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大周守藏史 > 第一百七十一章:玄道·风子

大周守藏史 第一百七十一章:玄道·风子

作者:青色大花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8:11:40 来源:平板电子书

风允经历多国仕途,心中早已清楚,随之答曰:“国曰民重,民方曰国重。”

老聃抚掌大笑,极为欣赏风允之言。

而此时,天空一片紫气升腾,与另一半的青气相撞,隐隐浮现出两位人相。

“道相!”

因这气势,在驿传之中的各国之人,慌乱之中,都将目光放在了此处。

“这是何人的道相啊?”

道相,往往是那些看见道之模糊一角,开始追寻者,方才能凝聚,其古往今来,也不过寥寥。

不约而同,不少人奔来风允与老聃论道之地,欲观为何。

……

回归原地,亭内之人,纷纷退后。

风允与老聃之间,论道深入,视外无物,只有周身的道韵延绵,将两人的道显现而出,供两人对照而论道。

可其余人都难以抵挡这道韵之力,生怕被道所伤,或是影响两位论道之人。

屈原目中敬仰,其所知晓的三世之法,也随之而起,随着风允与老聃的论道,在自己感悟后,缓缓凝结,竟隐隐有本命之器的雏形。

此时,老聃与风允已经说了治国之法。

老聃又深入题后,再起一论:“与其说国与君以治国而延续国民,不若说其民自己延续一国……”

风允颔首,却也诧异。

老聃目清明,与风允相视而笑。

遂风允先是道:“为民者,为生而生,为己道而往,不失本性,阴阳有度,则可延续恒远。”

老聃点头抚须,笑而补充。

“为生而生…亦是追寻根本啊……”

“不盲目推崇圣贤的智慧,无用的知识,为民者会生活得舒适;不盲目推崇仁义与道德,假仁又假义,为民者会恢复自己的慈孝;不盲目推崇浮夸的巧利,注重于务实,为民者就不会偷盗抢劫……”

“少私寡欲…世道自然平,人之延续自然如水流潺潺,不绝也……”

老聃笑看风允,似在等待。

风允以其思路总结,似问却答:“先生是说,为民者,应回归本我;少私而寡欲,才不会被过多的私心、**蒙蔽,更甚于驱使,不再为己。”

“而少私寡欲的世道下,人不会争夺过多的欲念,只完成自己最根本的需求,这样,一切都休养生息,平和而有度,人人皆安居乐业……”

老聃欣赏地望向风允。

他第一次有了传授所学之念。

可风允为风君,此时能与他论道此番,证明已有自己的道。

但他还是不由而语——

“你对我道,可有想法?”

风允微微一愣,淡笑道:“万道同一,不管怎样的道,对先生与我来说,都是为人,行天地而立。”

“吾道与先生之道似是却非,先生追求道生万物,人法自然,少私寡欲,而允却有犹豫……”

老聃诧然。

风允继续道:“人,生生而生,欲为人之本……吾观世,其水浅将涸,其固为城墙之古,荒也;水满将流,其为病胎之子,弃也。”

“世人皆晓……”

“古之城墙,何曾亘古?”

“母之病胎,如何延续?”

“其寡或丰,皆有其罪。”

“何谈延续呢?”

风允回归原题,此时国为何已解,他与老聃都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且近似却非,互补有余。

但延续之事,不管是风允,还是老聃,都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而这个不确切的答案,是老聃和风允,道中最大的不同之处。

“先生说少欲而国,寻人之自然;但余却更希望成人之欲,而束天地之广…”

“当然,先生与我都清楚……”

“少欲养人,却不养人族;多欲养人族,却不养人,此为难解之辩。”

“……”

两人沉默以对。

却不知,此时两人论道之声,已经飞入天穹之上,化作一人首蛇身之相与一老者骑牛之相,充斥天地之间,被曾国之人所观……

道!

影响人族之传承,圣人之路的力量,此时在曾国上空,徐徐生辉,散发着庞大而瑰丽的气势。

遮天蔽日,两位的道相冲击着世人的心神……

“这就是道?”有人不禁感叹。

而也有人不解:“什么是道?”

