前所见任何浑天之术,而使用紫霄化龙经的那名黑衣武者则气焰大减,作战风格由狂放转为保守。

恰在此时,一声沉闷咚响掠过他耳畔,大约来自最早那轮光球的爆发。

这是洪范未曾见识过的高烈度战争。

他伏在崖上,静静观战一刻钟之久,最后抹了把额间细汗,无声回返。

······

夜色是一群沉默的黑衣人,在两山间抱膝围坐。

营帐之内,火堆小心翼翼燃烧,将一应面容照得明灭。

“洪公子所见到的就是树神亲卫。”

聂博拢起胳膊,压低了声音。

“我们胜州传说他们是树神在自己体内调制的特殊个体,体型能力各异,不仅智慧不输我族,还能够说人话。”

他说话时眉毛微微颤抖,似乎想起了化雪城破之时。

“托持红日的老者应当是长公主的护法‘赤穹’周文杨;长发青焰则是《夜叉横行典》大成的标志,所以第二位尊者必是尔白城蔚氏元磁‘游神’蔚元白。”

“至于那把巨伞是长公主持有的天神兵‘乱界’,我两年前在茂彦城助战时曾见过殿下使用,代价是消耗自身鲜血。”

阴飞虎接过话。

“乱界一起,先天灵气就不再服从任何武者的指挥,不仅能压制大部分高阶杀法的威力,还能禁绝真元制造——在那柄巨伞下一旦丹田枯竭,气境武者也敌不过大军围杀。”

洪范闻言了然。

对武者而言,先天灵气类似放大器,越是修为高深越能从中借力放大杀法威力。

常态下,武者隔一个大境界还能以量补质——譬如洪范、古意新、裘元魁曾合战风曼云。

一旦隔了两阶,武者各方面素质就有了质的差距;以元磁在力量、速度与真元恢复力上的绝对优势,哪怕数量再多的浑然境也无法消耗。

乱界相当于打破了这层天堑。

“按之前估计,长公主与铁蛙关残军应当是二月初三左右撤至飞燕关,而虫潮再是左右扫荡,最多延迟四五日。”

古意新轻轻舒了口气,说出些之前不好说的话。

“不瞒各位,之前我很担心飞燕关已破——毕竟铁蛙关只守了三日——没想到真能撑到现在……”

“有备无备之差,很多时候就差了几日。”

习志回道。

“铁蛙关常驻五千人,这回面对三位元磁战力携一万真虫突袭,若非恰好有长公主一行在,怕是三日都坚持不住。而等到虫潮涌到飞燕关的时候,关内算上常驻军、胜遇军残军、两关间三座城池后撤的守军恐怕能堆出两万精锐——这还不算平民中截留下的武者与青壮。”

“虫潮再凶,到底也是一头头活物组成,一路侵袭再势如破竹,也少不了损耗。”

他微微咬牙,顿了顿,补了这一句。

“那就将它们拦在飞燕关外?”

古意新眸中映火,语气活泛起来。    话音溅落,帐内却无回应。

“恐怕不好守。”

片刻后还是习志闷声回话。

古意新转头看他。

“习都尉所言不差。”

洪范话音凛冽。

“北过铁蛙关之后虫潮几乎没再遇到抵抗,这意味着它们一个月前就有机会在接近飞燕关的地方布置母巢——算起来现在正是第一波真虫孵化的时候。”

“如果我读过的《胜州地理志》记载不差,整个铁蛙关以南共有我族三十万人口,还有总数远远更多的其他牲畜禽类,其中估计七八成都成了虫潮的养料——除去损耗,以生机对等估算,至少能孵化二三万真虫,或者十倍以上的亚虫……”

说到这里,不止帐内寂静,连洪范自己都觉得牙酸。

半晌后,古意新受不了压抑的气氛,猛地起身掀开营帐。

夜气湿寒,星月正迸发于天幕。

“时不我待。”

洪范站在他身后,望向正东方瑶觥山脉刀一般的脊背——陡峭处,照着月光的残雪嵌入嶙峋,在灰黑石色中延展成一副银色叶脉。

“为今之计,只能争分夺秒;诸位,今夜我们只休息半宿,天不全亮就进山。”