似乎有人在为其解释——

就远来说,黄帝之道,曾经五帝之首,人之共主,炎黄之名,对人族建立了更为秩序的时代,无数后代以此为尊,其黄帝之实力,是为圣,不知高处之圣。

其之后的五帝,大禹亦然……

就近来说,文王创《周易》,为周易之道,是为明确所记的圣人……

武王伐纣,改天换日,以天子建国,诸侯安家为天下新规,成为圣君……

而再近一些,众人皆知晓的道——

周公旦以《周礼》的礼道,为周王朝的新矩,也是此时的第一显学,束缚了数百诸侯国,整个华夏主流,可见道之威力。

礼道显学外的显学,还有——文道、武道、炼气道、气运道。

除显学外,也还有隐学,其多为文武炼气、气运的分支,或补充、或其余。

就如周公旦之文易-《解梦》。

太公之武统-《兵法》。

皋陶之治国-《刑典》。

女娲之巫道。

等等。

此时风允与老聃的道,隐隐成型,其上道相就是最好的证明。

闻道,这是入圣之基。

是天下异人都梦寐以求,终生难得之机。

如今,曾国有学之人都不由望来,聆听其道,欲从中找到自己醒悟之言。

再看亭下——

“阴阳之变,万事万物,皆有两面…”

风允的道相之后,一轮阴阳鱼栩栩如生,交玄不断,一展阴阳之变化,万物之始终。

老聃诧然,盯着阴阳图,口轻呼:“你发现了道的模样?”

随即一愣,突而大笑。

其笑声穿透了整个曾国。

笑毕。

“小友之道,老夫大赞而无论,同道而相望也。”

“但老夫有一询问。”老聃似透过亭顶,望向风允的道相,眼含赞叹,却也不犹豫而言:“敢问,小友是欲让世人皆行,还是独自行此道?”

世人皆行,需将道广传世人。

独行此道,是为出仕一国,以一国而行世人。

此二者,一为师,一为君。

风允不假思索说:“若是可以,我希望世人皆能自己。”

“同时也望国能重民而得民之重,与民同乐,乐中取道,使人族繁衍生息,永不绝也……”

风允目光诚恳,但他却不知此话让老聃久久难语。

老聃眼中,似乎看见了春夏时的野草,自由而长,比之他的少私寡欲,无为而治来说,这是另一种极端,肆意行欲,其欲因人而异,异却同存。

因为极端的不同下,囊括了世间所有的思想——人性。

或者说,这不是极端……

望着那代表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的阴阳鱼眼,老聃沉默许久,才说:“这样的情景,老夫只能想到蛮荒无火,无部落之前的原始之时,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可是那样原始,贴合人性的世界已经不在了……怎么可能一直存在,延续下去呢?”

风允淡笑,眼波平静。

“先生,所谓玄道也只是给人族多一份选择,仅此而已。”

老聃不再言,只是看着风允。

“哈哈哈……”

突而笑道:“吾言顺世行,御人心,风君却言顺人心,御世行,大妙……”

笑过后,老聃起身。

风允亦然。

两人明白,此番论道,已然结束,两人都大有所获。

老聃爽朗大笑,缓缓离去:“道可道,非恒道……”

随即,老聃气势越盛……

后天……

先天……

先天之顶,临于圣人之前……

随着这股气势出现,曾国之中,不管是本国的异人,还是临国参与礼乐雅会的宾客,都大惊而呼!

“临圣之人?”

惊呼之声不绝于耳。

“嗡!”

风允与老聃最终对视……

“玄,众妙之门……妙哉。”

天空的道相消散,化作一青牛而下,为老聃之骑。

计然从两人论道的道韵中醒来,前往为老聃牵牛。

老聃留下赞叹之声,两人悄然离去,院口那些聚来的人都无法发现……

一时间,只剩下风允还站于亭中。

……

“风君,此人,到底是?”屈原醒悟,面红耳赤,眼中神情激动不已,他紧忙上前询问风允。

风允往之远去的方向,眼含赞叹道:“老聃……亦可尊为:老子。”

子,此时是对有大智慧,大学问之人的尊称,其氏后添‘子’,博学有得,后学敬佩也。

“老聃…老子?”屈原低喃,又望向风允。

“风君是否也可称为子?”

风子…

“哈哈,吾小道尔,何敢称子呼?”风允笑道,却眼中精光。

不是为什么称子,而是为道,他与老子论道,收获颇大。

方才老聃的道形成的道韵,与风允的道一般,都对对方袒露无异,此时老聃明白风允的玄道为何,而风允也清楚老聃的德道为何——《德道经》。

不过此时,老聃中年,还非晚年西出函谷关,为圣之时,其言论还缺少部分沉淀。

可即使如此,对风允了解无为之意,也有大助——阴阳之变,无极生太极,方为平衡之理,人族延续不可只有一家之理。

“余欲静悟几日,待礼乐雅会之时,再来寻余。”

“诺。”屈原护送。

待风允离去,从两人道中醒悟的昭阳望着风允离去,感叹道:“风君与老子……已经在寻圣道了。”

这是昭阳还从未想过的事情,圣,对他来说,遥远异常。

此世之中,先天者虽少,但各国皆有一二。

而圣人……

多年不闻有圣。

此时,那黄歇道:“上一位出现道相的人没有成圣,风君与老子能成圣吗?”

此话是不合时宜的,但也是事实。

昭阳冷着脸,没有回答之意,阔步离去。

项燕带着两位公主,也准备离去。

“风君当然能成圣……”遥远听,应是芈月所言。

余剩黄歇一人,他望向风允的休室,坚定道:“圣道,我也会找到的!”

……

“风君,曾候派人送来上宾函…”

屈原大步而进,来到楼阁之中。

此时沈尹华正虚心向风允请教玄门之言。

早先因为宾位,他就错过了一观道韵的机缘,如今后悔不已。

此番听到上宾,眼中惊讶,却也满是悔意。

“上宾,说礼之位,我对《周礼》,也不过是粗浅学之,通晓其中最基础的为人规矩罢了,如何能说礼呢?”

屈原跪坐而下,将函递给风允道:“风君,说礼不过是在我们这些正宾论礼之后,做出评价,不必详说,您代表长江以南的诸国参会,上宾之位才符合身份。”

代表长江以南诸国。

风允接过。

“允只能代表自己罢了。”

望向沈尹华,风允道:“此时也该准备出发,玄门之事,沈尹华先生还是自悟为妙,余也无多能解。”

沈尹华点头称是。

自从风允展露道相之后,其谦卑无比,让风允见之都无可奈何。

他行道,并非高高在上,其根本也是为人,沈尹华如此,让他不由思考是为何。

“风君请。”沈尹华起身以请,风允颔首,随其安排,从驿传乘坐马车,前往曾国宫。

“轰隆轰隆……”

今日乃是曾国举行礼乐雅会之时,街道之上,皆是达官权贵的马车,行之不断,曾民们都不敢接近,只能仰望而离。

“嗨,谁家的小子,竟敢冲撞我申国大夫!”

“在下是养国宗伯,见过申国大夫,因马车失辕,冲撞了大夫,还望海涵……”

“哼,养国就让一小儿为马夫,是无人可礼御乎?”

风允的车架停靠,这路似乎被堵住。

“前方何事?”风允拉开车帘,远远望去。

可车蓬繁多,根本看不见情况。

“申国?”

申候……平王东迁,其申后似乎也参与其中。

风允欲探究。

遂下车。

昭阳紧忙来护。

“申候的嫡女嫁给了周王,如今是周王后,诞育一子,为太子姬宜臼。”昭阳听见风允念叨申国,遂将自己所知的申国情况说出。

“原是如此。”

天子亲戚,怪不得如此嚣张,在曾国也行此事,是为了让随国之人前来说和,以添威慑?

近些,就听——

“既然道歉,就让此子为奴,以作赔礼。”

风允闻声望去,远见一少年,高大威武,衣着虽普,但也非寻常人能穿,想来应是士族之人,此时却被那申国大夫所辱。

昭阳在风允一旁道:“申国在随国之北不远,其对随国为礼乐胜地之位,早有取而代之之想,不过近年来,因为申氏之女为王后,行事也越发嚣张起来。”

风允轻喃:“这申国倒是有嚣张的底气。”

而此时,在风允低喃之后,身旁一青年响起无拘之声——

“老子与风子论道在前,曾国齐聚各国之礼者,申国大夫如此,就不怕被论申氏无谦和之心乎?”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