他沉声决断道。

······

次日黎明,天还未亮透,只在山脉的轮廓镀上钢蓝色。

队伍放弃了车辆,由牲畜驮背最重要的食水与衣毯,自东面深入群山。

瑶觥山北段平缓,这是胜州人都知道的事。

但平缓是相对的。

直线厚度四十里的山障中,队伍翻山越谷,海拔在零到两千米来回波动;好在洪范固沙成石的能力已很成熟,逢崖建梯、遇水搭桥,节省了至少一半时间。

即便如此每日都有跟不上的人永眠山间。

三日后,三月初六清早。

在前开路的洪范劈开灌木,踩着野草间的潮气翻上高岗,见晨光压着山肩斜照如剑,横捅出一道深谷。

在他面前,一条白河坠在谷底,河里长满了嶙峋石鳞,如长蛇翻着肚腹——也就在这白蛇的尾尖,是砸在山外的广袤沃野。

洪范在岗上站定。

越来越多的人自他身边穿过,在晨光中渐渐迟缓步子,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自巢江以南起始,经过一个月的跋涉,他们终于翻过瑶觥山。

一时间,有许多泪水默然流下,更多或喜或怒或如石头般嘶哑的吼声则喷薄而出,在山谷间来回滚动。

午后,队伍彻底离开瑶觥山区域,在平原上笔直似箭,朝尔白城射去。

洪范与古意新终于完成了他们的责任。

与聂博、习志等人立了再会的约定,拒绝了申少川缝在靴背、忍痛相赠的三百两银票,两人在所有人的千恩万谢中拜别,浑身轻松地往飞燕关去。

西北方向,二百里路程。

以洪范他们的巡航能力不过两刻钟功夫。

申时,当二人自千米高空远远望见飞燕关通体灰白、仿佛会伫立到天荒地老的雄伟身躯时,却见其上蔓延着黑色浮潮,如一块渐被吞没的礁石。

关城之后,一股保持建制的人族军队正全速后撤,周围是少许乱蚁般慌不择路、丧了心胆的溃兵。

“洪范,我们怎么做?”

古意新贴近,大吼着发问。

“接应他们。”

洪范回应,加速俯冲。

PS:

(本部分为发布后添加,不算字数)

想在这里与读者们说些话。

十月份写的很少,甚至于月中很长时间想起写作这件事我的心就很空。

这是因为心理治疗逐渐走到深水区,有了些较为根本的触碰。

简单说,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有点类似于回溯人生这条河流,先定位那些构建如今“自我”的重要节点,然后重新体验、纠偏,以这种方式重构更健康的自我。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曾经所体验的焦虑、恐惧、回避会多次浮现,带来阶段性的难受——我十月上半月就处在这个周期,尤其是国庆假期状态不好。

下半月,我的状态慢慢转好,但有了新的未想到的问题。

关于努力写作,我从前有三种动机。

第一是单纯的热爱,第二是自我证明,第三是寻求物质回报。

热爱来自天然,而后两种分别对应我的俄狄浦斯冲突与生存焦虑,是负面驱动——类似恐惧,类似鞭打——当然卓有效果,但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产物,让写作本身成为负担。

现在治疗有了效果,底层的冲突与焦虑被渐渐瓦解,负面驱动也就连带消失。

简单说,我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社会层面的成功,也不再视写作不挣钱的自己为米虫。

这当然是好事,少了很多内耗与痛苦,但结果是写网文的动力也一下子少了大半。

我当然很喜欢看网文,读起来爽、轻松、能打发时间,但换个角度,一个热爱驱动的写作者能从写爽白文中获得什么?

不为挣钱不为出人头地,写粗糙浅白的文字、写标签化甚至标签都没有的人物、写毫无叙事技巧只为爽点服务的剧情,图什么?

这正是我如今面临的问题,即重新以正向方式构建写作动力——或者说重寻初心。

在剥离了获得认可、物质回报、自我证明等等一系列的目的后,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要写什么样的东西?

当前我去再构建的方式是阅读那些经典的东西。

譬如诗,譬如大师的作品。

算是有一些成效吧。

上述这一通废话不知道能不能把我的体验说明白——很多人可能会感觉无法理解,或者认为我无病呻吟(笑,这其实很正常)。

最后,未避免误解,我从未想过太监本书,只是之后可能会写得更细一些——毕竟写作这件事,总得先满足作者自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